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熊貓的回家之路

大熊貓放歸,是整個大熊貓種族復興的攻堅之戰。根據放歸前和放歸後人工介入程度的高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為動物的放歸一般分為“硬放歸”和“軟放歸”兩種方式。“硬放歸”是指將動物直接放歸野外,缺乏必要的人工輔助措施;而“軟放歸”是指動物在放歸前經過一系列人工輔助的訓練,同時,放歸後也有研究人員給予持續的必要的監測和一定幫助。

探索大熊貓的回家之路

▲2018年12月26日,在大相嶺野化適應場的大熊貓“星辰”(前方)和“和雨”(後方)。攝影/馮菲菲

目前,我國大熊貓的“硬放歸”一般採用在野生環境中母獸帶仔的方式,為其提供類似於野外環境的大小不等的訓練場地進行幼獸的培訓。自2003年開始,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採用野生母獸帶仔訓練的方式,共有13只大熊貓放歸自然,據報道有10只在野外存活。

相比於“硬放歸”,“軟放歸”充分利用了動物逐步發育、不斷學習的特點,給放歸的動物提供不同的環境,經過一系列的科學引導和評估,讓它們逐步適應野外環境。這些動物將發展出圈養條件下難以獲得的野外生存能力,加之研究人員在個體放歸野外後給予必要的人工輔助,從而大大降低野外放歸的風險。

全球使用“人工輔助軟放歸”的方式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成功實現了很多物種的放歸,例如肯尼亞大象和犀牛、婆羅洲大猩猩、巴西金面獅狨、印度亞洲黑熊、印度尼西亞馬來熊和美國黑熊……其中,美國黑熊專家本·吉勒姆博士採用“人工輔助軟放歸”方法成功將150多隻黑熊幼仔放歸野外,除了一隻個體被獵殺外,其餘個體全部存活,最早放歸的黑熊已經在野外繁育了10胎。

在吸收、借鑑與大熊貓相近物種(如黑熊)放歸經驗的基礎上,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採用“人工輔助軟放歸”野化訓練方式,用多代圈養出生的大熊貓和人工輔助相結合的野化培訓方式進行大熊貓野化放歸研究工作,已培訓的圈養出生個體的野化訓練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2批次通過圈養場地和半野化訓練階段的培訓後,分別進入野化階段的棲息地適應場進行訓練。以大熊貓“倩倩”為例,她目前在四川栗子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野化訓練場地進行訓練,已經在嚴酷的野外自然條件下獨立生活了3年,且健康狀況良好,同時也與研究人員建立了緊密的互相信任的關係。“倩倩”在活動量、覓食能力、警覺性及探究能力方面均顯著高於其他圈養個體(科學對照組),行為表現方面接近於野生個體,這些充分證明了其很好地適應了從圈養環境到野外環境的轉變。採用“人工輔助軟放歸”的訓練方法,可通過多代圈養大熊貓母獸持續提供野化放歸幼仔,使得培訓階段參與培訓的母獸和幼仔健康監測相對容易;人與動物間的互信關係,不僅能夠保證大熊貓野化個體在訓練期的安全,同時也保障了研究人員的安全。然而,該方法需要研究人員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將是對研究人員的一個新的挑戰。自2014年起,成都熊貓基地採用該訓練方法已經培訓了4批次共計12只個體(包括8只訓練個體和4只母獸),除了1只訓練個體“和盛”在野化與野外環境下交互式訓練過程中遭到不明動物的襲擊,因細菌感染不幸死亡外,其餘訓練個體均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同時,參與野化訓練的10餘名研究人員與大熊貓密切接觸,逐步建立互信關係,不但能夠保障兩者的健康和安全,而且能夠在與訓練個體接觸的同時,收集大量的科學數據,為今後大熊貓野化放歸研究提供寶貴的技術資料。2018年12月6日,兩隻大熊貓“和雨”“星辰”入駐大相嶺自然保護區進行野化訓練。滎經大相嶺大熊貓放歸項目負責人表示:“成都與雅安合作推進大熊貓野化放歸研究工作,將對大相嶺大熊貓種群的長期續存,對增加與邛崍山山系大熊貓種群之間的遺傳交流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探索大熊貓的回家之路

▲2019年1月,3名研究人員正在檢查“倩倩”的項圈及其健康情況。攝影/張志和

探索大熊貓的回家之路

▲2019年2月13日,在大相嶺大熊貓野放適應場,野放團隊成員周延山為大熊貓“和雨”測量體溫。

我們開展大熊貓野化放歸過程中也會遇到或發現一些問題或困難。首先,一些保護區周邊社區的散養犬隻對野生動物的生存造成一定威脅。儘管野化培訓的大熊貓具有較強的警惕性和避險能力,但犬隻依然會對放歸個體造成較大的威脅甚至傷害。其次,一些放歸區域的人類干擾活動依然存在。長期以來,保護區周邊的居民時常有打筍、放牧和採藥等活動,這不僅干擾了野生動物的正常活動,也增加了放歸個體的受干擾程度。第三,部分保護區基層保護力量需要加強,社區及公眾保護意識有待提高。部分保護區地處山區,工作條件艱苦,社會經濟相對落後,周邊居民對發展與自然保護的認識不到位。我們需要通過加強對放歸地點臨近村民的法制和保護宣傳教育,提高民眾對大熊貓放歸重要性的認識,充分估計圈養大熊貓放歸後可能對當地居民生活及生產帶來的影響,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經過10多年的探索,四川已建成都江堰野放繁育研究中心、核桃坪野化培訓基地和天台山野化培訓基地3個半野化培訓基地。根據在大熊貓主要棲息地整合設立國家公園的要求,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分別與栗子坪和大相嶺兩個自然保護區合作,在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片區建成了栗子坪和大相嶺野化研究基地,為大熊貓迴歸野外家園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有條不紊地推進大熊貓野化放歸研究,不斷積累放歸經驗,我們相信大熊貓野化放歸和野生大熊貓保護事業將擁有美好的未來。(來源:《看熊貓》雜誌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野放小組/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