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技術配方-鎮江鍋蓋面製作流程-配方!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沿著古運河南下由西津渡登岸,帶了一名隨從太監,一路尋到鎮江名氣最大的張嫂子夥麵店坐下。動作麻利、做事迅捷、和氣客套、體態端莊的張嫂子又是上茶又是遞熱毛巾。乾隆的隨從傳下話:“要吃鎮江夥面!”不知是因為乾隆皇帝來得早,還是張嫂子起得遲,待吩咐傳下後,裡邊面還沒跳好。

小吃技術配方-鎮江鍋蓋面製作流程-配方!

張嫂子直催還在跳面的丈夫:“快,動作快些啊!”丈夫愣了愣:“我不是跟平常一樣嗎?”那邊,張嫂子就趕快舀水下鍋,往灶膛裡點火。但這天好像什麼都變得慢了。越是急,水越難開;越是急,面越難跳好。隨從又進來催了……張嫂子趕快催丈夫切面,自己又往灶裡添了把柴。很快,鍋裡的水開了,丈夫的面也切好了。

小吃技術配方-鎮江鍋蓋面製作流程-配方!

這時,隨從又進來催,張嫂子正抓起一把面往鍋裡撂,邊回話邊趕快蓋鍋蓋,忙亂中,把湯罐的小蓋子撂進面鍋,在水面上飄飄蕩蕩的。還沒等張嫂子放好作料,鍋裡的水又滾開了,直往上翻,快要溢出鍋外,張嫂子一見,趕快用勺子舀了兩勺湯罐裡的溫水一澆,面鍋裡平靜下來。水再一開,張嫂子就用小竹籠子、長筷子將麵條撈進碗裡。正要端,那隨從已一手接過去。忙碌了一陣的張嫂子倚在門外,想聽外面顧客的反應,直聽見那人端起碗吃著,連聲說:“味道不錯,味道不錯,不爛不硬,噴香爽口!”張嫂子正要轉身再去鍋邊下面,哪知身著便服的乾隆竟踱步進來,乾隆見到情景一聲驚叫:“呀,你怎麼將鍋蓋放在面鍋裡煮起來了?!”

這一叫,張嫂子才發現自己手忙腳亂,一下子竟將湯罐上的小鍋蓋錯當成了大鍋蓋,連鍋蓋撂到面鍋裡還不知道。正在這時,丈夫也過來說:“外面的顧客個個都說今天的面,味道特別好,你是加了什麼好作料了?” 張嫂子指那小鍋蓋說:“怕就是因為面鍋裡面煮鍋蓋吧?” 乾隆光顧鎮江夥麵店連說兩聲味道不錯的故事傳開了,從此,鎮江的鍋蓋面名聲大振,大街小巷都有大大小小的鍋蓋麵店。

鎮江鍋蓋面的特色秘笈有四項:

一是跳

將揉好的麵糰放在面板上,光滑滑的粗毛竹橫在麵糰上,竹竿的直徑有6、7釐米粗,竹竿的一端套在固定在案板上的鐵圈裡,跳面的漢子坐在毛竹上,單腿著地跳躍擠壓約千餘次才能將麵糰壓成薄薄的麵皮,再用大刀切成寬細均勻的麵條。

二是漂

大鍋裡漂著小鍋蓋,四周透氣但開水不外溢,木鍋蓋壓住翻滾的面頭,控制對流的速度和路線,不論怎麼煮,麵條在鍋中的位置可以保持基本不變,麵條貼在鍋蓋下,水在其周邊沸騰,水與鍋蓋之間沒有空隙,煮熟的麵條就很筋道。而杉木鍋蓋特有的木香也為麵湯增加了另一重鮮味。

小吃技術配方-鎮江鍋蓋面製作流程-配方!

三是熬

醬油熬製是鍋蓋面製作的一大精髓。鎮江的醬油是有名的,至順鎮江志記載有“醬鄰境多仰給於此”。而鎮江鍋蓋面選用鎮江特供黃豆醬油,加入十餘種佐料,如地龍,桂皮,香草,八角,鎮江南山深處野生菌菇,長江江蝦子,雞骨等,先猛火燒沸,後調至溫火熬數個小時,加入適量食鹽、白胡椒粉,冷卻涼透,2天后方可食用。

四是澆

“面鍋裡面煮鍋蓋,先燙澆頭再燙筷”。 鍋蓋面澆頭原料都為鎮江地產,有長魚、腰花、餚肉、碎肉、佔肉、牛肉、雞蛋、豬肝,乾絲、素菜等,各色各樣的澆頭,燙在麵湯裡,卻香在碗裡。

小吃技術配方-鎮江鍋蓋面製作流程-配方!

原料配方(制100碗):

麵條10千克,醬油2.5千克,綿白糖65克,味精50克,

蝦仁5克,八角500克,香葉500克,鹽300克,

青頭1千克,熟豬油(或芝麻油)1.5千克。

製作方法:

小吃技術配方-鎮江鍋蓋面製作流程-配方!

1、將鍋放在中火上,加入清水250克,蝦籽下鍋煮沸,3分鐘後,放入綿白糖,溶解完後倒入醬油,燒沸離火,用小火慢燉1個小時,冷卻後裝入容器待用,注意不要滴入生水(自來水等等)。

2、鍋內放進清水燒沸,按個人需要數量放入麵條(但每鍋最多不超過15碗,每碗生面條重約130克),蓋上小鍋蓋。將空碗放在鍋臺上,逐碗倒入醬油25克,熟豬油或芝麻油10克,加上適量青頭和味精0.5克。面鍋滾沸後,加適量清水,使麵條熟透,大沸時揭去蓋,清除浮沫,將麵條逐份撈入碗內,澆入適量麵湯即成。

3、青頭製法:青頭是用各種蔬菜製成的面滷,分為生、熟兩種。生的有蒜泥、蒜花、漂菜(春季醃製的青菜);熟的有小青菜、川芎、青椒、豆芽、香乾,將這些蔬菜擇洗後,用沸水焯熟,切成絲或段即成。

鍋蓋面,用的麵條是“跳面”。所謂“跳面”,就是把和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操作人員坐在竹槓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既上下顛跳,又似舞蹈,似雜技,反覆擠壓成薄薄的麵皮,用刀切成麵條,這種麵條有毛孔,滷汁易入味,吃在嘴裡耐嚼有勁,味道獨具。 鍋蓋面的底料也十分講究,秘製醬油汁加上十餘種佐料,味道十分鮮美。

小吃技術配方-鎮江鍋蓋面製作流程-配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