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后故里 略话叶赫兴衰(上)

前言

提及叶赫那拉氏(一作叶赫纳喇),许多人并不陌生,例如,清帝国的第一任皇后-皇太极母亲孝慈高皇后(叶赫首领金台石的妹妹孟古),同治皇帝母亲慈禧太后都是叶赫家族人氏。此外,还有康熙时期的名相纳兰明珠、清词三大家之一的纳兰性德都叶赫家族成员。明朝末期,叶赫部曾为海西女真中最强大的部落,与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鏖战多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 年)最终兵败城破。当时的叶赫东、西两城的部落首领金台石(纳兰性德的曾祖)、布扬古叔侄二人在城破后被绞死。为防止叶赫余众东山再起,努尔哈赤将叶赫贵族和其他各城寨部众迁往建州(辽宁新宾),分散编入八旗,至此,叶赫部灭亡。

清代皇后故里 略话叶赫兴衰(上)

海西女真南迁

明朝统治下,将东北女真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支。万历十五年(1587年)重修颁行的《大明会典》中记载:“女直,古肃慎地,在混同江东、开原城北,东滨海、西接兀良哈、南邻朝鲜、为金余孽。永乐元年,野人头目来朝,其后悉境归附。九年始设奴儿干都司、建州兀者等卫,及千百户所。以某酋长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赐敕印。又置马市开原城,以通贸易。盖女直三种:居海西等处者为海西女直,居建州、毛怜等处者为建州女真,各卫所外,又有地面,有站、有寨,建官赐敕,一如三卫之制;其极东为野人女直,野人女直去中国远甚,朝贡不常。海西、建州,岁一遣人朝贡。”这也是学界常见的女真三分法,而此前正德年间修订的《明会典》中未见此分类一说,其后,嘉靖年间虽修但发颁行,因此而可推断出女真三分方法应该始于嘉靖年间。

清代皇后故里 略话叶赫兴衰(上)

清代皇后故里 略话叶赫兴衰(上)

本文所述的叶赫部(塔鲁木卫)就是海西女真中一个分支,其与哈达(前身为塔山左卫)、乌拉(前身为塔山左卫,赵东升的另一观点认为塔山前卫乃乌拉( 扈伦) 的支派)、辉发(原为弗提卫一部)共同构成了海西女真四部,即后来的扈伦四部,是由海西女真南迁过程中不断分化、组合而成。这其中,扈伦四部中乌拉与哈达同宗。

至于内迁的原因,有学界研究资料认为,一方面是明朝的内附政策。洪武年间开始,明政府对女真实行“招徕远人”的政策,对于女真人的来归及内附均采取积极的态度,并逐渐制度化,导致海西女真南下内附;另一方面是蒙古部族的侵袭导致女真各部内迁。景泰初年,蒙古脱脱不花汗“收捕野人女直”,率军三万进入海西地区,劫掠海西地区的女真人口。女真各部为避祸,发生了大规模的内附。

清代皇后故里 略话叶赫兴衰(上)

清代皇后故里 略话叶赫兴衰(上)

明朝初期,还没有叶赫一说,其前身是原本生活在忽喇温江流域的塔鲁木卫。《明太宗实录》卷五十一中记载,永乐四年(1406年)二月“庚寅,女直野人头目打叶等七十人来朝,命置塔鲁木、苏温河、阿速江、速平江四卫,以打絮等为指挥,卫镇抚、千百户等官,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也就是说打叶为该卫的创建者。(此说见于丛佩远的《扈伦四部世系考索》)。

对于打叶和打絮之名的辨别以及其子孙传承的记载,后来学界也多有指正。例如,关于《明实录》中塔鲁木卫首领的错误、失载较多,从打叶之后,一直未见记录,直到《明英宗实录》卷八十九中记载,正统七年(1442)二月“命……塔鲁木卫指挥佥事弗剌出弟捏列哥俱袭职”,这里的弗剌出与打叶之关系不可考。

不过,后来袭职的捏列哥在《明实录》中亦作捏令哥。此后,捏令哥在《明英宗实录》中曾多次出现,正统八年(1443年)“升为指挥同知”, 正统十二年(1447年)十一月,“命……塔鲁木卫指挥同知捏列哥为指挥使”;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升塔鲁木卫指挥使捏令哥为都指挥佥事”。这一时期,捏令哥与明政府的往来是比较密切的。

景泰四年(1453)春正月,“命故塔鲁木卫都指挥佥事捏令哥子撒哈答阿……袭职”,撒哈答阿在《明实录》中亦作撒答或撒哈答;《明宪宗实录》中记载,此后,撒哈答阿长子纳儿乞卜在成化十一年(1475年)二月“命塔木等卫都指挥同知撒哈塔等子纳儿乞卜等九名俱袭父职”,次子童哈成化十四年(1478年)八月“又塔鲁木等卫故都指挥佥事等官撒答子童哈等二拾四人乞袭职”。这期间,父子、兄弟之间的传承袭职也较为明显。

