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二戰時為什麼不打瑞士?

談文論史


對於這個問題,以前有一些非常理想化的回答。把瑞士描繪成了世界唯一的淨土,在戰爭年代似乎是一個天堂。不過近年來隨著二戰期間的檔案資料逐漸解密,醜陋的一面開始被揭露出來。

首先,談一談傳統的理想化回答。第一,瑞士作為一箇中立國,在當時已經有了很長時間的歷史,並且得到了歐洲大部分國家的認同。瑞士在對外關係上至少在表面上還是對得起中立國這個稱號的。第二,瑞士是一個國防動員能力非常強的國家。瑞士雖然國小人口也不是特別多,但是國防動員能力很強。在中世紀瑞士就是著名的僱傭兵來源地。國民有非常好的軍事素養,戰鬥能力強。這意味著德國進攻瑞士的話會付出很慘重的成本。第三,瑞士的地理環境相對來說不是很適合進攻。瑞士以山地為主,進攻起來難度大,防守的成本相對較低。

其次,對以上的理想化因素逐一進行反駁。歐洲傳統的中立國,除了瑞士以外還有比利時。但是德國卻進攻了比利時。這說明中立國身份本身並不保險。國防動員能力強不代表德國就一定不能把瑞士侵略下來。而且,如果德國能把瑞士控制住,可以獲得相當數量的優質兵員,反而會獲得巨大的戰爭收益。地理因素會有一定的影響,但從來不是主要影響因素。

再次,談一談真實歷史當中的瑞士和德國關係。實際上瑞士雖然在名義上作為中立國不參與當時歐洲大國爭霸,但是在德國崛起之後,背地裡實際上和德國進行了一系列的骯髒交易。根據現在解密的政府資料,瑞士政府當時在私底下和德國達成了一系列的協議。其中包括為德國政府提供金融服務,物資採買服務。尤其是瑞士的銀行還為德國政府提供了很多猶太人的資金情報,為德國政府收繳猶太人財產提供了協助。向來以保密著稱的瑞士銀行業在這個時候卻沒有遵守自己的職業道德。瑞士政府和瑞士銀行在二戰時期的表現,從本質上看,實際上是德國政府的匿名代理人。德國政府當時確實也需要這麼一個角色,所以才對於瑞士特別包容。德國政府之所以選擇瑞士,除了瑞士作為中立國政府有這個先天優勢之外。還因為瑞士本身有這樣的技能。再加上瑞士境內生活了相當數量的日耳曼人,他們使用瑞士德語。這讓種族主義情緒十分高漲的納粹政府相對來說更為信任瑞士。

最後,綜合來看,德國當時之所以不對瑞士採取軍事行動,所謂的理想化的因素髮揮的作用恐怕非常有限。主要原因其實就是上面的兩條,瑞士已經在私底下成為了德國的奴僕,德國出於血緣因素,特別信任瑞士,僅此而已。那種把瑞士理想化的言論並不符合真實歷史。事實上瑞士在二戰中的表現並不光彩,很多瑞士人自己也不願意提起那一段往事。


zyb38537240


德國在二戰時為什麼不打瑞士?它有錢且已被“團團包圍”

1938年3月12日時任德國政府,為了達成所謂“德意志民族”大團結的計劃,毅然出兵佔領了同樣是“德意志民族”為主體的鄰國奧地利,瑞士北部完全被德國抱住。

1940年5月,當英法密集開會討論,如何讓德國人停止擴張,並讓其將吃掉的波蘭吐出來之時。德國毅然在5月10日向英法聯軍發起猛攻,併成功於6月22日逼迫法國臣服,打的英國狼狽逃回本土。

隨著法國的戰敗,瑞士的整個西南邊境也被德國咬住,加上在瑞士東南邊境跟其接壤的意大利是德國的盟友,瑞士基本陷入了德國的“團團包圍”之中。

然而縱使德國在二戰中將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主要歐洲國家都武裝佔領了,卻自始至終沒有對瑞士進行武裝進攻,而當時瑞士彙集了歐洲絕大多數民間資本,對於打仗缺錢的德國來說是個“肥羔羊”。

1815年結束的維也納會議中,瑞士苦於不想再經歷拿破崙戰爭中,作為小國的它被大國肆意玩弄的悲劇命運,積極爭取了一個永久中立國的地位。

根據這個永久中立國的身份,瑞士向整個歐洲社會宣佈,不管以後會不會再發生像拿破崙戰爭這樣波及全歐洲的戰爭,瑞士將不會在政治上傾向任何一方。

與此同時正因它這個中立國的身份,在其國土上滋養出了一個特殊的經濟形態“私人銀行業”,17世紀由於歐洲各大國間戰亂不斷,出於保護自己財產安全,英國、意大利等大國的富豪們。

