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与范蠡的“隐士”生活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的习俗由来比较复杂。清明节前一二日,是寒食节,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和清明节日期接近,为了方便官员祭扫,唐玄宗颁布政令:“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寒食节的祭扫的习俗也融入到了清明节。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介子推与范蠡的“隐士”生活

介子推功成身退,情愿葬身火海也不出见,是为真隐士。春秋末的范蠡也是功成身退,但范蠡的退出是因为他“识人”,对勾践其人比较了解,他在给文种的信中就曾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介子推与范蠡的“隐士”生活

说到范蠡识人还有一例。范蠡有三个儿子, “中男杀人,囚于楚”,于是派小儿子带千金去楚国救人。大儿子听了想不通觉得没面子,非要去,范蠡不同意。于是大儿子去找西施,让西施出面跟范蠡说让老大去,范蠡没法只好叫大儿子去“楚”找熟人庄生,送去千金。嘱咐只要送钱,别的一切别管,听庄生的就行。大儿子到那给庄生送了千金,庄生收钱嘱咐大儿子赶紧回家,别瞎打听。庄生通过运作说服楚王准备大赦。结果大儿子没听,没回家,找别人打听,听说楚王准备大赦,弟弟肯定没事了,于是又把千金要回来。庄生觉得没面子,找楚王上话: “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令立论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大儿子傻了眼,找个车拉着尸体回家了。范蠡全家都哭,他独笑,说早想到这结果了,老大是苦日子过来的舍不得千金,派去准不成,老小遭惯了派去准成。

介子推真隐而全节,范蠡识人而全身。

中国从古至今不乏隐士。道家就有“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哲学思想。《老子》提出“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而“小隐”隐于野是让自己“不见可欲”,使“己”心不乱。“大隐”心已不乱,居于市也无妨碍。隐士本来是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可世人偏偏不放过这些隐士,把令名加于隐士之身,使真隐士不得安宁,让假隐士走了终南捷径。

现代人也有效仿古人隐居者,学习卢藏用隐居于终南山,可惜现代社会已无可隐之处,隐居终南山的消息不胫而走,山上的隐士越来越多,导致房租上涨,不堪重负,开始撤离。

古人生活简陋,社会分工没有如今细,谁都可以找一个山头,垦一块荒地,种一片庄稼,自给自足,就可以隐居了。现代社会分工细,要脱离社会,独立生活没有那么容易。

现在有很多富人选择禅修,选一家寺庙,交出所有的通讯工具,与工作、家人暂时断绝联系,吃斋念佛,修身养性,谈经论道,不问俗事,好不惬意,可是一般人忙于生活是离不开工作,放不下家人的。

介子推活在当下也是无法隐居了,范蠡这位“陶朱公”才有能力隐居,可谓之“贫贱不能隐”。无力隐居,就只能学习“穷酸”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