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巨匠,竟与范仲淹所建的西北军息息相关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

在世人眼中,“沈括”这名字一直就跟科学巨著《梦溪笔谈》捆绑在一起,“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李约瑟),这正是世界科学界给他的评价。

沈括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巨匠,竟与范仲淹所建的西北军息息相关

作为如此伟大的科学家,他在世人的印象中应是典型的博学文人形象吧,殊不知,最终促使他投身科学界的事件,却源自他在西北疆场抵御西夏时的一段经历!

出身官二代,从政从军才是沈括原本的人生理想

沈括出身杭州的仕宦之家,科研(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地理、水利、医药...)、音律书画等都是他的“业余爱好”而已,而他原本的理想则是从政和从军。

公元1054年,23岁的沈括就以“官二代”身份步入职仕途,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出使辽国,后因王安石罢相、新党攻击被贬,最后跑到西北的延州(延安)戍边抵御西夏去了。

沈括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巨匠,竟与范仲淹所建的西北军息息相关

从军才是青年沈括的理想

早在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范仲淹在戍守延州期间就更改军队旧制、招兵买马并修筑了大量军事基地,为宋朝打造了一支强悍的西北劲旅,宋仁宗还以其年号诏命这支军队为“康定军”。

“康定军”在数十年间战绩辉煌,军中诞生了大量名将(如狄青、种世衡等),一直为从军者所仰慕,沈括也不例外。

1080年,沈括就任延州知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宋朝常见的戍边大将之职)后,接管的正是范仲淹当年的这支军队。

为了不辱文正公美名,沈括也亲自效仿范仲淹的举措,大力鼓励边民子弟踊跃从军、开展有奖骑射比赛活动等,不到一年,这支军队的威名就已远超西北其他州府(《宋史》:越岁,得彻札超乘者千余,皆补中军义从,威声雄他府)。

沈括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巨匠,竟与范仲淹所建的西北军息息相关

治军戍边,发展西北军力

在展现治军才能的同时,沈括的军事技能也很快就得到了验证:1081年,沈括就先后两次打了大胜仗,兵不血刃拿下了失守已久的三座城池(浮图、吴堡、义合),1082年,沈括因“守安疆界、就副边事有劳”获升龙图阁学士,可谓军功卓著。

在这形势下,如无意外的话,宋朝可能会多了“沈括”这样一位名将,而不会有“沈括”这样的科学家了。

但历史不容改写,后面的一些列事情就一步步将沈括“踢出”了军队,否则老天也不干了:“给你这么多天赋不是让你打仗用的,赶紧该干嘛干嘛去!”

因吝惜西北军,沈括终在从政上“失之西隅”,从此无缘领兵报国之志

1082年五月,沈括与副安抚使种谔(名将种世衡之子)一起奉诏,与给事中(以皇帝之名监军的职位)徐禧一起共拟御夏方略。沈括提议在横山筑城为界抵御西夏、种谔就提议筑城银州,但均遭到了徐禧的反对。

最后,筑城地点就定在了徐禧主张的三面临崖、也无水源的“绝地”永乐城,谁让人家徐禧官大呢?

对徐禧如此无脑的决定,种谔曾力陈其弊,结果遭徐禧喝斥说:“君独不畏死乎?敢误成事。”种谔无奈,心生怨恨与沈括分守延州与米脂,任由徐禧在永乐城折腾去了。

沈括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巨匠,竟与范仲淹所建的西北军息息相关

西北筑城事件,导致沈括“失之西隅”

同年九月,西夏出兵三十万攻击永乐城,三面临崖又无水源的永乐城很快就成了“崖上孤岛”、危在旦夕。沈括赶紧发兵一万前去救援,又被西夏兵挡在了永定河畔;而延州那边的种谔则拒绝发兵,认为那是徐禧“咎由自取”。

西夏在兵围永乐城的同时又派了数万羌兵去攻打延州的辖地绥德,由于绥德的安危直接关系到延州及西北军的存亡,经过利害权衡后,沈括最后决定“舍永乐而保绥德”,永乐城因此全军尽墨,徐禧等人均战死阵中。