紛紛將錢帶入了局勢相對穩定的盧森堡、瑞士等小國,隨著資金聚集的越來越多,這些小國出現了一種“私人銀行”業務。當19世紀瑞士獲得永久中立國身份之後,其在客戶心中的安全指數持續攀升,使其成為整個“私人銀行業”的主力國家之一。

1934年瑞士政府頒佈《聯邦銀行法》,從國家層面給“私人銀行”們背書,,允許客戶以任何形式的方式匿名存款,同時私人銀行需承諾,不會洩露任何“金主”的身份。

正因國家都出面背書,瑞士“私人銀行業”在二戰爆發前,成為了歐洲的“私人銀行業”巨頭國家,儲存著大批資金。當其他歐洲國家相繼淪陷於德國之手後,瑞士的資金儲存總量更是達到了歷史之最。

至於為什麼面對擁有大量資本的瑞士,德國選擇了“手下留情”,雖然原因有千千萬萬個,但有2個核心原因必不可少。首先瑞士的中立被稱為“武裝中立”,雖在戰爭中不偏向任何一方,但並不代表沒有自保的能力。

當時瑞士總人口只有4000,000人,卻在二戰期間動員起了850000名士兵嚴陣以待,這些士兵藉助瑞士是處於阿爾卑斯山脈的地理,將瑞士護衛成了一個巨大的碉堡。

同時山地讓德軍的機械化部隊幾乎毫無用武之地,若德國強攻瑞士付出的傷亡代價將是百萬級,而這對於德國來說是承受不了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一個不到100萬級的傷亡,就讓它喪失蘇德戰場的主動權。

而除了自身夠硬外,德國人需要瑞士當溝通渠道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雖然德國跟英法水火不容了,但跟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依舊有著經濟往來。

然而由於英國憑藉自己的“海上霸權”,基本封鎖了德國和美國直接對話的可能,瑞士作為一箇中立國家成為二者溝通不可缺失的橋樑。

所以在美國沒參戰前,從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說,德國保留瑞士比佔領瑞士更好。後來美國在1942年初參戰,德國當時已陷入了蘇德戰場,根本無力再集結百萬級大軍硬磕瑞士。


袁載譽


瑞士是一個人口704萬(二戰期間為400多萬),土地面積41284平方千米的中歐小國。但是在二戰中,當希特勒的軍隊肆虐著整個歐洲時,它仍然能夠免於戰火的破壞。每當學習到這段歷史時,很多學生就會問道:“瑞士在二戰中為什麼能保持中立?” 有的資料說,面對希特勒的威脅,瑞士曾於天內動員了43萬大軍,並迅速進入作戰陣地,顯現了堅強的防衛作戰能力和決心,加之納粹德國因面臨兩線作戰的危險,因而放棄了入侵瑞士的意圖。其實不然,在這場關係著人類命運的大搏鬥中,瑞士並未保持真正的中立,而是助紂為虐,扮演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


二戰中,軸心國幾乎佔領了所有西歐國家,只有瑞士是個例外,這難道是元首發的慈悲嗎?顯然不是,德國沒有進攻瑞士的原因很多,這裡簡單說一說。

首先,瑞士大部分地區是說德語的(大概70%),還有意大利語和法語區,和德國的關係不錯,大部分德國人對瑞士也有好感,(雖然看起來沒有卵用)兩國間幾乎沒有什麼衝突,德國的很多高官冬天都喜歡來瑞士度假。在個人感情方面,德國和瑞士的關係不錯。


其次,瑞士對於德國可能進行的進攻也是有準備的,瑞士是全民兵役制(直到現在也是)擁有足夠的兵員和裝備,而且瑞士處於阿爾卑斯山區中,地形易守難攻,如果進攻瑞士德國不是不能勝利,而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而且瑞士本身沒有什麼資源,對於德國來說不合算。


再次,就是德需要一個可以進行外交活動的地區,雖然發生了但是的外交活動並沒有100%中斷,對於這種外交活動,作為中立國家的瑞士就是一個完美的地區。


瑞士兵工廠

還有一點就是交通運輸,瑞士因為阿爾卑斯山隧道的原因,是德國通往意大利最快的方式,瑞士一直在運輸方面很配合德國,如果對瑞士開戰,那麼這條交通要道會被中斷,這也是德國不願看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德國對瑞士經濟活動上的依賴。這條看起來很奇怪,德國那麼強大,怎麼會依賴瑞士?其實問題很簡單:

