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殷商所有發現的甲骨文中,都沒有提及軒轅黃帝,卻在周以後的典籍中出現記載?

一樓是幾樓


問題所問的為什麼,大概一是因為載於甲骨之文多為卜辭,占卜用的,不負責記載歷史;第二,如果說商族為黃帝后裔,也離得太遠了,沒被作為祭祀偶像。

一,據學者研究,中華先民的龜靈崇拜和龜甲占卜歷史久遠。目前所見最早遺物,是河南舞陽賈湖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隨葬龜甲。這些龜甲均經過修治、鑽孔和背腹甲剖分,成套放置,其中一些還帶有刻畫符號,時間約在距今8000年前。另外,河南淅川下王崗仰韶文化一期的墓葬中,亦發現有龜靈崇拜的遺物。使用經過施灼的龜甲占卜,當始於商代,迄今所見商代最早的龜卜遺物出於殷墟文化之前的鄭州二里崗時期。 二,考古證明,在商代使用甲骨進行各種占卜之前,史上還有一個使用獸骨占卜的漫長髮展時期。目前所見最早的占卜遺物,是內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左旗富河溝門遺址出土的鹿和羊的肩胛卜骨,距今約5500年。河南淅川下王崗仰韶文化三期遺址所出卜骨,年代約距今5000-4500年,其與富河出土卜骨相同,有灼而無鑽鑿。距今約3800-3500年前的河南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的卜骨,也是有鑽無鑿,工藝簡單。河南境內發現的早商卜骨主要有鄭州南關外一期、二里崗下層一期、二里崗下層二期、商代二里崗上層一期等類型。

(殷墟牛胛骨)

三,商代前期王城遺址出土的卜用骨料中,佔大宗者為牛胛骨,其次是龜甲,還有少數鹿羊豬狗胛骨。占卜型態可分三種情況,一是僅施火的,以牛豬骨為多;二是先鑽後灼,以牛骨為多,龜甲次之;三是鑽鑿後的,以龜甲為多。其鑽有單鑽和雙聯鑽,既深且密。殷墟文化,可知是在吸收、繼承遠古先民文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出土的占卜遺物,已基本擺脫了原始占卜隨意盲目的形態。此時的商代統治者,將自己的主觀追求和人類生活經驗集中貫注於對甲骨占卜技術的改造以及對於兆象的解釋之中,使占卜活動達到了史前和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不僅龜骨並用,且用龜的數量和品種也前所未及。刮、削、鋸、切、磨、修、穿孔以系等,成為例行的整治流程,不同類型的鑽鑿形態又顯示出相應的時間特色。卜用甲骨,除了經過精心整治,鑽、鑿、灼兼施,並系統規範地刻寫占卜記錄與記事文辭。這是前溯的任何一個上古中國的時代都不能相比擬的。 (祭祀夒的卜辭)

四,殷墟甲骨上的文字,從內容看,大致可分為卜辭和非卜辭兩部分。其中卜辭部分佔絕大多數,非占卜內容主要在晚期。這兩類內容都不承擔記載歷史的“史記”功能。在卜辭部分中,又分為王卜辭和非王卜辭兩大類。王卜辭是不同時期以商王為中心所作出的占卜記錄,這是整個殷墟甲骨文的大宗。整個王卜辭從“自組”甲骨開始,大致可理出兩條發展線索,不多細述。非王卜辭,是與王室血緣親近的家族首領的占卜記錄,多出現於武丁中晚期,可分四種主要類型,也不贅言。 (甲骨文中的夒字)

