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會如何評價姜昆?

讀劇慧眼


歷史應該不會對姜昆做出任何評價。姜昆現在最大的頭銜就是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而這個頭銜還遠不足以被歷史所記住。如果姜昆會被提及,也就是在特殊時期裡的一個優秀的相聲演員而已。但是在中國的相聲史姜昆肯定會被提及。

現在的姜昆被人們所提及,最多的就是他和郭德綱的故事。一個把瀕臨滅亡和走了味的相聲挽救了回來,一個卻高舉反三俗的大旗要打壓對方。不過最近雙方好像都平息了下來,沒有再發生正面衝突了。

其實客觀的說,姜昆並沒有什麼錯,他只是想把相聲保持在他認為對的狀態。但是他沒有尊重要讓觀眾喜歡這條真理。在姜昆的年代他的那種表演形式是受歡迎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物的在精神生活層面有著極大的豐富,有一些東西已經不能引起共鳴,所以再要循規蹈矩那必將走向滅亡。

其實姜昆身為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與其和郭德綱水火不容,還不如順應民意對郭德綱實施招安政策。(dh)


捕魚小分隊


前面加三個字“相聲界”會比較妥當些。歷史不會給一個曲藝行業協會負責人留下任何筆墨的,放在相聲歷史中也許還會說道幾句,如果放在整個社會歷史中,只能是微不足道,更何況曲協是一個沒實權、沒執法權的組織。

客觀說,對於相聲行業而言,姜昆沒什麼建樹,相聲藝術造詣也不深,既起不到“承前”作用,更無“啟後”功績。這既有時代背景原因,也有自身術業不專、缺少領軍人物胸襟的緣由。嚴格說,他不算是藝術家、行業專家,更像是一個行業行政事務管理者。


雖然說姜昆是馬季老師的學生(注意不是“徒弟”),但並無繼承到馬季的衣缽和真傳,究竟是老師不願意教、還是學生沒學好,這個不好評論。但單從馬季老師其他學生的藝術成就上看,顯然他並非只是個掛名老師而已,那麼剩下的只有網友自己去理解了。

有人說姜昆是“背鍋”了,不應該把上世紀末相聲走向衰落全部歸結於他身上。這話看似沒錯,一個行業沒落肯定不是隻有一個人的緣故,姜昆也不希望看到相聲消亡——畢竟他也是熱愛相聲的。

但某種程度上說,姜昆是行業領頭羊——至少職務上是如此,既沒起到挽救作用,也沒扶持起更有能力讓相聲復興的人物。這個“鍋”也只能他背了,總不能歸罪於體制內某個無名無位的相聲演員吧。

在曲藝藝術“迴歸小劇場”的潮流下,德雲社等民間劇場相繼崛起,更多觀眾又開始關注曲藝。很多老藝術家,比如馬季、侯耀文、師勝傑、楊少華等,看到的是相聲行業的希望和未來,不乏褒獎和支持。但姜昆看到的“三俗”而反之,“反三俗”沒有錯,不過應該加以引導和疏通,而不是揮起大棍一味打壓。


岑詮


之前有人就在吐槽,姜昆的基本功不行,之前姜昆在天津演出的時候,就遇到了相聲資深愛好者鼓倒掌,而且還被逼著說了一段《八扇屏》。但是觀眾們還是對姜昆說的相聲不滿意,之後姜昆老師每次在想到這個經歷的時候都會嚇一身冷汗。不過說到姜昆的相聲藝術,承認他確實很厲害,試想一下,沒有點真本事,姜昆還怎麼做相聲界的標杆人物?

說到相聲,自從侯寶林和馬季老師之外,姜昆被稱為是相聲藝術成就很高的人,他是唯一一個能夠歌頌相聲,讚美相聲的人,或許這就是姜昆一直推崇的主流相聲吧。這一點在相聲界也是被公認的,就連與姜昆不和的郭德綱都有表示姜昆老師的相聲藝術很高。

但是為何姜昆的相聲沒有郭德綱的相聲受歡迎呢?說實話,就單從相聲技藝來講,姜昆應該比郭德綱還要強,但是做為觀眾來講,或許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懂相聲,但是更多的還是在聽是否搞笑,畢竟來聽相聲的都是想要放鬆的朋友,姜昆一直推崇的主流相聲一直在說郭德綱的相聲低俗不入流,但是搞笑啊,觀眾就喜歡買單啊。就像郭德綱說的,相聲說得好不好,市場最知道了。