由于徐禧是皇帝特派的人,他的战死引起了朝野震动,于是朝臣们均将战败之责指向了沈括,认为一切皆因他“救援不力”。

沈括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巨匠,竟与范仲淹所建的西北军息息相关

永乐城失陷,沈括背上了战败之责

前面也说了,沈括本来就不赞成在永乐城筑城,他也不是没有前去救援,永乐城的失陷之过,其实都因徐禧的刚愎自用。

不过这又如何呢?官大一级压死人,败绩总是要有人背锅的,身为经略安抚使的沈括自然就成了替罪羊。同年,沈括相继被贬筠州(江西)与随州(湖北),其延州知州之职则由副安抚使种谔替补(还是名将之后的后台够硬)。

得益于沈括的“权衡利弊”,延州的西北军并没有损毁于该役当中,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沈括确实没有辱没了范仲淹、也替他保住了这支军队,不过他自己则因此“失之西隅”了。

沈括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巨匠,竟与范仲淹所建的西北军息息相关

如果说随后有啥“收之桑榆”的话,那自然就是他被贬谪后“潜心学术”获得的巨大科学成就!如果不是因为那次军事“失利”,沈括依旧呆在军中的话,我国历史上很可能就不会存在这样的科学巨匠了。

带兵能人多他一个不多,科学奇才在我国历史上则是凤毛麟角,所以我说西北的戍边生涯正是沈括人生中的分水岭,若非因仰慕范仲淹而“爱屋及乌”,他大可无需吝惜这支西北军......反正部队本来就是用于打仗的嘛!

寓居随州,沈括对从政开始心生悔意,自此潜心投身科学研究

在随州的三年间,也是沈括一生中最黯淡的一段岁月。

沈括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巨匠,竟与范仲淹所建的西北军息息相关

《宋本方舆胜览》诗云:“野草粘天雨未休,客心自冷不关秋。寨西便是猿啼处,满目伤心悔上楼”,描述的正是沈括重新审视自己政治生涯的心境,其中的“悔意”实际上已为他前半生的政坛生涯打上了句号。

在寓居随州法云禅寺期间,沈括“三年无半面之旧”,无亲无故行动受限;或许寺院里的清净也为他带来了洗礼,使他终于得以潜下心来专心学问,这其实是一系列外部因素推动下的结果。而且,那时候的沈括已五十岁了,五十岁步入人生低谷,换谁都会检视自己的过去的。

沈括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巨匠,竟与范仲淹所建的西北军息息相关

《天下郡县图》

1085年宋神宗驾崩,哲宗新任大赦天下,沈括终于可以回到家乡附近的秀州(今嘉兴松江一带)。江南的秀丽风光使他逐渐从阴郁中走了出来,于是他重拾起八年前就已开始着手的《天下郡县图》。

经过三年的艰苦编绘,《天下郡县图》获得了宋哲宗的嘉奖,沈括也因此获得了贬谪数年来真正的人身自由。

复出后迁至梦溪园,《梦溪笔谈》横空出世

1089年,沈括获授了一个文官之职开始复出。其实,这样的复出才是他人生中真正的归隐,因为宋哲宗授官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他能在朝廷的支持下继续进行科研活动,相当于今天的“在家办公“。

在宋哲宗的支持下,沈括搬到了梦溪园(今江苏镇江),开始了《梦溪笔谈》的创作。

《梦溪笔谈》其实是沈括从政之前大量“业余爱好”的概括性整理,其中内容包罗万有,涉及到了自然科学中的各门学科,其中包含的一部分社会历史内容,则是他从政及戍边西北期间的一些记录,但“帝王私事,当朝得失,人事毁誉”等,书中均不曾有任何涉及,可见沈括在随州的三年间已修炼出了“山间木荫,率意谈噱”的恬然天性。

沈括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巨匠,竟与范仲淹所建的西北军息息相关

《宋史·沈括传》里称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无人具体考证过沈括是如何获得如此广博的知识的,因为书中的30卷内容详尽记录和总结了宋代之前几乎所有的科技文化成果,堪称当时的《百科全书》,难怪后人视该书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如果将《梦溪笔谈》与沈括从政以来的所有行为加起来看,恐怕我国历史上再也找不到如此全才的第二人。

如此万中无一的奇才万一葬身疆场,那就不仅仅只是宋朝的损失了!从这角度上说,我是要为沈括“失之西隅”的西北战场失利叫好的,在重文轻武的北宋,一个官二代嚷嚷什么“战场上建功报国”呀!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