五,那麼,在商代甲骨卜辭中,提沒提到過黃帝呢?目前尚未發現。甲骨卜辭裡提到的最遠的先祖神是夒(náo),總共有八十多條。編號為“屯南.4528”的甲骨上,稱夒為高祖,一次祭祀殺牲20頭牛。王國維考證,說夒就是“俊”,郭沫若認為有道理,還有人考證夒是舜。一些學者贊同,俊、嚳、舜是作為殷商族始祖神夒的一神之三名。認為這一神三名,作為天體宇宙神的俊、嚳、舜,集中反映了殷商人的宇宙觀和宗教觀——日月崇拜以及對日月循環運行規律的認識並將其動物圖騰化;夒是殷商人的祖先神,同時也是殷商人所崇拜的日月神。但饒宗頤和胡厚宣兩位先生不贊成王國維和郭沫若的考據,他們認為,夒,就是商族的直接祖先契,這個說法得到現在很多學者支持,因為在甲骨文中發現了商朝的“周祭制度”——就是每天一祭,對所有在過位的先王,循環往復進行祭祀——第一個是契,第二第三第四……週而復始。當然,這些學者,對商族把契作為自己的太陽神的觀點是同意的,因為有卜辭為證。這樣來說,甲骨卜辭中並未追悼比契更早的祖先,當然也不可能追悼黃帝了。 (記載“叀冊用”的卜辭)

六,黃帝是不是殷商人的祖先呢?司馬遷認為是。他說,帝嚳是黃帝的後代,又是商契的爸爸,儘管他也說帝嚳的第二個老婆吞食了鳥蛋而生下了契。最早和最完整記載黃帝和炎帝起源的文獻是《國語.晉語》,其曰:“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國語.周語下》則記載,黃炎兩族在陝西的西北部起源後,便往東發展,大約到了五帝時代中後期,便已到了河南一帶。其中黃帝族偏於黃河之北,炎帝族偏於黃河之南。在黃帝世系中,玄囂與昌意是重要的兩支的兩支。其中,玄囂一支當在今河南中部一帶。考古學界中,以鄒衡、李伯謙等先生為代表,通過對漳河型先商文化的分析與有關文獻的互證,最後認為商契起源於太行山東麓的河北南部的邢臺、邯鄲一帶。這個觀點得到大多數學者贊同。殷商人對以上情況會不會有記載呢?很可能有。《尚書.多士》雲:“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商有記載先人的冊典。甲骨文中的記載證實了這點。“合集.30398”等甲骨有“叀冊用”等語,郭沫若解為在祭祀時要誦讀記載先人事蹟的冊典,這裡面會不會有黃帝的記載呢?一是冊典不如甲骨利於保存;或者,被秦皇一把大火燒掉了也未可知。

黃炎二帝世系,現在見到的是東周以後的人記載的,可能有傳說的成分。但中國古代各遠古民族都有重世系、辨源流、講歷史的傳統,因此,即使是傳說的世系,也當有一定的歷史依據。


一老沈一


一個所謂的朝代,且延續了500多年,應該是有一定地域範圍,進入國家或文明階段的政治實體,並不是靠一些壇罐,牆腳,或者祭天的,至今沒全解出的龜売"文字",就認定為"朝代",這應該是常識吧,我國有正式文字記載始於公元前842年,距今也就2861年,什麼記載,文獻全憑傳說而記,也就是2千多年前的人,記錄下4千多年前的傳說,你說有多少靠譜?不像存放在羅浮宮亞洲舘的漢漠拉比法典(3500行,282條涉民事,刑事,貿易,婚姻,繼承等)就是3800多年前的,比我國有正式文字早了950年,文明程度更高得多吧。距今4770年的古埃及第三王朝的薩克拉金字塔(是金字塔始祖)比所謂的夏朝起始元年還整整早了600多年,至於第一、二王朝的巨型石壘之墓就不去談它了,不明白的是幹嘛非要化這麼大精力,去查一個至少目前還未有確切證據存在的一個所謂朝代呢!有又怎麼樣?交給考古學家不就得了,美國243年曆史又怎麼樣,那個國家敢小瞧它?有這麼多餘的精力,乾點什麼不好,國家需要的,追求的應是強國之道吧


中56657804


黃帝之帝的尊號,其實是到了周朝才給追加上的。所以在甲骨文的卜辭中根本不可能出現黃帝一詞。一直到東漢,學者還知道黃帝本來是沒有“帝”稱的,可以直呼一個黃字,“古者質(質樸),生死同稱……名‘黃’,[號]有熊也”(《白虎通義•諡》)。

《白虎通義》是東漢初期全國名儒在白虎觀討論經史政治制度時的總結性記錄,此書正確的闡釋黃帝本自名黃,給我們後人一個很寶貴的資料。其實在甲骨文的卜辭中,我們可以見到很多黃帝的只單稱一個黃字的例子,在有些卜辭中除了“黃”之外,也有被加以“黃尹”官稱的。



甲骨文中“黃”和“黃尹”本該很容易地讀為後代所尊崇的黃帝,但是為什麼不被承認呢?