用戶96248933722


現在只要觀點曾經與郭德剛有不同的,都被鋼絲咒罵詆譭,這是很不正常的。姜昆不能說相聲?七八十年代他帶給全國人民多少快樂?現在中老年觀眾還對他念念不忘。如今他退居幕後,擔任曲協領導,自然演出少很多。現在罵他的,都是些90後00後,根本不懂歷史,亂彈琴。郭德剛有他的優點,但也不能否定別人,各有各長。你追捧郭無人說不好,但不應該詆譭別的流派。


老豆有話


互聯網興起之後,評價一個人變得複雜起來。沒有互聯網的時候,對一個人的評價只公開見於官方渠道,雜誌報紙電視臺,即使一些人對這個人有不同看法,也只是私下說說,成不了多大氣候。而有了互聯網之後,這樣的個別的言論也會被其他人看到,很有可能產生與官方評論大相徑庭的廣泛評論。

在郭德綱的德雲社成名之前,我們看到的幾乎所有相聲演員都來自官方團體,人們看到的相聲似乎只有電視相聲一種說法。姜昆是八九十年代電視晚會相聲的寵兒,也因此為天下人所知,可以說是那一代相聲演員中的佼佼者。可以肯定地說,姜昆完成了那個時代相聲演員可以發揮作用的極致,也留下了《如此照相》《虎口遐想》《電梯風波》《著急》《特大新聞》等經典作品。

那時候,姜昆在人們眼中就是一個能說會道的相聲演員,他平時說的是演員說的話,觀眾看上去都很舒服。而自從姜昆開始走上相聲界管理者的行列,他就不再是單純的相聲演員,接受採訪時說的話開始官方起來,套路起來,他那些話不再好玩兒,越來越不像相聲演員,與他在臺上塑造的形象相去甚遠。

更為關鍵的是,由於他有了新的管理者身份,作為演員的屬性就逐漸淡化,他說的相聲也變得平庸,不再能引發人們的濃厚興趣。觀眾看不到他精彩的作品而只聽到他各種官方講話,他也就變得越來越不酷了。

應該說作為相聲界的管理者,姜昆還是做出過很多貢獻,挖掘傳統相聲進行集合出版,舉辦各種推動相聲發展的活動,只是遭遇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相聲的路今後該怎麼走,誰也難有定論。誰來當相聲界這個家,誰也不會太舒服,而且很有可能還不如姜昆更能服眾。加上他與德雲社的恩恩怨怨,郭德綱的粉絲又非常多,各種對於姜昆的批評言論盛行。

如果說歷史評價,官方評價姜昆當然是為相聲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的領路人,而一些郭德綱的鐵粉則照例會給予激烈的批評。

對於我來說,姜昆是一個年輕時候給我帶來那麼多歡樂的相聲演員,後期沒能奉獻出更多更好的相聲作品,是令人遺憾的。但我能理解。


鄭捕頭


我打小就愛聽相聲,對於劉寶瑞的連升三級,候寶林的戲劇與方言,馬三立的八扇屏,可說是絕唱!而姜昆是馬季挖掘的出色弟子,他們都在中國相聲界具里程碑式的人物。馬季與唐傑鐘的友誼頌,是最早表達中國援非現代大題材歌頌型相聲。而後姜昆李文華的如此照像,是與文革後與傷痕文學同期的,最早對文革批評諷刺的開創性作品,後耒又用唱歌表達的兩個相聲也非常成功,包括那以後的群囗五觀爭功在內,他兩師徒是將相聲現代化的里程碑。他的相聲氣份拿揘爽快有轟動效應。各有長短,他的歌與方言高於郭德剛,而郭的戲曲,高腔又高於姜,但從創新和時代感他耍強於郭,而'傳統繼承上郭也有所長。單就開創性的如此照像這種批判時政的好作品是不可複製的,這就是姜昆當立大師之位的成就。順便說一下,王謙祥,李增瑞的用跳探戈表現諷刺相聲走入邪門的那段相聲,也是歷史經典,幾乎無第二個能摸彷複製的,同樣,馮鞏同郭東林的奏樂天津快板,吉它與三絃都上了,也都無法模彷。我總地想說,這些大師們耍象揚少華老師一樣,再登臺為群眾表演,這是我們老相聲迷熱切盼望的。


黃親國旗


姜昆年輕時,也是在相聲裡面加入了很多雅俗共賞的語言,所以會讓大家找到笑點,會記住他的一些作品。如果全都是賣布頭等老的段子,我想大家早也就不會記得他了。所以,郭德綱現在的作品完全融入時代並結合了社會熱點,這就帶動了相聲的熱度和發展。為此,姜昆作為曲協主席說郭德綱是三俗,真不應該。相聲講究師承,更有相互拆臺之人,這些都應該值得圈內人深思!姜主席退居二線了,希望反思一下自身所做過的不合適那些事吧。好好指導一下那對“公式相聲”新人,別讓他們再出來禍害相聲了!


