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鄉愁,遇見大通

古镇乡愁,遇见大通

大通古鎮的瀾溪老街上,

居民腰鼓隊正在開展節日巡街。

臨水而居,一直是人類選擇居住地的首要條件。綜觀全球,人類沿著河流孕育而生的城市,以及這些城市所創造出的文化,更是不勝枚舉。當下的人們(比如我及身邊朋友)都喜歡離開大城市,沿著鄉村小河亦或山間大江,追尋那映照日月的粼粼波光,尋找關於河流與城市或村落的故事。生活工作在“中國古銅都”銅陵,我常利用工作之便,走進青通河與長江交匯處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大通,讓我遇見這份水與人的情緣。

連綿數月的陰雨寡照,一度讓歡度春節的我們一點也不開心:難道這節日漫泡在雨水中永無絕期?好在流浪在外的太陽,終究還是迷途知返,不僅讓銅都大道兩邊綠化帶上的玉蘭、櫻花與海棠在陽光照拂下競相綻放,讓我們心底積蓄的潮溼情緒頓時乾爽明媚起來。趁著大好春光,想出去走走的念頭開始欲動,而腦海中不時閃現的畫面,總是那些湖光山色、鮮花瑩瑩的小鎮或是鄉野。相比大城市的喧器繁忙,小鎮與鄉村的這種清寧淡泊,更易讓人多一份放鬆與融入。坐在江邊觀景長廊上,倚窗聽著春天清爽的細雨沙沙傾灑在翠綠的草葉或樹枝上,靜看江風吹過瀾溪石板長街,恍惚間發現,不論生活在多麼繁華現代的都市,我們的內心仍對這份寧靜和這方淨土充滿著渴望,正是對這片淨土和寧靜的嚮往,我們才因此不惜跋山涉水,遠足鄉野。

古镇乡愁,遇见大通

節日期間,大通古鎮的水龍燈協會表演隊

正在為遊人表演滾龍節目。

位於鵲江兩岸聞名世界的江心古鎮大通,處於“長江拐彎,大海回頭”處,有著近2600年的文明史。綿延的九華山餘脈長龍山伸入江中,其山體硬是被滾滾長江揮舞著長劍削斷,矗立地羊山磯山崖扼守著江流,面朝大江,遙遙觀望著江中的和悅洲、鵲江與江南的瀾溪老街。屈原、周瑜、李白、金喬覺、蘇軾、黃庭堅、楊萬里、朱元璋、王陽明、湯顯祖、佘翹、曾國藩、彭玉麟、李鴻章、黃炎培、秋瑾等都曾在這裡居住,他們除在這創作出傳世佳作外,其傳奇人生也因大通之緣而讓古鎮更加聲名遠揚。

古镇乡愁,遇见大通

靜靜的青通河,曾是唐宋以後佛教信徒前往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華山朝禮的“禮佛故道”,與明清時徽商經營長江上游生意的“經商通道”,如今僅剩幾條小漁船靜泊河中堅守最後的漁港。

我曾多次沉浸於大通夜色,抬望眼靜看夜空繁星點點,聽江濤拍打江岸。走在靜謐的古鎮上,面對璀璨星空下那沒能躲過“焦土抗戰”的殘垣斷壁,我不禁為和悅古街如今徽派建築風貌依舊而欣喜。心,於是便遺失在了這裡,即便是破牆殘壁,也仍是我們難得一見的最美之地!

古镇乡愁,遇见大通

曾經繁華無比的和悅老街,如今唯有殘牆破壁,

供遊人前來憑弔、緬懷歷史的滄桑。

無論外面的世界多麼日新月異,江心小鎮仍固守著最初的記憶。斗轉星移的歲月似乎是寂寞的,但小鎮上的人們懂得如何將這份寂寞調出亮色,讓心情綻放。時間不曾停歇,無可阻擋地是一季又一季春夏的更送,小鎮雖斑駁老舊了,但這一處處斑駁中隱藏著別緻的韻味,隱藏著一個又一個故事,等你來靜靜聆聽……

青通河水不捨晝夜地奔向鵲江,與浩浩湯湯東來的滾滾江水在此彙集,然後猛然掉頭北上,依偎著連綿起伏的長龍山緩緩向北流淌。在自然面前,時間的流逝好似微風拂過水麵,僅餘陣陣漣漪在羊山磯前泛起朵朵浪花。流淌了千年萬年的萬里長江,孕育了悠久燦爛的大通文化。鵲江的江流雖不急,但江水隨著國家實施生態保護戰略現在變得日漸清澈透明起來。大通的映像在每個遊人的眼裡都有不同的感覺,從2500多年前的吳楚“鵲岸之戰”開始,註定了大通從鵲頭到瀾溪、再由瀾溪到大通的一路變遷,引得無數的文人墨客曾為之揮毫潑墨巡禮!