二戰前,德國馬克嚴重貶值,貶值到大家用貨幣取火的地步,國際貿易上,也幾乎沒有國家認可德國馬克,二戰的爆發更加深了這個問題,因為對德國禁運的原因,很多國家無法向德國出口商品,但是德國依然需要從其他地區進口商品,於是,瑞士就成為了德國的貿易中轉站,瑞士成為德國的貿易中轉站並不是偶然,首先瑞士的金融系統十分發達區,瑞士的貨幣,瑞士法郎在世界範圍內的認可很高,而且瑞士的運輸業很發達,瑞士雖然是內陸國家,但是瑞士也有自己的遠洋船隊。

在2013年,一位名叫cornelius gulitt的老人在臨死前,大家在他家的地下室裡發現了100多幅名畫,總價值大約4-5億歐元,他父親就是當時德國一名“藝術品交易者”,他的收藏很可能來自德國在二戰期間的掠奪。


另外,瑞士的醫藥,機械設備行業也非常發達,成為了德國戰爭機器中的一部分,瑞士對於德國在經濟上的要求基本都非常配合,並且一直滿足德國的需求 現在瑞士的製藥,機械和化工行業非常發達,這和在二戰期間的發展也有很大關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瑞士聯邦政府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反思。1995年4月3日瑞士外交部長科蒂首次代表政府為瑞士在二戰中的表現作出道歉。他說:“我們不能、也決不否認瑞士在戰時與難以用語言表達的野蠻行為有牽連。雖然一個被納粹和法西斯世界包圍的小國要生存下去非常困難,但這也不應當使我們原諒自己當時嚴重喪失立場與軟弱——我認為尤其不能原諒我們當時對受迫害的猶太人的政策。” 當時他還發表了一個經聯邦委員會(即瑞士政府)通過的聲明,表示瑞士在二戰中有負於納粹受害者。瑞士政治家勇於正視和承認本國政府半個多世紀以前所犯的嚴重錯誤並就此道歉,這一立場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賞。

其實另外一個答案也已經說了,瑞士本身沒資源,阿爾卑斯山常年積雪,礦產資源就算挖到也很難運出來。而且比阿登還要爛的山地地形也更不適合大兵團的通行以及後勤,犯不著去打它。

相比之下,低地三國本身處於平原,雖然河網交織,但有完善的橋樑和船渡資源,而且有海岸線,對於德三來說非常有利。加上三國的態度不像瑞士那麼嚴守中立,實際上就是牆頭草,萬一德法交戰不利,很可能隨時翻水,還不如直接踹掉!

補充:

其實德不去打瑞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波蘭戰役爆發,英法對德宣戰,並且全面封鎖德國。此時美國雖然沒有跟隨宣戰,甚至還保持與德國的貿易往來,但羅斯福搞了個“現金自運”原則,實實在在地噁心了小鬍子。德國此時無論走海路,還是先通過兩牙中轉,再經陸路運回本國,都必須穿過英法的封鎖,這是沒辦法做到的事。而利用瑞士中立的角色,作為幌子則可以繞開封鎖。

等到法國被秒,這時雖然保留瑞士的意義大幅降低,但瑞士有限的軍力也鬧騰不出什麼花來,還不如留著繼續跟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做貿易往來,還能讓它幫忙印鈔票。

至於低地三國中,荷蘭擁有優質的港口資源,這對於德國本狹小的出海口資源來說非常有用。

至於比利時則是德國進攻法國的必經之路,而且跟法國的態度更為密切。

至於盧森堡,其實跟瑞士一樣沒什麼存在感,純粹就是因為太弱,所以順手踹了而已。


用戶97136838630


方圓論壇觀點!

因為當時瑞士屬於世界上第一個永久性的中立國。中立國不參與戰爭別國也不能攻擊中立國。這是世界公認的。永久中立制度起源於19世紀初,而世界上首個永久中立國就是瑞士。也有資料顯示瑞士是《國際法》中唯一明確規定的永久中立國。根據條約規定,不論在平時或者戰時都永久奉行中立政策的國家,就是永久中立國。目前世界上永久中立國共有7個,並且獲得了國際上普遍認可。它們分別是瑞士、奧地利、瑞典、芬蘭、哥斯達黎加、土庫曼斯坦和愛爾蘭。


