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率費基“雙降”在即 養老保險財務可持續性如何解

20天后,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即將啟動費率和費基雙調降。

按照《政府工作報告》要求,為落實從5月1日起各地可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從原規定的20%降至16%等降低社保費率部署,3月26日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核定調低社保繳費基數。

4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再次強調了降低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以及合理降低部分參保人員和企業的社保繳費基數。

除此之外,財政部201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當中提出將基本養老金標準再上調5%,惠及1.18億退休人員。

“我們看到降費對經濟發展是利好,對社會民生是利好,但同時它也會加速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消耗,如果再疊加上人口老齡化,可以想象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財務可持續問題將更加突出。”4月10日,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上海研究院院長李培林在《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發佈式暨養老保險降費形勢研討會上坦言。

那麼,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到底面臨哪些風險?為了應對這些風險,我們又該做些什麼呢?

建議擴大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比例

“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在中長期內面臨著財務不可持續的挑戰。在社保降費的改革任務衝擊下,這個矛盾將顯得愈加突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中發表觀點說,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需要標本兼治,從制度根源和參數改革等方面,出臺綜合性設計方案,提升養老保險制度的財務可持續性。

一是以降費為契機,擴大養老保險個人賬戶。

鄭秉文介紹,當前社保增收的內在動力來自制度的激勵性。一方面可以通過降低繳費門檻,將當前未參保的中小企業和靈活就業人員納入進來,擴大覆蓋面;另一方面鼓勵參保者多繳多得,坐實費基。

他說,雖然稅務部門徵費的“外部壓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制度的增收問題,但參保者逃費動機和“基數之痛”(指參保者在縮小繳費基數上發生的諸多道德風險)等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而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個“治本”辦法是擴大個人賬戶比例,強化多繳多得的激勵機制,這是一個制度提高收入和人們主動多繳費的內生機制。

二是儘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

鄭秉文指出了兩種結構性改革思路:一種是改造現行“統賬結合”模式,實行國民年金+個人名義賬戶式的“新統賬結合”制度,既可以消除統籌障礙,也可以增強制度的繳費激勵性和財務可持續性。

國民年金是定額式的,起到底線公平的再分配作用;而個人賬戶養老金則起到養老收入儲蓄作用,成為養老保險收入中的主體部分。這種方式是一種調整幅度較大的結構性改革,涉及到養老保險制度的重新定位,但推行起來,制度轉軌成本並不高。

另一種是維持“統賬結合”制度不變,改革養老金待遇計發規則,建立收入關聯型養老金。

三是各項參數的合理設計和密切配合。

鄭秉文說,除了結構性的制度改革之外,養老保險制度的財務精算平衡還有賴於各項參數的合理設計和密切配合。

據他介紹,當前基本養老保險運行參數還存在著諸多不合理之處,例如退休年齡低、繳費年限少、待遇指數化機制尚未建立以及缺乏財務動態調整機制等,應儘快出臺相應的改革方案加以改進。具體來說,一是儘快出臺延遲退休年齡的方案;二是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建立外匯型主權養老基金;三是完善精算制度,引入財務動態調整機制。

應採取多措施推動養老金投資

研討會上,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文靈表示,應當採取多項措施進一步推動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加快發展壯大基金儲備規模。

他說,養老金通過投資取得收益,不僅僅為養老制度提供更多資金來源,而且養老金具有期限長、規模大的特點,是金融市場、資本市場中非常寶貴的長期資金,尤其是在當前中國經濟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中長期資金的作用非常關鍵。“通過各種金融工具把長期資金配置到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有助於加快經濟結構升級,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從而使作為長期資金的養老金真正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器”。

據王文靈介紹,當前我國儲備養老基金不到兩萬億元,19年來年金收益率在8.44%左右(按照2017年之前)。截至2018年,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已和17省市簽訂合同,金額8500億元,實際到賬6000億元。而2018年末基本養老保險結餘資金達到5萬多億元,廣東省結餘1萬億元左右,現在委託給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投資運營的有1000億元。

“將來投資資金比重還會有很大提升空間。”王文靈說。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基金監管局巡視員張浩也認為,完善養老保險制度需要進一步加快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推動重點省份儘快啟動委託投資。不僅僅加快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結餘情況投資,還要推進城鄉居民養老投資。”張浩表示。

多方共建養老金第三支柱

“基本養老保險降費,對養老第三支柱是機遇也是挑戰。”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副秘書長劉傳葵在研討會上如是表示。同時,他也提出了保險業在第三支柱建設方面的五個具體建議。

第一,做好稅延養老資金管理,加強投資能力建設,這也對業績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豐富養老保險產品,保障客戶多樣化資產配置需要。

第三,發揮保險機構的風險防範優勢,持續完善全流程的風險管理。橫向上覆蓋好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等方面,縱向上涵蓋好生活管理、賬戶管理、投資管理等各個環節。

第四,發揮協同優勢,豐富養老產業鏈,打造全生命週期服務體系。保險通過資金管理,通過養老產業管理或者投資,可以形成自己的閉環或者是自身特點優勢。

第五,保險業第三支柱需要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託等各個方面一起建設。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副會長鍾蓉薩表示,希望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和第三支柱(個人儲蓄養老保險)建立起來為國家分憂,減低政府負擔,並堅持目標導向,整體統籌安排三大支柱,發揮不同支柱精細化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