首先就是忽視了《白虎通義》關於黃帝本自名“黃”的提示。其實,郭沫若先生在研究甲骨文時,濫用通假,將黃帝勾銷,把黃帝變為伊尹。這也是郭先生的失誤。



我們中國人是非常敬祖重史的,而且歷史傳承從未曾中斷。尚鬼的商人非重視祭祀祖先,按常理,在商王室以占卜祭祀為主的甲骨文中,不可能沒有祭祀黃帝的記錄的。在甲骨文中黃帝的名號“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如果本來就不相信黃帝的存在,所以就會視而不見或張冠李戴。歷史是在懷凝和研究中發展的,我相信黃帝不僅僅是傳說,不久的將來一個真實的黃帝一定會出現在我們的歷史中。


雲臺山閒人


上邊那些回答都是胡扯,真正的答案是,商朝的祖先是西亞的錫克索人,軒轅黃帝是蘇美爾人/埃及人這一族群的神,也就是黃種人的祖先,黃帝就是埃及第一王朝開國君主美尼斯,錫克索人和埃及人的文化傳統不一個源頭,對埃及祖先的神不認同,商朝的甲骨文裡當然不會記載埃及的祖先,但甲骨文裡有大禹,因為錫克索人和埃及人作戰,瞭解一部分埃及歷史,後來錫克索人被埃及人擊敗,遷徙東亞,對埃及的歷史就完全不瞭解了,在甲骨文裡也就沒有丁點埃及的記錄,也就是夏朝的記錄。

後來埃及移民也來到東亞,就是周朝人,他們打敗商,建立周,奉夏朝為正統,也就是古埃及第一王朝,他們的史書有埃及第一王朝的完整記載,從此以後,堯舜禹的大量傳說才出現,再往後,還有埃及移民到東亞,帶來的夏朝記錄更新,把埃及第二王朝的記錄又添上了。


孤量


據資料考證,商晚期的都城遺址,古人稱其為″北蒙",現積殷墟。而早期甲骨卜辭中稱其為"商邑"和″大邑商"。

而在出土的甲骨文裡(經甲骨四大家之考),殷商時期的重大祭祀、占卜、等,鈞沒有出現″三皇五帝"的名字?或炎帝、皇帝、堯、舜、等稱號,有人懷疑上述之人,並非商朝祖先?

而在有的甲骨文中,在重大的祭祀中,多次出現被稱為″高祖"的名子,其為″夋"。還有一個更遠的先祖名子不斷出現在求雨的祭祀中,專家懷疑是″契"。或許″夋"和″契"為商朝之祖?

而在最新發現破譯的甲骨文中,大量出現了關於:盤古、王母、三皇(伏羲、神農、黃帝)及"夏",還有″禹"字。並提及″殷革夏命"的卜辭。如″古(止也)王事"既罷貢。″不作王侮",既不當王奴。夏桀將象徵王權的九鼎全部交給商湯,商湯得鼎後″致鼎,泣"的卜辭。

這些甲骨文,聯接了夏未到商初。為證明:夏、商、周的斷代,提供了文字證。也證明了中國傳統的″從盤古到三黃五帝"至商代的存在。


眸子8552


大家對遠古時代有普遍的誤解,彷彿夏商周是一脈相承的,忘記了那個時代的邏輯,那是個文明初期,生產力文化水平很低的發展階段。

大家都知道夜郎自大的典故,其實古王朝就是由一個個相對孤立的部落聯盟形式政權相對孤立的存在,各個都是夜郎國,只不過不存在自大的問題,當時沒有真正意義的大國,各個區域國家政權都以為自己是大國。各個部落聯盟之間的相互交集攻伐往往也是慘烈的滅族之戰,因此這邏輯上就是和其他文明直到最近的歷史那樣的文明斷裂中斷消失再組合的邏輯。