《明宪宗实录》卷二百四十七中记载,成化十九年(1483年)十二月“海西塔鲁木等卫野人女直指挥的儿嗒你等各来朝贡”,成化二十年(1484)十一月,又以“海西塔鲁木等卫野人女直都指挥”名义“来朝贡马及貂皮”。

清代皇后故里 略话叶赫兴衰(上)

塔鲁木卫南迁路线图

塔鲁木卫承袭与叶赫世系

从前面《明实录》记载中弗剌出、捏列哥到童哈的父子、兄弟袭职,到了成化十九年的的儿搭你(明宪宗实录中的的尔嗒你),却没有了这层亲属承袭关系,塔鲁木卫的这种首领关系变得更加不明晰。是记载不完整,还是另一支父子脉系代替了原来的打叶家族?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塔鲁木卫首领的承袭与叶赫的世系并不等同。

清代皇后故里 略话叶赫兴衰(上)

中国叶赫

而且,在当时海西女真内附和蒙古部族侵袭捕杀过程中,导致各卫人员变化很大,势必会引起各卫所领导权的转换。这其中,叶赫纳喇氏家族取代了塔鲁木卫的支配权。这一点在后来叶赫部的首领族属研究中,学界观点就不一致,一说其是女真族;另一说其是蒙古族土默特一支。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先有蒙古人星根达尔汉者,原姓土默特,初灭扈伦国所居张地之纳喇姓部,居其地,因姓纳喇氏。后迁与叶赫河岸,遂号叶赫国。”据此,有研究观点甚至认为打叶就是星根达尔汉(侍商榷)。

后来,这位塔鲁木卫首领的儿搭你先因“以入寇被杀”,后来其子竹孔革(一作祝孔革)开始向明中央政府乞封袭职。《明武宗实录》中记载,正德八年(1531年)八月,“兵部奏:海西卫夷人竹孔革等四人听抚入贡,輙求升袭并给印与敕,从之则示弱,不从则兴怨,臣等会廷臣议,以为竹孔革之父的儿哈你本塔鲁木卫指挥佥事,以入寇被杀,今竹孔革既悔罪归顺,宜免勘,暂准袭其父职,以敕付辽东镇巡官收贮,俟一年以上不扰边境方许给之。”不过,根据兵部的这一上疏可见,这位竹孔革也并非忠顺之辈,因此,明政府也对其是试用察看一年。

到正德十四年(1519年)五月,明中央政府又“给赏海西塔鲁木卫女直都督佥事等官人等竹孔革等衣服彩缎绢帛有差”。这个时候的竹孔革应该是正式履职了。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六中记载,在公元十六世纪,竹孔革率部众“迁于叶赫河岸建国,故名叶赫国”。

《明世宗实录》卷三十六中记载,嘉靖三年(1524年)二月,“海西塔鲁木卫女直都督竹孔革等二百七十八人来朝贡马,赐宴及彩币、袭衣、绢钞有差”。

根据《辽夷略》中记载:“北关(叶赫)酋曰祝孔革,塔鲁木卫都督佥事也”。《清史稿》《列传十·杨吉奴》中对竹孔革的家族关系描写的更为清楚,“杨吉奴,叶赫部长,孝慈高皇后父也。其先出自蒙古,姓土默特氏,灭纳喇部据其地,遂以地为姓;后迁叶赫河岸,因号叶赫。其贡于明,取道镇北关,地近北,故明谓之北关。

始祖星根达尔汉生席尔克明噶图,席尔克明噶图生齐尔噶尼。正德初,齐尔噶尼数盗都督佥事。褚边,斩开原市。八年,其子褚孔格纠他酋加哈复为乱,旋就抚,授达喜木鲁孔格阻兵数反覆,为哈达部长旺济外兰所杀,明赐敕书及所属诸寨,皆为所夺。”

清代皇后故里 略话叶赫兴衰(上)

由这段介绍可以看出,竹孔革是为哈达部所杀,其父是齐尔噶尼(也就是《明实录》中所述 “以入寇被杀” 的塔鲁木卫指挥的儿搭你),其祖父是席尔克明噶图,其曾祖父是星根达尔汉。

在叶赫纳喇氏后裔纳兰性德的碑文中曾提到“君始祖讳星根达尔汉,据有叶赫之地二百余年,中国所谓北关者也。”纳兰性德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按碑文推算,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倒推200年,则是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这之前恰恰是明政府设置塔鲁木卫不久。而纳兰性德碑文中这位叶赫始祖星根达尔汉与塔鲁木卫的早期首领打叶、弗剌出、捏列哥或许有一定关系,至于其当时的职位无法确定。

叶赫、哈达结仇

嘉靖年间(十六世纪初),南迁之后的哈达部生活在哈达河上游,乌拉部迁至乌拉河沿岸,辉发部则占据了辉发河流域的大片领土,叶赫部后迁至叶赫河流域现址(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原属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

