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入室弟子戴泽入驻百家号,数十年前也曾是“北漂”

4月的北京,春暖花开,踏青赏花的游人络绎不绝。在北京798艺术区,一场有关花的画展也正在进行——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入室弟子戴泽发布新作《花木集》。作为联合出版方,百家号邀请了戴泽先生入驻,并同步发布《花木集》部分作品。未来,通过百家号平台,戴泽先生还将陆续公开部分珍贵画作、徐悲鸿先生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历史老照片和影像资料,展示上个世纪的大师风范,还原那段远去的艺术历史。

徐悲鸿入室弟子戴泽入驻百家号,数十年前也曾是“北漂”

提起“戴泽”的名字可能人们鲜有耳闻,但是提起他的师父徐悲鸿几乎无人不晓。“出租车上,你问司机认识的中国画家?一般说不出几个名字来,但如果提起徐悲鸿和齐白石,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戴泽的孙儿戴孟认为,真正的艺术很难接地气,“其实老百姓也需要欣赏,以前没人去美术馆看,现在每个人都会用手机,通过手机上百家号就可以看到戴泽先生的作品。”

徐悲鸿入室弟子戴泽入驻百家号,数十年前也曾是“北漂”

九旬画家变身互联网潮爷爷

此次出版的《花木集》便是戴孟一手整理出来的,这甚至是戴泽先生的第一本图集画册。如今戴泽的弟子一幅画都卖到千万元了,但在《花木集》之前,他自己却连一本正式的画册都没出过,也没办过一场大规模的画展。在戴孟小时候,他对爷爷的印象似乎就停留在爷爷是个画画的。

慢慢长大,戴孟才渐渐知道爷爷是徐悲鸿重要的弟子之一、是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奠基人之一,也知道了爷爷很多画作不止一次地曝光在新闻中。

徐悲鸿入室弟子戴泽入驻百家号,数十年前也曾是“北漂”

(戴泽近照)

在28岁那年,戴孟偶然发现了爷爷很多从未示人的画作。这时,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并不真正“认识”陪伴自己长大的爷爷。这些画中,有四五十年前的老北京、有柏林墙还未建起之前的东德、有空气中飘着灰烬的前苏联、有建成大坝之前的三峡……以及年轻时候的奶奶、小时候的自己。

徐悲鸿入室弟子戴泽入驻百家号,数十年前也曾是“北漂”

(戴泽笔下30年前的王府井)

工作之余,戴孟就会和爷爷闲聊,“每次和爷爷聊天都会让我忘记烦恼,内心会静下来,感觉对爷爷又知道得多了一点。”就这样,戴孟萌生出“为爷爷做点什么”的想法。

让年过九旬的老人开微博,听起来就是一件非常潮的事。在戴孟的运作下,戴泽不但成为年龄最大的“微博达人”,2017年又帮爷爷入驻了第一家自媒体平台——百家号,在这一平台上,他将独家发布《花木集》中的部分作品,同时还会陆续发布近几年他整理、修复后的戴泽画作,“让所有喜欢艺术的人都可以零距离接触到爷爷的画。”

也曾是“北漂”

戴泽生于1922年,20岁的时候考入了国立中央大学(中华民国时期最高学府)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先生,开始了学习绘画的生涯。徐悲鸿先生的4个子女中,惟一继承父业的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徐庆平教授,也是徐悲鸿纪念馆馆长,他回忆起戴泽先生时颇感自豪的说道:“戴泽先生是父亲最信任的弟子之一,也是跟随父亲年头最长的弟子之一。”

如今,戴泽已是为数不多还健在的和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李可染等艺术大师熟识的画家。在百家号,戴孟会将家里罕见的珍贵资料陆续发布出来,让人们可以通过戴泽领略老一辈艺术家的独特艺术魅力。

徐悲鸿入室弟子戴泽入驻百家号,数十年前也曾是“北漂”

(北平美术家协会成立照,一排右起:右一戴泽,右三齐白石,右四徐悲鸿;二排右起:右三卢光照,右四李可染)