古镇乡愁,遇见大通

大通輝煌壯觀的民俗--“長街宴”

瀾溪老街上有座博物館,其歷史星空牆上,閃耀著金喬覺、李白、楊萬里、王陽明、佘翹、彭玉麟、黃炎培、秋瑾、黎宗嶽、柏文蔚等一連串熟悉與璀璨的名字,是他們不斷地積澱著這座古鎮的歷史與文化,是他們的思想與智慧為這座古鎮點亮了永恆不息的燈塔。

我喜歡經常在這古鎮上行走,總是會被每天趕來的一批批觀光客打斷我敏感而多思的思緒。街旁商鋪黑色的屋頂在陽光反射下呈現出深淺不一的色澤,與時不時劃過天空的飛鳥,給古鎮這幅自然畫卷增添了如許靈動的氣息。置身其間,我竟期待時光能短暫停留,讓慵懶的時光消磨掉當下生活的壓力;也為這片土地培養出如此多的優秀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詩人感嘆不已……

古镇乡愁,遇见大通

如今蕭條荒涼的和悅老街二道街

行走於江心洲和悅老街之上,望著這當年的軍事重鎮、長江商貿集散都市,曾號稱擁有十萬居民居住的繁華“小上海”,我總是會於內心深處情不自禁地感慨:這始建於元代飽含傳統徽派民居之美的遺存古街,當初可是靠河砂、石灰漿、青磚與杉木修築的知名都市,其清一色的上居下鋪、前店後坊式樣,歷經明清兩朝才形成“三街十三巷”的城市格局。沐浴著700多年風雨和老街,其建築風格也在不斷變換,如今已是傳統徽派融合皖中民居的商鋪風格了。

古镇乡愁,遇见大通

大通古鎮上的“百年老理髮店”,

如今仍吸引眾多遊人前來體驗。

享有“安徽四大商埠”之一美譽的大通,曾經多麼繁華。“三街十三巷”的和悅老街,當初共2560米長的五里長街,如今僅剩1790米殘存的街巷了。但當初的城市格局與肌理仍在,許多古建築的遺址仍存。比如:曾掌控湘鄂皖贛四省食鹽調運權的“大通鹽務招商局”,其13進穿枋大屋組成的巨大院落,可是1900年大通自立軍起義指揮部與辛亥革命時的安徽省臨時軍政府的首府,現仍有一座建於1865年高大結實的鹽庫倖存於老街;那十三個省來此經商的“八大商幫”經營的客棧、酒館、茶樓、錢莊、銀樓、戲園、發電廠、魚行、藥鋪、醫院、報館、妓院、煙館等沿街分佈,與夾雜其間的國民政府六大銀行直屬支行、電報局、警察局、菸草專賣局,面對那些文物保護標牌與遺址,你能說哪一棟房子沒幾段或浪漫或淒涼或動人的故事?元末朱元璋與陳友諒曾在大通和鄱陽湖間展開拉劇戰、曾國藩和彭玉麟曾與“長毛子”(指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在和悅洲上九年打過八次惡戰、川軍唐式遵部的“焦土抗戰”、羊山磯發生的“渡江偵察記”等,哪個故事能不讓你聽得驚心動魄親、感人至深?老街上的大部分商鋪雖已遭毀壞,但這裡現已成為受到保護的中國歷史文化街區。靜靜屹立的和悅洲“三街十三巷”與流動的長江(鵲江),共同見證著這座昔日古鎮的動盪與歷史變遷。歷經歲月洗禮,如今依然保存著的殘牆斷壁,依舊昂首挺胸高聳著,接受著紛至沓來的遊人檢閱,彷彿更像是向前來憑弔的遊人訴說那些已逝的過往雲煙……

古镇乡愁,遇见大通

大通古鎮最高處,長龍山西瓜頂上的

200多年的老槐樹,如今仍然枝繁葉茂。

一座古鎮最寶貴的,也許不是那些曾經繁華的建築,也不是誕生了那些偉大的歷史人物,而是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對歷史的尊重和對文化的傳承,而這當是這座古鎮的靈魂所在吧!

古镇乡愁,遇见大通

西班牙神父1871年建設的天主教堂,如今僅剩一座鐘樓屹立西瓜頂上,俯瞰著大通的萬千氣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