由於沒有成熟的文化傳承手段,傳承夏一脈口口相傳歷史的是周部落聯盟。說部落聯盟彷彿那是個原始部落,其實這個時候應該已經是家天下的貴族聯盟了,而商朝一族的貴族聯盟則不是黃帝一脈的,當然就不會有關於黃帝的記載,這應該很好理解,由於當時星羅棋佈的部落聯盟的此消彼長不斷消滅,很多應有的部族歷史脈絡早已被歷史消滅遺忘,一脈相承下來的只剩下黃帝一支一統天下,這裡面早期歷史也邏輯上會存在其他和黃帝一族有交集的部族祖先傳說的交集,其他的也就消亡在漫長的歷史當中了,比方三星堆遺蹟的歷史就是在中華流傳正史當中難覓蹤跡的。


guanghua458


這是一個課題,軒轅黃帝沒有出現在甲骨文中有待新的證據證明。以當前來看,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

一是目前為止,甲骨文都是商代使用的,主要用於占卜,反映當時發生的事情,而非歷史內容。

二是軒轅黃帝的有關內容多定性為傳說,並見於正史,其具體事實暫無直接考古證據,但既有傳說,大致能證明實有其人,只是不詳盡而已。

三是出於各種功利需要,很多古代學者對黃帝進行塑造完善,所以會出現在某些典籍著作。

所以,有關黃帝權威性史實論據本就不充分不詳盡,黃帝的記載在甲骨文中出現的可能性本身較小,未在甲骨文中記載也比較正常。


讀書人說


人類有仙的時代才三千年,在這以前是神的時代,再早以前是巫妖的時代。自伏羲的一畫開天后,人類從此有了數字,在這基礎上逐漸有了文字,再後來有了所謂的文明。將文字提升到文明的境界,《易經》的力量不可低估,可以說《易經》是文明的策源地,也是文字的始發地,這一點不可否認,因《易經》的“易”字便能證明這一點,一個日字,一個月字的它不但代著太陽和月亮,而且還代表著一陰和一陽。萬物生長離不了一陰一陽,人不但如此,神仙們更是如此,也就是說神仙們各個是文明的化生,也是推進文明進步的使者。甲骨文中沒有軒轅黃帝,並非甲骨文出了問題,而是當時的人類還達不到理解軒轅黃帝是神仙的程度,這種現象就像現代的人類達不到認識宇宙有黑洞的程度一樣,一旦到了能認識的程度後自然而然的會相信有這個實事。


19633691


這個問題應該分兩層來說明,一層要從甲骨文的性質時代和內容來說,一從要從典籍的流傳情況來說。

第一,從甲骨文的性質時代和內容來說,甲骨文本身只是占卜的卜辭,內容主要是問吉凶。這種內容很難會出現黃帝這類人物。而且皇帝是不是真實存在,或者在商代的時候,黃帝怎樣怎樣稱呼還不是很清楚。即使甲骨文中有,也很難對應得上。

第二個就是從典籍流傳情況上來說,我們現在所看到漢代及其以前的典籍,大多已經經過了不知道多少次大修大改,原始的典籍幾乎看不到了。從這點上說原始典籍怎麼稱呼黃帝,或者有沒有描述皇帝的內容都不好說。再有很多傳說中的人物,其實在漢代以後的典籍中才出現,漢代以前的典籍並不多見,所以說即使漢代以前有軒轅黃帝的相關記載,也只是少言片語,並不像漢代以後刻畫的那麼豐滿,或者說軒轅黃帝完整人物形象很可能是在漢以後才塑造出來的一個遠古英雄。


地下文物看歷史


現在發現的甲骨文不是用來記錄的。是商代用來祭祀占卜用的。

很多人認為甲骨文應該是全面的文字記載。這是典型的出發點錯誤。

商代主要的事情是祭祀和征戰。不需要表面自己從哪裡來,自己的祖先繼承來源。

商代得國本身就不光彩,所以很刻意迴避。

周代征伐商,出師有名。得道多助。

商代征伐夏本身就是串權行為。大家只能在文字意思的縫隙裡尋找一點證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