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死亡認知:好死不如賴活著嗎?

顛覆死亡認知:好死不如賴活著嗎?

假如看到別人的“死亡時間”,該不該告訴他們?

這是最新一期網絡綜藝節目《奇葩說》的辯題,邱晨一直是這個舞臺上的一位辯手。面對這個辯題時,她站在正方的角度講述自己的經歷,因為她自己,就是被告知了“死亡時間”的那個人。

顛覆死亡認知:好死不如賴活著嗎?

3月14日她被確診為甲狀腺惡性腫瘤,在知道結果的一個小時內,她做了自己想到的所有該做的事。對於被診斷癌症的患者而言,必須同時面對「我的生命該如何展開」以及「我的生命要如何結束」這兩個有些矛盾的問題。邱晨對疾病的態度很樂觀,她描述道“生病這件事兒在我看來,是今年所有事兒裡,最小、最輕、最可控的”,接受、放下,手機裡記錄著患病的時間,標註是“腫瘤君,你好啊”。

她說,“死亡是對生命最精準的‘教育’,死亡不會跟我們討價還價,對我們一視同仁,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放下內心的偏見和傲慢,放下那些自以為是的漫不經心……我不會勸你們,別害怕,我會跟你們說,恰恰是因為害怕,所以說出它的名字、面對它的日期,只有如此,我們才有可能去擁有對抗它的可能性。”


370萬買不回的是生命

買回來的可能是痛苦


北京軍區總醫院原腫瘤科主任劉端祺教授,從醫40年至少經手了2000例死亡病例。在那些癌症病人最後的時刻,劉端祺教授聽到了各種抱怨。

有病人對他說:“我為治病賣了房,現在我還是住原來的房子,可房主不是我了,每月都給人家交房租,我死的心都有。”

還有病人說:“就像電視連續劇,醫生導演完每一集,都告訴我們,不要走開,下一集更精彩,但直到最後一集我們才知道,儘管主角很想活,但還是死了。”

有時候,劉端祺會直接對一些癌症晚期的病人說:“買張船票去全球旅行吧。”結果病人家屬投訴他。沒多久,病人賣了房來住院了。又沒多久,這張病床就換上了新床單,人離世了。

在這2000多例死亡中,“花掉370萬的人”是很獨特的一個。這位房地產老闆對劉端祺說,我最大的優勢是有錢,我花100萬讓我老婆活10年沒問題吧?劉端祺說,一年都有問題,一個億都活不成。最後370萬流水樣花完了,患乳腺癌的妻子也走了。

家屬認為,我不惜一切代價,用最好的藥、最先進的設備,人就不會走。而醫院也很樂意被市場這隻無形的大手拽著。可事實上,錢能買到高檔病房,卻買不到命、買到的都是“痛苦”。

“我想死……”這是一位85歲老人全身插滿管子,去世前反覆說的一句話。


比生命長度更重要的

是生命質量

2011年,美國南加州大學副教授穆尤睿,發表了一篇轟動美國的文章——《醫生選擇如何離開人間?和我們普通人不一樣,但那才是我們應該選擇的方式》。

“幾年前,我的導師查理,經手術探查證實患了胰腺癌。負責給他做手術的醫生是美國頂級專家,但查理卻絲毫不為之所動。他第二天就出院了,再沒邁進醫院一步。他用最少的藥物和治療來控制病情,然後將精力放在了享受最後的時光上,餘下的日子過得非常快樂。”


穆尤睿發現,其實不只是查理,很多美國醫生遭遇絕症後都作出了這樣的選擇,“醫生們不遺餘力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可是當醫生自己身患絕症時,他們選擇的不是最昂貴的藥和最先進的手術,而是選擇了最少的治療。”

他們在人生最後關頭,集體選擇了生活品質!

死亡其實是每一個人的必修課,它是我們此生的終點,也是我們的歸宿,但至今我們還沒學會如何“謝幕”!

1999年,巴金先生重病入院治療。一番搶救後,他終於保住了性命,但鼻子裡從此插上了胃管,同時胃管至少兩個月就得換一次,長長的管子從鼻子裡直通到胃,每次換管子時他都被嗆得滿臉通紅。而且長期插管,嘴合不攏,他的下巴脫了臼,醫生只好把氣管切開,用呼吸機維持呼吸。巴金先生想放棄這種生不如死的治療,可是他沒有了選擇的權利,因為其他人都不同意。每一個愛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哪怕是昏迷著,哪怕是靠呼吸機,但只要機器上顯示還有心跳就好。就這樣,巴金在病床上煎熬了整整六年。他說:“長壽是對我的折磨。”


一個人失去意識後被送進急診室,通常情況下家屬會變得無所適從。當醫生詢問“是否採取搶救措施”時,家屬們往往會立馬說:“是。”於是患者的噩夢開始了。為了避免這種噩夢的發生,很多美國醫生重病後會在脖上掛一個“不要搶救”的小牌,以提示自己在奄奄一息時不要被搶救,有的醫生甚至把這句話紋在了身上。

因為這樣“被活著”,除了痛苦,毫無意義。

顛覆死亡認知:好死不如賴活著嗎?


讓生命最後一程走的有尊嚴

濟公離世前留有一首詩: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歸去,以後水蓮天碧。

當我們聊死亡時間,聊的其實是“如何規劃活著的時間”。這需要每一個人明白:痛苦不是懲罰,死亡不是失敗,活著也不是一項獎賞。

當一個人身患絕症,任何治療都無法阻止這一過程時,我們還能採取緩和療法來減緩病痛症狀,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態,讓生命的最後一程走得完滿有尊嚴。

緩和醫療有三條核心原則:

1.承認死亡是一種正常過程;

2.既不加速也不延後死亡;

3.提供解除臨終痛苦和不適的辦法。

目前我國也建立了不少緩和醫療機構或病房,稱之為“安寧病房”,當患者所罹患的疾病已經無法治癒時,緩和醫療的人性化照顧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基本人權。這時,醫生除了“提供解除臨終痛苦和不適症狀的辦法”外,還會向患者家屬提出多項建議和要求:

1.要多抽時間陪病人度過最後時刻;

2.要讓病人說出希望在什麼地方離世;

3.聽病人談人生,記錄他們的音容笑貌;

4.協助病人彌補人生的種種遺憾;

5.幫他們回顧人生,肯定他們過去的成就。

……

肝癌晚期老太太維多利亞問:“我可以去旅遊嗎?”醫生亨利回答:“當然可以啊!”於是維多利亞去了她嚮往已久的地方。

尼采說:“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希望每一個人在探索生的意義的同時,也願意去思考死亡的意義。

顛覆死亡認知:好死不如賴活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