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有哪些特征?家长该怎么才能不踩“雷”

周末有朋友家的小伙伴来到家里玩儿,宝宝本来挺开心的,特别活跃。结果当小伙伴要玩自己的玩具时,宝宝却是一脸的不愿意,死死的护着玩具,嘴里还嚷嚷着“这是我的东西,不许动!”。朋友费了好大的劲儿劝说,宝宝还是不为所动,朋友实在没办法只好去拿点心给小伙伴吃,转移一下注意力了,真的是太尴尬了。为什么宝宝不愿意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儿呢?以前可完全没有这种局面,是孩子太自私了吗?

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有哪些特征?家长该怎么才能不踩“雷”

其实,家长们会发现在宝宝3岁的时候,这种“我的东西”的意识特别明显,这其实是宝宝到了自我意识敏感期的一种表现。在此之前,宝宝对于自我的意识比较薄弱,对于自己的动作和外界的联系都还不能很好的区分开来。

这个时候的宝宝显得有点自私、霸道,但是却是其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家长应该重视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培养,对孩子的性格等方面有好处

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有哪些特征?家长该怎么才能不踩“雷”

一、孩子在“自我意识敏感期”会有哪些表现?

1.把说“不”挂在嘴边上

这个时候孩子非常愿意说“不”,对于家长的建议、命令等等很多时候都会拒绝。比如说原本就很重的书包,孩子却想要自己拿,嘴上还嚷嚷着“不要帮忙”。

2.喜欢说“我的东西”

对于自己的东西非常的强势,喜欢把“我的东西”挂在嘴边,虽然玩具是父母买的,但是当父母想要拿一下的时候,宝宝都会说“这是我的东西”。

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有哪些特征?家长该怎么才能不踩“雷”

3.不乐于分享

这种情况就更加的普遍了,孩子有可能会拿出自己的玩具,但是却是死死的拿着,根本没有想要分享给小伙伴玩的意思。即使是自己已经不喜欢的玩具,也绝不会主动拿给小伙伴们。

这些都是比较明显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孩子的表现,家长不要以为这就是孩子自私,其实这是正常的一种现象,接下来我们具体了解一下孩子在1-3岁时自我意识发展的几个阶段。

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有哪些特征?家长该怎么才能不踩“雷”

二、孩子形成“自我意识”的几个阶段?

1.0-3个月:初步的自我意识

这个时期,宝宝主要的任务就是睡觉,每天有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睡觉中度过的。不过这个时候也是会有一些了解外界的动作的,只不过是比较简单的挥手、蹬腿等动作。

2.4-9个月:自我感受进一步增加

这个时候宝宝对于摇铃等玩具是比较感兴趣的,会有照镜子的举动,同时,孩子会有和父母简单的互动,会有一些情绪上的表达,比如说不开心或者生气,对于父母的反馈有一定的敏感度。

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有哪些特征?家长该怎么才能不踩“雷”

3.10-15个月:知道自己的名字

这个时候,孩子在照片中找到自己,并且当父母叫自己的时候知道应答,对于自己的身体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区分开手、脚。

4.16-24个月:更加明白自己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宝宝对于自己的举动引起的对方的情绪上的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敏锐。

5.24-36个月:自我意识最明显的时期

这个时候孩子比较容易有一些逆反的行为,喜欢拒绝,有自己的主张,也说明孩子对于外界的学习更加丰富,并以此为基础有了自己的认知。

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这是在后来的成长中逐渐形成的,从之前的懵懂无知,慢慢知道自己名字,再到表达自己。这是一个慢慢丰富的过程,这其中家长的引导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有哪些特征?家长该怎么才能不踩“雷”

三、家长如何引导孩子的自我意识朝正向发展?

1.让孩子明确自己的界线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薄弱时,家长的引导会在孩子身上引起投射,这也是让孩子明白责任感的最佳时期,明确“界线”就显得很重要了。比如说,孩子做家务,就可以和孩子说这是作为家庭成员的义务,就像是妈妈和爸爸一样都在为这个家努力。

2.增强和孩子之间的互动

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可以更加多样一些,比如说对于一岁以内的宝宝可以通过照镜子,让孩子对自己有认识,家长可以告诉哪是宝宝的手,哪是宝宝的脚,宝宝也会很配合这种互动。对于稍大一点的宝宝可以玩躲猫猫的游戏,这对孩子区分自己与外界有帮助。

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有哪些特征?家长该怎么才能不踩“雷”

3.为孩子提供描述性的语言环境

比如说“宝宝是女孩”、“宝宝很可爱”等等这些描述性的词汇会帮助更好的认识自己。给孩子的行为更多正面的描述。同时也可以多交谈有趣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说回忆以往的某种精力。

4.可以玩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

这是孩子模仿成人行为的过程,孩子可以在情境中对于人物有一定的理解和想法,这也会对孩子逐渐理解人物互动、任务行为意义有一定的帮助。

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有哪些特征?家长该怎么才能不踩“雷”

家长在引导孩子形成自我意识的时候,也要多加注意,不能够完全凭借自己的主观想法来进行,而是注意孩子的接受反馈程度。

四、在培养孩子自我意识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不勉强孩子主动分享

在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家长是可以有一定的干预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勉强孩子。当孩子不愿意分享时,家长不能够强迫孩子分享,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这是一个不开心的过程,而感受不到分享的真正意义。

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有哪些特征?家长该怎么才能不踩“雷”

2.给予重视,但是不过分焦虑

在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不予理睬是不对的,但是过分的重视也不可取。比如说以为这是孩子自私、不够友爱等而过分的强调,这样反而容易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

3.规范自己的言行

家长的行为对于孩子来说影响很大,当孩子在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时期,也是对于家长言行的反馈,所以家长在育儿的过程中应该尽量表现的积极正面。

孩子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时,家长不要以道德的标准来衡量孩子,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给孩子更多的包容和一定的空间,为孩子营造积极正面的语言环境、家庭环境,这对孩子以后的性格形成也是很有好处的。

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有哪些特征?家长该怎么才能不踩“雷”

今日育儿话题:大家在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是如何处理的呢?受否意识到孩子到了自我意识敏感期呢?欢迎分享。

-----------------------

在育儿过程中,大家如果遇到难题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些知识和经验能够给你们有效的建议。

我是小歆妈妈,是一名高级育儿师,每天分享育儿相关知识。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