清風拂面桃花開


封建一下,希望各位網友和頭條審核大大別見怪,純屬玩笑。

如果我們把相聲史上各位大咖也按照封建帝王給予蓋棺定論的廟號的話,那我們不妨排一排試試。

首先說,相聲史上能給予“祖”稱號的也就張三祿,朱紹文,侯寶林三人而已,太祖,世祖,聖祖,他們對相聲行業起到的關鍵作用不是其他人可比的。

而壽老張壽臣可列太宗,其乃是將相聲提升到一定檔次的關鍵人物。

同理,馬季由於其繼承侯寶林的事業繼往開來將相聲帶到曲藝之首的功勞,可列高宗。

馬季的功勞最終體現在了姜昆的身上,因為擔任曲協主席的是姜昆。而姜昆上臺之後一直秉承的宗旨是堅守相聲藝術的門檻,堅守曲藝之首的地位,為此對一切三俗表演均予以痛斥。

PS:要說明一點的是,姜昆反三俗最早開始是2003年,那時候還沒郭德綱什麼事,所以列位粉絲不要隨便把姜昆的講話往郭德綱身上扯,全國幾萬曲藝演員,德雲社不過1%罷了。

按照姜昆一直的表現和對相聲的貢獻,可列德宗。

而郭德綱如果現在也順便給他一個廟號的話,由於其戰鬥精神十足,可列武宗!


我就是個碼字的


記得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過年。過年不光有糖吃,有炮放,更重要的就是搬個小板凳去有電視的鄰居家看春節聯歡晚會,而最期待的就是姜昆李文華的相聲。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他倆的相聲給我和小夥伴們帶來了歡笑。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姜昆是家喻戶曉的明星。姜:“我辦公室那位每天繃著個臉,撅著個嘴,塔拉個眉,他那眉毛不變樣,老是8點20。”李:“那跟我勻勻合適了,我是9點一刻。”這是姜昆相聲裡的臺詞,雖然現在不覺的好笑,但在當時老百姓嚴重缺乏娛樂的年代裡能聽到這種笑料已經感到耳目一新了。時代造就英雄。當年姜昆不僅是相聲演員還出任春晚主持,參與影視劇表演。火的一塌糊塗,炙手可熱。那個年代創造了屬於他的輝煌。

好漢不提當年勇。姜昆最讓人詬病的是後來當了曲協主席這麼多年沒能把相聲事業發揚光大,在其位不謀其政,導致相聲沒落。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也許命裡無此善緣。

時代在發展,舊新更迭,郭的崛起大勢所趨。長江後浪推前浪姜郎已在沙灘上!


泓點娛樂


姜昆會被歷史銘記嗎?未必吧。

如果說春晚歷史上繞不開的人一定會有姜昆,陳佩斯說過,春晚是當時社會精英群策群力辦起來的,姜昆算的上是精英之一

每個人的成名都可能有僥倖的成分,姜昆同樣如此,他是八九十年代最受歡迎的相聲演員之一,並且成了曲藝行業的領導者,對於曲藝行業的沒落,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從現在的角度看姜昆,他的藝術水平是有待商榷的,短暫的達到了高峰以後就開始退步,並且一直吃老本,雖然說過的相聲並不少,但出名的段子都不是他自己創作的,這是當時那個年代相聲演員的通病,過分依賴作家

從梁左去世以後,主流相聲基本上就沒有拿得出手的相聲段子,而其他曲藝行業太過於依賴財政撥款,而非靠本事吃飯,走進了故步自封的怪圈,這和姜昆對曲藝行業的指導有直接的關係

如果說非得從歷史的角度評價姜昆,我認為他給中國的曲藝拉了倒車,即便是大勢所趨,他也是難辭其咎的,對於曲藝行業無作為是他的原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