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三國早逝的8大謀士,其中有一人不死的話,郭嘉沒有出頭機會

在古代,由於醫療水平比較差,加上常年戰爭,所以當時的人死亡率非常高,平均壽命甚至都不及如今的一半;而在亂世,死亡率就更高了,而三國時期,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亂世。而這裡要說的,就是三國時期不幸早逝的八大謀士。

TOP、8 馬謖

細數三國早逝的8大謀士,其中有一人不死的話,郭嘉沒有出頭機會

馬謖是蜀漢侍中馬良的弟弟,馬謖一共兄弟五人,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馬謖兄弟都有才華和名氣,並稱為“馬氏五常”。馬謖最初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進入蜀地,先後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才氣器量超過常人,喜好議論軍事謀略,因而丞相諸葛亮對他深為器重。

不過劉備臨終之時對諸葛亮說:“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諸葛亮還認為不是這樣,讓馬謖擔任參軍,時常接見一起談論軍事謀略,從白天直到黑夜。在平南中叛亂時,諸葛亮用馬謖的計謀,從此南中不再為患;可惜在街亭一戰時,被名將張郃所敗,最終諸葛亮揮淚斬了馬謖。

TOP、7 馬良

細數三國早逝的8大謀士,其中有一人不死的話,郭嘉沒有出頭機會

馬家是荊州的大士族,而在馬良這一代時共有兄弟五人,這五兄弟都非常有才華,因而被稱之為“馬家五常”,而在“馬家五常”的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白眉最良”;這個“白眉最良”指的就是馬良了。這馬良眉毛中有白毛,人稱白眉馬良。劉備擔任荊州牧時,徵辟馬良為州從事;馬良與諸葛亮關係友善,曾奉命出使東吳,受到孫權恭敬接待。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政權,任命馬良為侍中。公元222年,劉備東征東吳,派馬良招納五溪少數民族。同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兵敗,馬良遇害身亡;要知道,連諸葛亮都非常認可的人,能力可想而知了,卻在36歲時就被殺了,當真是可惜了。

TOP、6 楊修

細數三國早逝的8大謀士,其中有一人不死的話,郭嘉沒有出頭機會

楊修出自弘農楊家,楊家在東漢末年算是頂級大族之一,他的父親楊彪官至太尉,母親是袁氏後人(袁紹那個家族);《後漢書》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可見楊家的權勢如何了。而楊修為人好學, 有俊才,建安年間被舉孝廉,除郎中,後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當時曹操軍國多事,楊修負責內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

在《世說新語·捷悟篇》中曾記載四則楊修展才之事,他的才華曹操亦曾自嘆不如。後楊修數次助曹植通過曹操的考驗,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楊修本想和他疏遠卻不能,亦不敢,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楊修之助才通過考驗,頗為氣憤;最終曹操以“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凡罪犯收殺,楊修嘆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可見楊修早就知道自己難免一死,這就有點奇怪了,楊修真的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有小聰明無大智慧?或許他助曹植,只是為了保命呢?

TOP、5 魯肅

細數三國早逝的8大謀士,其中有一人不死的話,郭嘉沒有出頭機會

魯肅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而且還常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所以絕對不是影視劇中那般柔弱形象);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

公元200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雖然提出“三足鼎立”的是諸葛亮,但真正實現“三足鼎立”的,卻是魯肅;因為當時的諸葛亮,或者劉備沒有這個實力。

TOP、4 龐統

細數三國早逝的8大謀士,其中有一人不死的話,郭嘉沒有出頭機會

(還是老版龐統看著順眼)龐統小時候為人樸實,但是表面看上去並不聰明;但是在龐統二十歲的時候,和荊州名士司馬徽一番交談後,其見識和才能讓司馬徽大為驚歎,並說“南州士子沒有人可以與龐統相比”。後襄陽名士龐德公評點荊襄士人時稱龐統為“鳳雛”,諸葛亮為臥龍,司馬德操為水鏡。

龐統起初跟隨的是周瑜,但在周瑜死後,龐統不受孫權重視,便在魯肅的推薦下,投奔了劉備;經過一番交流過後,劉備對龐統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親密程度亞於諸葛亮,後龐統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而且在劉備有心入蜀時,龐統為劉備獻了三策,可見龐統的軍事素養應該是高於劉備的。但後來在雒城圍攻戰時,率眾攻城卻被飛箭射中而亡。

TOP、3 法正

細數三國早逝的8大謀士,其中有一人不死的話,郭嘉沒有出頭機會

法正是名士法真之孫,後由於天下饑荒,法正與好友同郡的孟達一起入蜀依附劉璋,但劉璋不是個善於用人的人,導致法正的才能一直得不到施展,因而非常苦惱;後與張松密謀獻蜀地與明主,但張松在曹操處受辱後,便斷了念想;後張松推薦法正出使荊州,劉備見到法正後,“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

法正覺得劉備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輔佐的明主,回到益州後,遂與張松密謀協規,決定暗中戴奉劉備為主。雖然張松早死,但法正尚存;在劉備圍成都時,法正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劉備對法正的信任程度,還在諸葛亮之上,可惜也早死了。

TOP、2 郭嘉

細數三國早逝的8大謀士,其中有一人不死的話,郭嘉沒有出頭機會

(老版郭嘉感覺很睿智)郭嘉出生於潁川,少年時已有遠見,見漢末天下將會大亂,於弱冠後便隱居,秘密結交英傑,不與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在郭嘉21歲時,北行去見袁紹,但見到袁紹部下後,對袁紹很失望,覺得袁紹不是一個成大事之人,於是離開了袁紹,繼續隱居。

直到曹操頗為器重的一位謀士戲志才去世。傷心之餘,曹操寫信給荀彧,讓他給推薦一位可以接替戲志才的謀士。於是,荀彧就將好友郭嘉推薦給了曹操。兩人相談之後,大有相見恨晚之意,從此郭嘉成了曹操最重要的謀士,曹操對其幾乎言聽計從,而郭嘉之算,也是從未失敗;所謂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對於郭嘉也可以這麼說,雖然郭嘉看似沒出什麼計謀,但對曹操的幫助卻是眾謀士之首。

TOP、1 戲志才

細數三國早逝的8大謀士,其中有一人不死的話,郭嘉沒有出頭機會

戲志才,才是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謀士(荀彧應該和諸葛亮一樣,算是政臣),也是荀彧推薦給曹操的,平民出生,但為人多謀略,曹操十分器重,被稱為有“負俗之譏”。陳壽《三國志》記載:太祖與荀彧書曰: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彧薦嘉。

雖然關於戲志才的生平記載寥寥無幾,所以我們現在並不知道戲志才究竟做過什麼,但是從《三國志》的記載看來,至少在荀彧心中,戲志才的能力應該還在郭嘉之上,否則同為好友,為何荀彧要先推薦戲志才給曹操?也可以理解為,戲志才不死,郭嘉不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