你們老家方言怎麼說饅頭?

娛樂小練兒


我的老家山東聊城冠縣,我老家管饅頭叫饃饃,又叫幹泥。北方人以麵食為主,我老家的人一年四季吃饅頭,吃米飯不習慣。我老家靠種植小麥為主,小麥磨成麵粉,麵粉做成饅頭。麵食澱粉多,人吃多了精壯,所以北方人都比較高大。再者我老家是農業大省,農民下地幹活很勞累,吃饅頭頂的時間長。山東姑娘基本都會做饅頭,這是基本的生活技能。

做饅頭也是一種手藝,我老家好多開饃房的,靠賣饅頭髮家致富。他們做的饅頭外觀淨白好看,有方有圓,4個1斤,吃起來有勁道,越嚼越香,回味無窮。

以前,我老家紅白喜事,隨禮都是買這種饅頭。白事3斤或5斤,紅事6斤或8斤,這都是有講究的。家裡來了客人也是用這種買的饅頭招待,以示尊重。





ZhuiMeng異鄉人


我們老家方言稱饅頭為饃饃,我第一次知道饅頭就是饃饃,可是費了很大力氣的。

小時候跟幾個小夥伴去村外的一個磚廠玩,在那裡幹活的有很多南方人,我們玩累了正準備回去,路過磚廠的食堂,一個廚師正從車上往廚房搬白菜,看到我們過來,就喊我們:你們幫我把白菜搬到廚房,搬完了讓你們吃饅頭。饅頭是什麼啊?我們幾個面面相覷,誰也沒聽過,都以為是什麼好吃的呢?於是就幫廚師搬白菜,搬了半天好不容易搬完了,廚師說等著啊,我去給你們拿饅頭。我們幾個在外面歡歡喜喜的等著,看到廚師拿了幾個饅頭出來,我們都像洩了氣的皮球一樣,幾乎異口同聲地說:唉,原來饅頭就是饃饃啊…

我們幾個一人拿著一個饅頭,帶著失望邊吃邊回家了,不過也是有收穫的,那段時間經常問別的小夥伴一個問題:你吃過饅頭嗎?對方回答沒吃過,我就哈哈大笑:你連饃饃都沒吃過啊。

時間過得真快啊,回憶這件小事的時候,幾張天真的笑臉,彷彿就在眼前,但時間已經過去快三十年了!


陶源深處


我們老家慢頭叫”饃饃”,”餑餑”。

開革開放已前,餑餑可是稀罕物,只有過年才可以大吃一頓,以飽口福。餑餑還是過年走親戚的重要禮物,記得我十來歲的時候,正月初四跟妹妹去大姨家,帶著8個餑餑,2條餅乾,用苑子盛著,上面蓋了個花包袱,苑子把上系根細繩,再用根木棍,一頭放細繩套兒裡,一頭放在肩膀上揹著,整個苑子靠在後背上,既省力又得勁兒,母親囑咐我和妹妹:你們兩個替換著背啊,一個人揹著太累。我和妹點頭答應,高高興興地出了門。

到大姨家有五六里的山路,要爬一個很陡的坡,而且路崎嶇不平,一邊是很深的河溝,以前去大姨家走這條路總是多加小心,現在更要提高警惕,因為肩膀上揹著餑餑,萬一摔到,餑餑滾進溝底,可就麻煩了,尤其是前幾天剛下過一場雪,路很滑,我正這樣想著,腳下一滑,還是摔倒了,肩膀上的苑子翻了個個,幸虧妹妹一把扶住了,沒滾下山坡,可苑子裡的餑餑卻軲轆轆滾過了山坡,滾進了溝底,我和妹妹立即下溝去尋找,白色的雪地與白白的餑餑渾然一色,我和妹妹找了好長時間才將8個餑餑找到,等我們趕可大姨家吋快響午了,把經過對大姨說了,大姨心疼地說:你娘也是,還讓小孩子帶餑餑來,怪累得慌……妹妹插嘴說:俺娘說餑餑是圓的,過年是團圓的日子,不帶餑餑能行?大姨一下子將我和妹妹擁入懷中……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們這裡大姑娘找對象還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發麵餑餑白也好,漂亮小夥窮也嫁”。


