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天寶戰爭:楊國忠為立威,間接引發安史之亂

一、草包宰相偏偏志向遠大

唐朝天寶戰爭:楊國忠為立威,間接引發安史之亂

我在別的文章裡評價過楊國忠:如果不是因為楊貴妃的關係,楊國忠這樣的草包,是不可能出人頭地的。

而楊國忠偏偏運氣好,仗著玄宗天子寵愛楊貴妃,自己於是平步青雲,做了唐帝國的宰相。

楊國忠算得上玄宗天子在位四十多年裡,最草包的一位宰相:換句話說,楊國忠和之前的宰相,不論是姚崇還是張九齡,也不論是李林甫,都不是一個重量級的。

而草包當了宰相,誰能服氣啊?

而楊國忠偏偏“要強”(這個“要強”啥意思需要細細品味),於是想幹一番大業,而此時,大唐西南邊境有了微妙的變化。

那就是受大唐扶植的南詔王國,最近有些不大聽話了。

而此時,由於大唐小人(楊國忠)當道,不少邊將為了投其所好,於是開始玩起歪門邪道,不斷在唐朝和南詔邊境製造事端。

最終,在楊國忠和邊將的努力下,“天寶戰爭”爆發。

二、天寶戰爭給大唐帶來的危害

唐朝天寶戰爭:楊國忠為立威,間接引發安史之亂

天寶戰爭,因發生於玄宗天寶年間而得名,前後有三次之多。

天寶戰爭總體來說,唐朝處於敗多勝少的狀態,而失敗的情況,大多是唐軍攻入南詔境內以後,孤軍深入,最終,因為種種原因,比如水土不服,比如南詔的埋伏,最終,唐軍全軍覆沒。

三次天寶戰爭,累計導致約二十萬唐軍命喪南詔國,而這二十萬大軍,有不少是駐防關中的部隊。

此外,楊國忠為了組織攻打南詔的軍隊,曾經強制在北方徵兵,然後派到遙遠的南詔國打仗,這一舉措,導致民間對大唐朝廷深懷怨恨。

三、安祿山的機會

唐朝天寶戰爭:楊國忠為立威,間接引發安史之亂

而唐朝天寶戰爭的失敗,對安祿山來說,是喜訊,同時也是一個機會。

因為在天寶戰爭過程中,安祿山發現:

1、二十萬唐軍命喪南詔國,大唐已經是外強中乾了;

2、二十萬唐軍殞命雲南,關中兵力肯定空虛;

3、原本楊國忠做宰相,是朝廷的文武百官暗地裡持鄙視態度,如今楊國忠又幹擾了民間,這是天怒人怨,人神共憤的體現。

於是,安祿山在天寶戰爭之後不久,就以為天下人除害,剷除楊國忠為名,發動安史之亂。

而由於二十萬唐軍的喪生,也一度讓安祿山的東進,如入無人之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