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医生:手术室里的生命守护神

说起一台成功的手术,大多数人会赞叹外科医生精湛的技术。但是,在人们看不到的手术室,还有一群人在病人、外科医生与疾病的整场“搏斗”中默默地为病人保驾护航,保障手术顺利平稳地进行。他们就是手术室里的生命守护神——麻醉医生。

在手术室里见到他们最多的时候都是带着帽子口罩,很难分辨出他们的容颜,但术前会用温柔的双手握着你的手,用坚定的眼神告诉你说:“不用怕,手术过程中有我在,会好好保护你。”他们不求回报,只愿你安然无恙。那他们是如何工作的呢?怎样保障你的生命健康呢?

(一)手术开始前: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手术的前一天,麻醉医生会来到病房对病人进行术前访视,以便对病人一般和特殊的病情了如指掌,比如了解患者是否是“三高”人群,以及过去的手术史、病史以及药物过敏史,对其麻醉和手术的风险进行评估,拟定适合病人的麻醉方案,提前做好相对应的应急预案,并向家属交代手术当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手术当天麻醉医生会早早地进入手术室开始准备工作,比如检查麻醉机是否正常工作、准备好相应麻醉术式的所需药品及器械等。病人进入手术室之后,他们会第一时间做好病人的监护以及安抚工作。比如全麻病人顺利插上气管导管实施机械通气后,病人失去自主呼吸功能,改为机械通气,麻醉机由麻醉医生设置好的呼吸次数和每次呼吸的潮气量控制病人的呼吸参数。还有,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无创血压监测或者在病人左侧手腕部分的动脉血管内植入一个空心针与监护仪相连,手术中便于监测血压的波动情况。此外,还会通过手腕部或者在超声引导下在病人的右侧颈部大静脉内植入一根三个通道的管子,一个通道监测病人血管内压力,其余两个通道在术中给病人输液和注药用。此时,麻醉医生通过微量泵向血管内持续输注麻醉药,呼吸道内吸入气体麻醉药,维持病人处于可手术的麻醉状态。由此,麻醉医生的术前准备完毕。

(二)手术期间:手术室的内科医生

麻醉药理、麻醉生理、麻醉解剖、新生儿麻醉、产科麻醉……似乎任意学科都可以加缀一个麻醉。麻醉学科知识庞杂,与各学科息息相关可见一斑。现代麻醉学早已跨越手术间,囊括围术期医学、危重症医学、生命支持、辅助内镜检查、疼痛诊疗等多个门类。比如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根据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相关知识用多种方法减轻应激反应,降低疼痛感受,加速康复过程。监护仪屏幕上的每一条波形、每一个数值和每一声警报就是患者告诉麻醉医生病人是否正常的信号。麻醉医生根据患者的状态不断调整着各种药物的用量和输液的种类与速度,手术结束后给予拮抗药物,帮助患者安全、平稳、舒适地苏醒。

(三)手术结束:安全舒适保卫健康

麻醉医生同样关注术后镇痛,它是患者回到病房以后术中镇痛工作的延续。目前最常用的术后镇痛方法是硬膜外镇痛和静脉镇痛,镇痛效果确切,副作用少。其中,有一种叫做自控镇痛(PC)的方式,患者可以“按需给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镇痛泵。镇痛泵会使患者的痛觉明显减轻,且副作用少。当然,术后镇痛并不代表完全无痛,否则会对伤害性刺激没有保护反射。现在最新的镇痛理念有提前镇痛、多模式镇痛、联合镇痛等。

手术中,麻醉医生需要操作的设备有时超过8台,监测指标超过10种,包括呼吸监测、循环监测、尿量检测、有/无创血压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失血量监测、吸入氧气浓度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凝血功能监测、脑功能监测、神经肌肉传导功能监测、心排量监测等,因此他们也被称为“三头六臂”的手术人。

手术结束,病人要从麻醉状态苏醒过来,这同样是充满风险的过程。麻醉医生要对病人用吸痰管帮助病人清除呼吸道及口腔的分泌物,防止分泌物过多造成病人的窒息。麻醉医生还要同时对应处理病人不良的监测数据,使病人的生命从数据中走出,重新回到丰富多彩的生活当中来。

麻醉医生没有其他科室医生的名气,也没有人慕名求诊,但是,麻醉医生的工作不是“打一针”那么简单,也不是外科医生手术麻醉医生旁观,其职责在于保证病人在无痛、安全的前提下和手术医师共同完成手术。“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他们是患者生命安全的幕后英雄,手术室里的生命守护神。(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麻醉科陈庆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