落英鄉間


我們老家叫饃饃,也叫饅頭,我們這裡以麵食為主。

現在出門多了,接觸了不同地方的麵食,比方說河南人愛吃麵,也就是麵條一類的,甘肅人也喜歡吃麵,什麼炒麵、臊子面、拉麵。

感覺他們的面太硬,吃一吃兩次還可以,吃多了胃就不舒服。

再就是很多地方喜歡吃大米,有的米飯也是很硬,對於我們山東人來說,不大習慣。

外地人也對我們喜歡吃饅頭表示不理解,不止一次有朋友問我,吃饅頭能吃飽嗎?我對這個問法大惑不解,吃饅頭怎麼會吹不飽呢!

現在知道了,這是風俗不一樣,環境不一樣,我們的胃適應情況也不一樣,他們吃饅頭只是當作吃“零食”,而我們這裡是主食。

小時候,能吃上一次白麵就不錯了,那時候常常在想,長大一定要向鄰居張家大哥那樣,天天吃白麵饅頭,張家大哥在供銷社上班,經常吃饅頭,把我們這一群小屁孩饞的直嚥唾液。

時過境遷小時候的美食現在已經是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食物了,但是不管走到哪裡,還是喜歡吃饃饃,咀嚼著饃饃,慢慢的享受,感覺它甜甜的滋味,一種愜意便由心而生。

感謝滋養,滋潤我成長的大饃饃。經常在外面跑,現在自己也學會了蒸饅頭,在蒸饅頭中也體會到了一種心情,掌握了蒸饅頭的技巧,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也會理解生活的艱辛,懂得做人的道理。




用戶4496285841096從


我是西安閆良的,我們關中人把饅頭叫蒸饃。過去女和外甥去孃家和舅家拿的饃叫角角饃,把面用酵面一搓,起好,然後用鹼面揉勻,餳好,搓條,丟成拳頭大的面圪瘩,用擀杖擀成扁圓形狀,裡邊包一疙瘩清油和麵拌勻的油麵,包好。上蒸籠(草圈)一蒸三十五分鐘就行了,拿六到八個角角饃,回兩個。這是講究。再就是大饃,簡單的花饃。老人給晚輩回拜的饃叫拽把饃,小巧玲瓏,小魚,小貓,小兔,小鼠等造型,栩栩如生。過年,或者紅事,白事蒸的是小饃,一口一個,香的很。可惜,如今叫錢財攀比把過去那些溫馨的親情弄的面目全非了。親戚間來往也少下了。一年到頭,我看過年都快要完蛋。因為道德禮崩,人浮於事。金錢把人都害成機器了,閘刀一推,恨不得連軸轉。


丁懷亮734


我的老家在豫北地區的內黃縣。以沙地為主,主食以麵食為主。而饅頭是必不可少的主食。在內黃把饅頭叫做饃。

下面我來介紹一下我們內黃的饅頭。我們內黃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華夏始祖顓頊、帝嚳二帝和商中宗太戊均建都於內黃。穩固的農業基礎黃地勢平坦,沃野千里,是國家小麥的主產地。在內黃的梁莊鄉。以前每到春節的時候。梁莊鄉各個村的人都會蒸出各種各樣的花饃。來祭祀顓頊 帝嚳兩位先帝。表達對先人的尊敬。所以當地形成了蒸花饃的習慣,當地蒸出的花饃顏色豐富,造型多樣。

現在人們物質生活豐富。每到春節的時候,家裡不再蒸那麼多饅頭。而把做花饃的優良傳統保留了下來。每到春節,家家戶戶蒸出各種各樣的花饃拿出來比賽。看看誰家蒸出的花饃造型好看,顏色漂亮。讓大家選出前幾名代表村裡面去和別的村參加比賽。最後再有鄉政府來選出冠軍,亞軍,季軍。給予適當的獎勵,這就是梁莊鎮春節蒸花饃的習俗。