雖然瑞士是第一個永久中立國。但是在二戰之中瑞士絕對扮演了一個醜陋的角色。瑞士在整個二戰中大發戰爭財。在猶太人和納粹軍官之間來回周旋。騙取雙方的財物。可以說整個二戰除了美國。獲得最大利益的就是這個不起眼的中立國。有多少猶太人的錢財都是被瑞士銀行給侵吞了。二戰過後數不清的錢財由於無人認領都歸屬了瑞士銀行。

而且二戰時期德國不攻擊瑞士,一方面是因為瑞士是永久中立國。另一方面就是德國需要一個和外界交流的窗口。而瑞士就是這個窗口。整個二戰期間瑞士就好像一個黑市一樣。供軸心國和同盟國交換情報。購買軍火物資等等。當時的瑞士表面上是歐洲唯一的樂土。但實際上當時的瑞士進行著整個歐洲乃至整個世界上最骯髒的交易。在瑞士沒有敵對國,只有生意人。由於瑞士的存在,戰爭進行的更加殘酷。



而且據戰後解密的一些資料顯示。瑞士人也曾在二戰中屠殺猶太人。為的就是侵吞猶太人的錢財。而且二戰期間瑞士對於猶太人強買強賣都不是什麼新鮮事了。瑞士真正可以算的上是二戰戰場上的鬣狗,貪婪且狡猾。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方圓論壇


個人認為之所以不打瑞士主要由於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損失很大。瑞士雖然是小國,但是瑞士山地高寒地區比較多,不利於大規模的兵團作戰,不利於坦克戰鬥,反觀瑞士雖然軍隊相對其他幾國較弱,但是作為永久中立國家的瑞士,其軍隊建立就是根據自己國家地形所建立的部隊,同時作為全民皆兵的國家,很可能打下來也會陷入游擊戰的深淵。所以兩項比較之下,德軍優勢盡減,而瑞士卻可以發揮到最大,所以打瑞士雖然會勝利,但是必然付出慘痛代價。

其二:沒來得及。二戰中,德軍雖然四處征戰看似威風,其實也是非常趕時間的。德軍雖然是閃擊蘇聯,但是同樣蘇軍也有德軍的大雷雨計劃,準備侵略德國(德軍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很可能被大雷雨計劃弄得更快滅亡),再加上豬隊友意大利在希臘鬧的笑話,弄得德軍每一步軍事攻擊步伐都非常趕時間,所以從時間上看,根本就沒工夫管中立的瑞士。

其三:瑞士物資缺少。瑞士雖然也很發達,但是本國資源確實不多,而且工業實力也欠奉。打仗也是奔著資源奔著工業去的。相對於法國的強大工業基礎和蘇聯的雄厚資源和工業,瑞士真的可謂是連雞肋都不如的破骨頭了,而且還挺難啃的。所以從資源和工業上說我是希特勒也不會在這麼緊張的時間內去打一個沒用之地的。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切勿當真,非喜勿噴。


polityW


首先我們要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的就是在兩次世界大戰時的戰爭中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多多少少受到了很大的受到了損失,這點我們都不用懷疑。當然,這些損失中包括很大的心理創傷和巨大的經濟壓力,這些都是在這些都是戰爭戰帶給我們的後患。跟一戰相比,二戰實際上是參與的國家最多的一次戰爭,並且在二戰期間大普遍亞歐大陸很多的國家都參與了戰爭,死亡人數是高達6000多萬的,這是相當讓人震撼的一組數據,但是瑞士卻是一個特殊的國家,到底是因為什麼呢?我們現在就來舉例說明一下當時的瑞士為什麼可以獨善其身。

可能在大家的印象中,瑞士是一個很小的國家,因為瑞士的國土面積並沒有說很大,但是我們不但是有一點我們卻不能忽視,那種瑞士的實力是相當讓人震驚的。這些實力本身最重要的就是瑞士的領土或者說地形原因。瑞士的國土面積雖然小,但是全國大部分都是在山地,這是並且瑞士位於阿爾卑斯山的腹地,它周圍的山地是十分的崎嶇的。德國在二戰時期最擅長的戰爭是閃電戰,先用飛機炸,然後再用大炮轟,最後用坦克碾。這樣的戰術對於瑞士來講好沒有一點作用,因為瑞士的地形是相當讓德國頭疼的,除此之外,瑞士人也可以說很多人都是獵手,他們每個人的戰鬥力都並不差,所以說,因此最開始德國並沒有說對瑞士下很大的成本。

