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北京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政策,再延長一年

記者從市人力社保局獲悉,2019年,本市將繼續圍繞人社部“一個突出、三個加大”的工作要求,支持企業穩定就業、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技能培訓提升就業、精準施策幫扶就業、優化服務助推就業,推動北京高質量發展。本市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政策將再延長一年,執行至2020年4月30日。

突出重點群體96家大學生企業登陸大創板

“一個突出”就是突出重點群體,精準施策,重點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和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的就業創業工作。

據瞭解,為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本市加強“大學生創業板”建設,利用社會資本為大創企業提供低息貸款,緩解小微企業貸款難題,為創業企業提供專業化服務。截至目前,入板展示企業已達96家,吸引融資2.7億元,其中,今年新增的有10家。

此外,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本市還擴大了就業見習補貼範圍,由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擴大至16-24歲的登記失業人員和轉移就業登記的農村勞動力,並適當提高補貼標準。

加大幫扶力度 就業政策落地有力

“三個加大”是指加大減負、加大培訓、加大保障。

一是加大減輕企業負擔的力度,重點在“降、返、補”。“降”是降低社保費率,今年,為優化提升本市營商環境,減輕企業負擔,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在確保失業保險基金正常運行的前提下,本市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政策將再延長一年,執行至2020年4月30日。即失業保險繼續執行1%的繳費比例,其中單位繳費比例0.8%,個人繳費比例0.2%。

“返”是指對不裁員、少裁員的參保企業,加大失業保險費返還的力度和幅度,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穩崗補貼。當前,本市已將失業保險費返還比率40%上調為50%。去年,全市穩崗補貼政策惠及的企業達1.4萬家,涉及職工291.1萬名,發放穩崗補貼資金8.7億元。今年4月1日起,企業就可以開始申請穩崗補貼了。

“補”是指對於吸納就業困難人員的企業給予社保補貼和貸款貼息等。本市將鼓勵用人單位招用本市城鄉就業困難人員、退役士兵、企業分流職工等的崗位補貼由每人每年50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8000元。今年前2個月,核准用人單位崗位補貼0.52億元,涉及0.37萬家企業、1.81萬人。

此外,本市還提高了小微企業創業擔保貸款額度,以及個人小額便捷貸款的最高額度。創業擔保貸款由原來的200萬元提高到300萬元;個人小額便捷貸款最高額度由10萬元提高到15萬元。

二是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今年1月1日起,本市放寬了技術技能提升補貼的申領條件,企業在職職工申領補貼由原來的參加失業保險3年以上放寬至參保1年以上,此項政策將延續至2020年12月31日。今年1-3月,為5380名企業職工辦理技能提升補貼818萬元。此外,還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職業培訓,支持各類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普通高等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和符合條件的企業承擔失業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等的職業技能培訓或創業培訓,並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

三是加大保障力度,兜牢底線。本市鼓勵勞動者提高自身職業技能,對未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本市城鄉就業困難人員,參加培訓期間,可享受每人每天不低於35元的生活費補貼。截止目前,累計為4908人發放生活費補貼179.3萬元。此外,支持穩定就業壓力較大的地區為失業人員自主創業免費提供經營場地,其中,豐臺區就依託本轄區自主創業學院,根據北京市重點產業發展領域以及近年來創新創業工作發展趨勢,搭建創業服務平臺,顯著提升了創業幫扶水平。

豐臺區為創業者、初創企業提供免費創業工位和創業指導服務。根據實際免費工位使用情況,按每個工位30元/天給予一次性租金補貼,每年給予每個創業服務機構20萬元以內。近兩年,豐臺區優秀創業服務機構為轄區創業者提供免費工位395個,惠及80餘家初創企業、近500人次。

2018年,在豐臺成功創業孵化的北京貝奧蘭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與受豐臺區扶貧幫扶的內蒙古自治區林西縣,合作成立內蒙古京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共同運營林西縣第一家數字產業基地——健康大數據暨電子商務產業示範基地。一期建設為當地提供500餘人的就業崗位,併力爭將林西縣打造為內蒙古地區大數據及服務外包的產業標杆。這一產業合作扶貧模式的創新實踐,增強了政府、企業、受幫扶地區的互惠合作,一方面幫助創業服務機構和在孵企業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再提升,另一方面將優質產業引入受幫扶地區,填補當地產業空白,促進業態調整,帶動當地產業發展,進而提升當地居民就業生活質量,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本市持續優化服務助推就業

今年,全市開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等公共就業服務活動,共舉辦各類洽談會193場,提供就業崗位10.8萬個,為1.6萬人提供了精準化就業服務。積極推動“百姓就業”進社區、進鄉鎮、進學校、進企業,通過召開各種類型招聘服務活動,推動社區化就業,促進職住平衡。此外,今年本市在“迴天地區”組織的專場招聘活動,成功實現了打破求職居民的戶籍界限、打破招聘工作行政區域的界限、打破就業服務線上線下界限的“三個打破”,讓轄區居民實現就地就近就業,探索促進職住平衡的新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