清代皇后故里 略话叶赫兴衰(上)

扈伦女真四部分布

起初,扈伦四部中哈达部势力最先崛起,女真各部“皆尽服之”,其创建者是王忠(塔山前卫左都督速黑忒之子,又名旺济外兰),其对明廷格外忠顺,利用居近开原的优势,控制海西各部入贡明朝,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被明政府“升(王)中都督佥事,令约束部落入贡”。王忠之后其侄王台掌权,《明实录》中记载,其首领王台在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时已任都督,赵尔巽的《清史稿》三十中记载“万能用其众,略邻部,远交近攻,势益盛,遂以哈达为国,称汗。”,这里的“万”指的就是海西女真哈达部首领王台。隆庆末年至万历初年,建州右卫都指挥使王杲(努尔哈赤的外祖父)犯边兵败后投奔哈达部王台,就被王台执送明政府处置。王台自称为明“保塞吏”,而明政府也授予王台左都督职、龙虎将军勋。这就是历史上的“王台执王杲”事件,至此,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完全分裂。

王台在世时期的哈达部盛极一时,“海、建诸部日强,皆建国称汗”,王台势力强盛至“叶赫、乌拉、辉发及满洲之浑河部,具属之”。

永乐四年(1406年),明政府在开原设女真关市,作为入贡、互市的必经之路,而哈达部的建立与其对“贡道”、“关市”的掌控密切相关。这一点从最初的塔山左卫速黑忒时就已经开始控制,到后来王忠执掌哈达部时,干脆在开原东南靖安堡附近建置堡寨,即南关。而且,这时的哈达部开始强夺明政府颁给归顺女真酋长的敕书,掌控与明朝贡入市的权力,控制整个女真的经济命脉。直至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九月,努尔哈赤攻破哈达,杀末代贝勒孟格布录。后,哈达亡国。

再说海西女真内部。面对强大的哈达部,叶赫部不甘心为庸。然而,王忠、王台时期的哈达部,正处于部落势力上升阶段,并不是一般部族可以轻易对付的,而且还受到了明朝的支持。就这样,同为明边女真分支,叶赫、哈达南北二部之间关系日趋复杂化。

清代皇后故里 略话叶赫兴衰(上)

在的儿哈你担任首领时曾效仿哈达部据开原要地之利,与其争利,结果被明军“以入寇被杀”。到竹孔革担任首领时,遣其子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在叶赫河南岸开始建设珊延府城,被明人称之为“北关”。 后来,南关与北关已成为海西女真的代表。《清史稿》中记载哈达部“贡于明,入广顺关,地近南,故谓之南关”;叶赫部“其贡于明,取道镇北关,地近北,故明谓之北关”。《明神宗实录》中记载:海西女真“今开原南北两关之夷是也”。 然而,两关的同时存在难免发生海西两部间的敕书之争。

清代皇后故里 略话叶赫兴衰(上)

开原南北两关及哈达、叶赫位置示意图

结果竹孔革后来也因抢夺各部进贡明朝物品,被哈达部首领王忠捕杀,还被夺取敕书三百道,攻下季勒寨等十三个屯寨,两部从此结下世仇。

面对强大的哈达部,叶赫部暂时处于下风。竹孔革死后传首领之位给其子捏你哈、台出。台出袭父职后,又因聚众盗边,被哈达王台斩于柴河堡。部落首领又传其子仰加奴(杨吉奴、扬吉奴)、逞加奴(清吉奴);后来仰加奴(杨吉奴、扬吉奴)传其子那林布禄(纳林布禄、那林孛罗)形成一系,逞加奴传其子卜寨形成另一系。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一中记载,万历十九年(1591年)“卜寨、那林孛罗请复都督,许之。”(《明实录》记载与《清实录》《开原图说》《辽夷略》记载中,存在竹孔革与逞加奴、仰加奴之间,是否还存在一代人的差别。另一说认为二奴的父亲应为台坦柱,二奴实为台出之侄,此处不单独做讨论)形成了“叶赫两贝勒”的局面。

这时的叶赫仰加奴、逞加奴二兄弟,祖父、父亲先后死于哈达王忠、王台叔侄之手,自此而有异志,但限于自身实力,只好对哈达王台表示恭谦,逞加奴还送妹妹与其联姻,借势求存。

后来,随着哈达部王台的年老衰微,兄弟二人实力上升,已经与“东夷长”的王台“并皆号为桀黠”。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兄弟二人在叶赫河两岸择险要之处修筑两城,西城与东城隔河相望,二奴同称贝勒,各居一城,逞加奴居西城,被称为“叶赫老城”或“夜黑寨”; 仰加奴居东城,称“台柱寨”,(修建时间另一说是万历元年,1573年),兄弟二人的努力,逐渐使叶赫部成为明末扈伦四部的强大势力。

清代皇后故里 略话叶赫兴衰(上)

叶赫西城

清代皇后故里 略话叶赫兴衰(上)

叶赫疆域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