日常生活中,老百姓對饅頭的需求不僅僅是簡單的吃飽而已。把饅頭也做出了花樣。比如我們老家非常受歡迎的豆包 糖包。就是把砂糖或者紅豆包進饅頭裡面。這是小孩子們的最愛,吃到嘴裡面甜甜的。春天的時候,我們從樹上摘下新鮮的槐花,榆錢。夏天時候的青菜葉子,秋天的紅薯葉,冬天的菠菜。都可以把他們摻進麵糰一起蒸,蒸出的饅頭我們當地人叫菜窩窩,如果再配上一點蒜汁蘸著吃,那才叫美味。是當地我們上了年紀的人最愛吃的一種饃。饃 可以說是我們當地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主食。

在我們豫北地區饅頭佔著舉足輕重的位置?請問你的家鄉把饅頭叫做什麼?請您分享一下,





徐任偉


在河南老家,特別是農村,感覺還是說“饃”的多一點,饃也算是一個統稱吧,還分花捲、菜卷、油卷、菜包子等等。

蒸饃的面需要發酵,有用“面扎頭”(上次蒸饃餘下的小麵糰放在面袋子裡自然風乾)發酵,也有用老酵子(用麩皮或者玉米糝製作的酵母)發酵,還有現在常用的發酵粉發酵。

一般來說,年輕人喜歡發酵粉蒸的饃,可能是用面扎頭或者老酵子蒸的饃稍微有一點酸,然後老年人又不願意放鹼,而老年人吃慣了用酵子蒸的饃,總覺得用發酵粉蒸的饃有一股味道,於是,在一個家庭裡,吃饃也會有不同意見。











探味鄭州


我們那裡除了叫它饅頭、饃饃外,還有一個有趣的叫法——板凳腿

聽起來是不是覺得有點怪異?但這名字絕不是我瞎叫的,真有這個叫法,對了,我老家是湖北鍾祥的,鍾祥的老鄉們聽起來是不是特別親切。

為什麼這樣來稱呼饅頭了?首先,饅頭在我們那的做法,是在麵糰發好了後將它揉成粗細適中的長條狀,然後用刀把它切成寬度6-7cm的塊狀上鍋蒸,切的方式就像把板凳的腿砍成一塊塊的樣子,由此得名板凳腿。

還有一個說法,聽老人們講,過去物資饋乏的時候,大米白麵這樣的細糧不夠吃,過年過節又不能太寒酸,所以就用做板凳剩下的木料劈砍製作成假饅頭,和白麵饅頭一起上鍋蒸再端上桌,這種木饅頭只能看不能吃,撐場面用的。吃一口蒸紅薯,看一眼木饅頭,權當是在吃饅頭了。

這種刀切的方形塊狀的麵糰製作出來的叫板凳腿,如果麵糰不用刀切,而是用手揪一小團再揉捏成球狀,蒸出來的才叫饃饃,而我的家鄉人對它也有一個有趣的叫法,石疙瘩子,就是外形像一個球狀的石頭。

有沒有鍾祥的老鄉們,紿我點贊加個關注吧。




業餘歷史研究者







淡淡地淡淡看世界


普通話的饅頭,西北人叫“饃饃“,有的地方叫“波波”,還有的地方叫“槓子頭”,中國幅員遼闊,十里不同音,自然叫什麼的都有。



最著名的饅頭,當數中國山東青島的“王哥莊鐵鍋大饅頭”。大的都有兩斤多一個的。其最大的特點是在鐵鍋鐵苾上蒸熟並結焦黃的“格扎”,面香味十足,深受全國人民的喜愛——我們一個親戚從美國回來,臨走時還要專程帶一些回去。

我的朋友萬延斌,當年為了讓全國人都吃的這個獨具地方特色的“王哥莊鐵鍋大饅頭”,在推廣上下了不少功夫,才使這個“藏在深閨人未識”民間瑰寶,成為全國各地家喻戶曉的搶手貨,擺到了千家萬戶的餐桌上,也帶動了當地這個專門以饅頭加工著稱的產業,現在很多家著名的麵粉加工企業,專門為“王哥莊大饅頭”加工專用麵粉,這個特色產業十分紅火,行銷海內外,譽滿中華。

您要是到了青島,一定要嚐嚐這個有木柴火加工出來的“王哥莊鐵鍋大饅頭”,你一定會讚不絕口!

朋友,吃好了,別忘了是我給你推薦的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