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三千年前的一片牛肩胛骨,顛覆了《尚書》《史記》的重大記載

本文為林屋公子“文物裡的早期中國”系列004:四方風牛肩胛骨

上一期我們說了下落不明的陳侯因齊敦,它曾屬於近代收藏家劉體智先生。劉先生當年還收藏一批甲骨,於1953年由文化部收購,今天藏於國家圖書館。這裡要介紹的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片,為什麼說最重要?因為它顛覆了《史記·五帝本紀》的一段記載。

所謂甲骨,其實包括甲和骨,其中甲以龜腹甲為主,也有龜背甲;骨以牛肩胛骨為主,也有牛頭、鹿頭、人頭骨以及鹿骨、虎骨、兕骨等。就出土甲骨數量來說,甲大約是骨的三倍。因為龜壽命長,被先人認為最有靈性,作為占卜文字的首選材料。但骨的優勢就是可以寫的文字多,所以更多用於記事。比如有15片人頭骨,就是記載了把敵國首領獻祭先王的事。這裡就說說一片“四方風牛肩胛骨”。

這篇牛肩胛骨大概是商王武丁時期所刻,其中的文字是:“東方曰析,鳳曰劦;南方曰夾,鳳曰微;西方曰夷,鳳曰彝;□□□□,鳳曰伇。”□是空缺的字,第四個字從“宀”,胡厚宣先生結合《山海經》(見下文)認為是“宛”字,那麼推測出來就應該是“北方曰宛”,因為在甲骨文中東、南、西、北四方都齊備了。

出土三千年前的一片牛肩胛骨,顛覆了《尚書》《史記》的重大記載

四方風牛肩胛骨

如何理解這段話的意思呢?在甲骨文中也有類似記載。胡厚宣先生在殷墟甲骨文中,就發現有一片“貞帝(禘)於東方曰析,鳳曰劦……貞帝於西方曰彝,鳳……”。商代沒有“風”只有“鳳”,“風”來源於“鳳”的分化。所以這裡說的是祭祀東方神析和東方風(鳳)神劦。不過西方神叫彝,和上面的西方風神彝不同;考慮到卜辭準確性應該更高,所以牛肩胛骨這片可能刻反了。

那麼,我們就可以得知,商代的四方神和四方風神的名字:東方神析和風神劦;南方神夾和風神微;西方神彝和風神夷;北方神宛和風神伇。

四方之位和四方之風有名字,今天看來當然不可思議;但是在當時,這些自然現象都是有神性的;之前在戰國楚帛書也提到,十二個月份還都有名字;不僅有名字,還都有圖像。

不過,四方神和四風神的名稱,在周代被人漸漸遺忘;只有一本書的內容印證了甲骨文的記載,這本書就是《山海經》。

出土三千年前的一片牛肩胛骨,顛覆了《尚書》《史記》的重大記載

牛肩胛骨拓片

魯迅先生有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叫《阿長與〈山海經〉》,說的就是這部《山海經》。《山海經》成書於戰國秦漢時期,記載了大量的神人怪獸,被視為志怪之鼻祖、神話之淵藪。然而一些學者如顧頡剛先生早就注意到,一些史料來源比同時期的地理志《禹貢》更早。其中就有四條記載:

東方曰折,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大荒東經》

南方曰因,乎誇風曰乎民,處南極以出入風。——《大荒南經》

有人名曰石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長短。——《大荒西經》

北方曰䳃,來之風曰犭炎,是處東極隅以止日月。——《大荒東經》

第四條列於《大荒東經》當是錯簡,正確的位置應該是《大荒北經》。這樣一來就非常清楚了,《山海經·大荒經》的四方神和四風神,和牛肩胛骨記錄的大同小異。甲骨文在證實《山海經》的同時,也顛覆了《史記·五帝本紀》一處重要記載。

按照《五帝本紀》的說法,帝堯在位之時,派遣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位掌管天文的官員,分別住在東、南、西、北四地來觀察天象,從而制定立法。民眾就可以根據時令來安排生產了。在春分的時候“其民析,鳥獸字微”,夏至“其民因,鳥獸希革”,秋分“其民夷易,鳥獸毛毨”,冬至“其民燠,鳥獸氄毛”。

出土三千年前的一片牛肩胛骨,顛覆了《尚書》《史記》的重大記載

《山海經》的羲和,與帝俊生十日

這幾句話如何理解?根據後人的註解,大概意思是說,春分民眾分散到土地播種,鳥獸開始交尾生育;夏至民眾在土地除草,鳥獸的羽毛變得稀疏;秋分民眾在土地收割,鳥獸的羽毛也更換了;冬至民眾在屋裡取暖,鳥獸的羽毛也變得厚實了。

需要說明的是,太史公這段是抄自《尚書·堯典》,同時自己翻譯了一些生僻的詞語。《堯典》原文分別是“厥民析,鳥獸孳尾”“厥民因,鳥獸希革”“厥民夷,鳥獸毛毨”““其厥民隩,鳥獸氄毛”,與《五帝本紀》大同小異。

現在我們將這幾句對照四方風牛肩胛骨,就會明白一個真相:後者顯然是前者的訛誤。戰國或漢初人編《堯典》之時,蒐集了一些古代史料。這些古代史料明顯帶有濃厚的神話性質,但編者已經不懂這些意思了,或許也可能是有意為之。總之在他的筆下,四方神和四風神被望文生義的解釋。比如“東方曰析,鳳曰劦”一句,他把“析”理解為“分”,把“鳳”理解為“鳥”,“劦(協)”理解為“和”,所以就變成了“厥民析,鳥獸孳尾”。

太史公編寫《五帝本紀》,大量摘抄《堯典》的資料。而又因《尚書》作為儒經的權威性,所以古代的註疏家都將錯就錯。沒有人認為荒誕不經的《山海經》可以駁倒《堯典》和《五帝本紀》。其他傳世文獻也有零星提到幾句,比如《國語》“有協風至”、《夏小正》“時有俊風”,這些都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直到近代隨著甲骨文的發現,胡厚宣、楊樹達、於省吾等古文字學家才論證出,《堯典》《五帝本紀》的記載實屬訛誤。

出土三千年前的一片牛肩胛骨,顛覆了《尚書》《史記》的重大記載

《史記·五帝本紀》書影

這樣的案例在《堯典》《五帝本紀》還不少,法國漢學家馬伯樂有《〈書經〉中的神話》一文,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為之作序,均指出其中存在一些神話歷史化的問題。當然,我們不能因此對這些古史記載棄之如敝履,因為這正反映了戰國秦漢社會文明進步,同時也是當時政治思想研究的寶貴材料。對於今天讀史書的朋友來說,也要秉持“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的觀念,不能盲目認為正史記載的都是信史。

參考文獻:

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風名考證》

王宇信:《甲骨學通論》(修訂本)

張利軍:《甲骨文史話》

文物裡的早期中國系列: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漢史。出版著作《先秦古國志》《先秦古國志之吳越春秋》《山海經全畫集》三種,作品散見於《國家人文歷史》、網易歷史頻道等紙刊媒體。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