認識除了瑞士自身的地理環境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那就是他們的武器裝備。可以這樣講,瑞士,相當於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一個國家,瑞士的銀行享譽全球,哪怕到現在瑞士的銀行也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一個地方。並且在二戰時期,不管是德國還是其他國家,很多國家的金錢或者是大量的資金都在瑞士這個地方存放,或者說是儲蓄。這樣,瑞士可以有很強硬的後臺,可以支撐下去,所以說德國在最開始並沒有說向瑞士發起戰爭或者說是攻擊。

除了這個之外,瑞士還是一箇中立國,這個是在很早之前就確立的,並且在二戰時期,雖然講德國是一個不聽取其他國家意見的一個國家,但是在二戰時期,瑞士的心是偏向於德國的。那個時候,這也相當於是瑞士的一個自保手段,所以說德國沒有對瑞士進行一定程度的攻打,這也是瑞士可以在二戰期間可以完整保存下來,並且獨善其身的重要原因。


用戶104342414388


嘴邊的肥肉哪有不吃之理,只是瑞士有著讓德國無法開戰及吞併的理由與條件,大家都知道瑞士是出了名的中立國。難道就一句中立的口號就可以避免各類災難了嗎?肯定不是的。惜花通過瑞士的國家戰略、國際形象及對外政策等闡述瑞士是如何避免戰爭的。

一、國家戰略

身處世界各強國間的小國,本來就是小國的悲哀。卻沒有因為國家小,而屈服某大國,而是選擇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的道路。歷史證明能夠保護你的人,只有自己。瑞士就非常懂其含義,在對國內教育、軍隊建設及文化上。一方面強大自身的軍隊建設,使得其武器裝備、軍隊訓練素質、作戰水平等等都不遜色世界一流軍隊,另一方面進行全民服兵役制度,並對內部進行各類矛盾化解,使其永遠都能上下團結一心。堅定居安思危的理念,不管在什麼樣的國際形勢下,能夠保全自己,哪怕與魔鬼同謀都在所不惜。

二、國際形象

從瑞士建國,始終奉行中立政策,並將其寫進憲法了。其不但是這樣說的,而且還是這樣做的。並在其各方面都能表現出來其中立政策的體現,從《國際公約》到整個世界輿論,都知道其是一個恪盡職守的中立國家。讓所有的人都知道與相信其中立的態度是非常明確。在全世界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讓對其存在歹意的國家沒有任何理由與藉口,發動戰爭。

三、對外政策

世界每天都是不一樣,而世界的政壇更是如此。在二戰如此殘酷的歐洲大陸上,到處都是硝煙四起、到處都是戰爭。瑞士更是在軸心國的包圍之中,如果不能審時度勢,那麼瑞士瞬間就會灰飛煙滅。為了避免這樣的悲劇,瑞士為保全國家完整,就發揮其自身的優勢。與士氣正盛的軸心國達成了一些不為人知的條件,通過犧牲其他各類利益換取自身安身立命的基本保障。雖然,其被後世不斷的吐槽與各類孤立。卻對得起本國的國民,其通過努力保護其國家的完整,人們沒有遭受到外敵的入侵。是一個非常值得尊敬的國度。


惜花公子


道理很簡單。

瑞士既是不涉歐洲紛爭的中立國,又保有藏兵於民、全民皆兵的傳統,任何入侵者要掂量後果;再有地形地貌,山地國家,不利機械化部隊展開;三是無資源或財富誘惑;還有更重要一點,瑞士絕大部分屬德語文化區,對同文同種國家動武,犯不上的。


ruixuezhaofeng


其實德國法西斯在某一層面上還是講點道義的,例如對瑞士的中立國家地位,可以承認,它主要是針對一些強大的英法,增多地緣和物資資源,還要塑一個自身良好形象,給國內人民看,一例如進入法國後一些的名勝古蹟或古典建築都沒有遭到破壞,以一種藝術文明的形象,作給歐洲人和世界人看。不佔領瑞士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即便是瑞士有較大的資金和私人銀行,在貪婪的納粹也望而卻步了。再說世界都讓他打敗了,這小小瑞士算個什麼,行,讓他幫著我攢錢吧!如果真按希特勒設想,將來這錢早晚都是囊中之物。


和諧攝製A


想起一個笑話,是二戰期間,當時的德國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與瑞士外交部長之間的對話,內容如下:

德:“你們瑞士有多少軍隊?”

瑞:“50萬。”

德:“假如德國派50萬軍隊入侵瑞士,你們準備怎麼辦?”

瑞:“那我們就每人開1槍!”

德:“要是德國派150萬軍隊入侵瑞士呢?”

瑞:“那......,我們就每人開3槍!”

這個笑話還有一個標題,叫做“無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