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大背景因素不解決,未來醫患糾紛問題只會越來越嚴峻

這四大背景因素不解決,未來醫患糾紛問題只會越來越嚴峻

醫患糾紛逐年增加、醫患關係趨於惡化,這似乎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除去醫生和患者二者的主觀因素外,我覺得造成這一形勢主要是原於以下4大背景因素。

第一,社會形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西方經濟學中的“市場萬能論”思維模式開始蔓延,養老、醫療等支撐社會架構的安全保障體系不足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社會上的各種風險也在不斷增加,於是學會保護自己、強調自我的意識深入人心。

而且從長遠來看,如果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現象繼續發展下去,醫療、養老金等社會保障體系會越來越脆弱,因此,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勢必進一步增強。不安的陰雲正籠罩著每個人,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難免被引向一個錯誤的方向,正因如此,患者“大人”、醫鬧等問題人群將越來越多。

第二,醫療費用限制政策等外部環境的變化

由於醫療費用限制政策的出臺,患者負擔的費用越來越高,他們開始對醫療提出“性價比”的要求。但是,治療效果存在個體差異,其中不乏無效病例。如果患者的“性價比”意識很強,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既然治療無效,何必支付治療費用。

第三,醫療從業者的意識變化

近年來,服務行業的總體服務水平和服務意識顯著提高。醫療服務雖然有其特殊性,但從行業屬性劃分來看仍屬於服務業。從而,勢必會受到“客戶至上”這種意識潮流的影響。醫療機構也著重強調要提升患者滿意度,這當然不是壞事。 但是,“提升患者滿意度”並不等於“問題患者”減少。把患者當成“上帝”般服務的醫院也許正中某些人的下懷。這種方式無異於醫方主動營造任由“問題患者”放肆的客觀環境。

第四,優質醫療資源過分集中

在優質醫療資源有限又過度集中於少數醫療機構的情況下,導致很多地區某幾個醫療機構資源不足,而其他許多醫療機構資源閒置,可謂“旱的旱死,澇的澇死”。這種資源的不匹配勢必會造成患者的過分集中,就診體驗不如人意,以及可能造成的治療結果低下或無效。如此一來,催生更多的“問題患者”或者“醫鬧”也就不足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