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後,為什麼同學之間差距越來越大?建議大家收藏

網友一:

第一:家庭因素。這個不可否認,影響很大。我八年前帶的一個班,從平常的穿戴和愛好,就能反應出家庭對學生的影響。有的同學每月都請假幾天,花費五六千去看自己喜歡的明星演唱會,而有的學生為一千元的生活費在週末和平時晚上去商場做兼職。但是,總體而言,由於大學有紀律,大學生不能太特殊化,有錢的可以吃好一點,但是再好也不可能山珍海味,畢竟大學食堂不是你自己家的小灶,而是幾萬人的公共食堂,所以,大家有差距,但是不會太大。

畢業之後,大學生走入社會,差別體現出來。有的一個學生,家裡是拆遷戶,他一畢業,家裡給他買了一輛40萬的奧迪汽車作為畢業禮物,家裡還有好幾套房子,後來被他父親介紹到一個朋友公司上班。在大城市生活,絲毫沒有壓力。

大學畢業後,為什麼同學之間差距越來越大?建議大家收藏

網友二:

正所謂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當平臺和世界越來越大,每個人飛的高度與長短就體現的越來越明顯。大學期間應該慢慢磨練自己的心態,讓自己在浮躁的社會變得不浮躁,這樣才能真正學到一些東西。

舉個例子,我大學同學,在計算機專業,大學期間一直泡在實驗室當管理員,有一個很好的平臺跟環境,慢慢專業知識變得很紮實。到社會後還能每天堅持學習,現在發展的挺好,已經做了技術負責人。當技術有一定功底的時候,也就無畏於什麼裁員之類的,有能力的人總會找到工作

大學畢業後,為什麼同學之間差距越來越大?建議大家收藏

網友三:

在大學校園裡,在大學老師眼裡,一個班的大學同學儘管有些細微差別,但總體來看是差不多的。大學畢業後,大家各奔東西,進入不同的社會領域,踏上不同的工作崗位,從父輩繼承下來的社會關係不同,個人所擅長的能力有所不同。比如父輩社會關係過硬的同學,工作起點無疑會高於其它同學,比如口才較好能說會道的從事經貿領域很快就能腰纏萬貫。

比如擅長思考從事科研的一般都要十多年才會有較大成果,可謂大器晚成。如果大學一畢業就開始著急享受人生的,你在安逸的生活裡徜徉,而你的大學同學在不斷的奮鬥追求自己的志向與理想,如此自然會出現同是大學同學時間越久差異越大。

網友四:

畢業之後,大家各奔東西,散落到各個城市發展,不同的城市經濟機遇不一樣,所以畢業幾年之後大家的差距就會明顯的表現出來。另外一個方面,每個人的原生家庭不一樣,有句話大家都知道,你的原生家庭所在的階級就代表了你現在的階層,儘管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但階層在社會上是真實存在的,俗話說得好。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有人就出生在羅馬,這個你是比不了的,大多數普通人通過後天的努力也追趕不上,所以你要學會看清現實,如果你家庭條件不太好,也不要過於灰心,儘管你將來達不了那種高度,但努力讓自己步入小康甚至是中產階級也完全是有可能的。

大學畢業後,為什麼同學之間差距越來越大?建議大家收藏

網友五:

在校期間,同學們面臨的幾乎是同一性質的學業任務,這期間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學習能力的強弱上,具體體現的也主要就是成績的好壞,一張百分卷,高低差距也就是那麼大。但走向社會後,除了個人智商,勤奮度以外,還有很多的複雜的社會因素起著一定的作用。關鍵就是每個家庭背景不同,背景不問,擁有的社會資源也大不相同。比如地區不同,偏僻的農村,繁華的都市,所能提供的施展舞臺就有天埌之別,每個家庭所擁有的人脈及社會關係,也絕大地限制了每個人所能享有的機會資源和用武之地。

你若想自己創業,必得有一定的創業資金,而每個家庭所能提供的可能性也是完全不一樣,即使不同的兩個人主觀因素,如天資,勤奮,意志,毅力,膽識,學術完全一樣,但由於客觀條件的差異,也會讓兩人在人生道路的行進中,產生截然不同的人生走向和具體效果。

網友六:

人與人本來就是不同的,可能大家在做同學時會由所處的環境導致暫時的興趣、價值觀的趨於統一,但當我們畢業後,遇到了不同的人,去到了不同的環境,受到了不同氛圍的影響,我們的興趣愛好、價值觀等都發生了變化,再加上後來所受的教育也不同,眼界也不一樣了,就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了。

最後:

如果想加入有外國人、大學生的社群,搜索公眾號“豎起耳朵聽”即可加入,那裡會美音、倫敦腔、印度腔的小夥伴都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