1946年,戴泽跟随徐悲鸿北上,来到了北平。那时的戴泽没房没车也没北京户口,几乎就是40年代的“北漂”。是年,徐庆平在北京出生。

71岁的徐庆平至今还记得,他小时候,有一天家门口来了一个“贫困潦倒”的人,找徐悲鸿“评理”。原来这位画家为一家照相馆画了背景墙,但老板觉得他“画得不好”而拒付工钱。走投无路的画家决心找一位权威来评评理,看看“到底好还是不好”。此时,徐悲鸿正临时有事无法脱身,他的太太廖静文先生便提议:让戴泽先生去吧。戴泽来到照相馆,看到画得确实有一些功底,便帮那位画家向老板“讨回了公道”。

戴泽与徐悲鸿先生有着不解之缘,当年徐悲鸿夫妇还为戴泽介绍了对象、做了他婚礼的证婚人。当年作为“北漂”的戴泽,可以说是在一无所有的“窘境”下举行了婚礼。徐悲鸿夫人、也就是戴泽的师母,曾私下“数落”戴泽:怎么什么都没给人家买。而戴泽则幽默地打趣道:不用买什么东西,把这两张床拼到一块就可以了。就这样,“北漂”戴泽早早地就上演了一出“裸婚时代”。

徐悲鸿入室弟子戴泽入驻百家号,数十年前也曾是“北漂”

(徐悲鸿送戴泽的新婚贺词)

“不是成心什么都没有,确实什么都没有,”徐庆平回忆说,“但戴先生从来没有为了卖画而画画。”

来到北平后,经济的窘困丝毫不影响戴泽对生活的热爱。“戴先生觉得画画最开心,什么事都用画画来化解。”就这样,戴泽一画,就画了70年的北京城。其中,居民院子里常见的花卉,也便成为了他最重要的选题之一。

徐悲鸿入室弟子戴泽入驻百家号,数十年前也曾是“北漂”

(戴泽的花卉作品之一)

身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徐庆平坦言:“戴先生的花卉在中国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如今,在廖静文先生的故居中,还挂着一幅母亲当年珍爱的戴泽花卉作品,即便母亲去世后,这幅画依旧在那里挂着。

当年,徐庆平的母亲廖静文先生看中了戴泽的一幅花卉,便让秘书拿了钱拜会戴泽,想买下这幅画。熟悉西方油画行情的她,只交给了秘书一幅油画标准价格的钱,但她不知道,戴泽的作品在当时的国内已经比较昂贵。秘书见到戴泽后十分不好意思,表示“这么少的钱,想买您一幅画”。而戴泽说,“师母要我的画,怎么敢收钱呢!”

让真正的艺术更“接地气”

当今,物质水平的提升、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视野的开阔,无一不暗示着艺术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很多年前,徐庆平就有一个断言:“若干年以后,世界上如果谁还想要学油画,那只有到中国来才能学到。”

徐悲鸿入室弟子戴泽入驻百家号,数十年前也曾是“北漂”

(徐庆平近照)

不过,艺术门槛的降低,也意味着更容易被商业所污染。网络免费图片使人们忘掉创作的价值;某县三万个没学画的工人,流水线作业批量生产的“油画”逐渐成为很多家庭装点门面、附庸风雅的附属品;居庙堂之高的艺术精品,也被画商所垄断,炒作出高价。

徐庆平认为,“老百姓不懂艺术,画商说什么好就买什么,画家没有发言权。真走到那一步,中国艺术将会走向死胡同。”人们只有看到真正的艺术,才会具有判断力,而老百姓很难有渠道去接触真正的艺术,通过百家号等“接地气”的互联网方式,才能让更多人欣赏到纯粹的画作。百家号工作人员介绍说,百家号也在逐步接入更多优质的名家作者,降低人们欣赏真正艺术的门槛。

在商业艺术盛行的时代,“纳于言而敏于行”的戴泽与商业运作并不结缘,他对于几乎所有商业运作都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画如其人,戴泽的画可以用“拙朴”来形容,“画要露‘拙’,才是最高境界。”善于投资的戴孟,认为这才是商业社会中最本真的清流。

如今,年近百岁高龄的戴泽仍未停止画画,他和他的艺术正如他笔下的那些花:即便“生长”在幽暗的房间角落,也一直在顽强绽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