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還需要購買更多的蘇-35嗎?

風雨漫天829


我們不需要直接購買蘇-35,我們需要對蘇-35進行深度國產化和定製化

我國三代機現在雖然型號較多,但三代多用途重型戰鬥機這個位置實際上還缺著。這個位置現在是殲-11B來扮演,沈霍伊曾經推出繼續改進型殲-11D。但是與殲-11D同時期的對地攻擊型殲-16都已經批量生產並裝備部隊,而殲-11D遲遲沒有下文,甚至2017年為了彌補空軍師改旅過程中產生的裝備缺口,空軍選擇復產已經停產的殲-11B,而不是投產殲-11D,這基本上可以判殲-11D死刑。殲-11D與殲-16都是在2015年首飛,殲-16第二年就投產。

那麼原計劃殲-11D的份額應該就是為蘇-35準備的,但我們不能直接引進蘇-35,最主要原因我國空軍裝備越來越體系化,配套化。直接引進俄羅斯原裝蘇-35,那麼在將來將遊離在我軍作戰體系之外,這是無法容忍的,同時這個原因也是當初我們跟蘇霍伊撕破臉,自己強行研發生產殲-11B、殲-11BS、殲-16等原因所在。所以要直接購買俄羅斯版本配置的蘇-35,那麼空軍寧可選擇不要。蘇-35首批目前已經交付完畢,俄羅斯國家技術集團主管克拉多夫稱,中方在未來兩年內將決定是否採購更多的蘇-35,並有可能會在中方建造蘇-35。

但經過中國化深度定製的話,則大有可為。不僅武器彈藥,以及數據鏈通信等可以與我軍作戰體系兼容。而且我國這些年在微電子領域成就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航電技術方面已經將俄羅斯甩在後面,殲-16的航電配置都已經遠勝蘇-35,對蘇-35進行航電通訊等改善,同樣可以進一步提升其作戰能力。蘇-35的航電雖然也不錯,達到三代半水準,但是距離殲-16(下圖)還是有相當差距

而之所說我們還需要蘇-35,最主要原因在於我們需要徹底掌握蘇-35的結構。蘇霍伊公司對蘇-27平臺的靜力試驗和結構研究是其做的最出色的研究,在蘇聯時期就對蘇-27平臺的結構研究可以用不計成本來形容,一點點的減重,直到出現問題後再一點點的補強,蘇-27研製過程中出現4次重大事故,2名試飛員犧牲。

即使是蘇-27研製成功之後,蘇霍伊在西伯利亞恰普雷金航空研究院對各型蘇-27系列戰機,做了將近30年的靜力試驗研究,研究改善蘇-27系列的機體結構。可以說蘇-35是蘇霍伊集團數十年的對T-10氣動構型研究成果的結晶,這也是最有價值的地方,同時也是讓沈霍伊蒙羞的地方。西伯利亞航空研究院靜力試驗場內各種蘇-27改型進行靜力試驗

沈霍伊在對殲-11改進方面,就因為擅改機體結構和材料,導致出現嚴重問題,被迫留下備受軍迷詬病的“修改原始設計要慎之又慎”的語句。在殲-11D方面進行的結構創新也就是使用複合隱身材料來製作尾翼、雷達罩等控制面,沒有進一步深入修改機身結構。

可以說對於蘇-27結構改善遲遲沒有太大進展,已經嚴重限制了我們各種蘇-27平臺改型的作戰能力提升。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殲-16,我們未來對地攻擊的主力戰機。但是其平臺結構是來自於殲-11BS,也就是蘇-27SMK構型,而不是我們已經購買的,蘇霍伊集團第一輪結構強化成果的蘇-30MKK。蘇-27SMK與蘇-30MKK在結構方面差距有多大?最大起飛重量差5.5噸,最大武器外掛能力差4噸,最大機內載油量差800公斤,武器外掛數少了2個,這些性能指標差距對於對地攻擊機來說影響有多大??個人覺得,沈霍伊在殲-16身上,連已經到手的蘇-30MKK結構都抄不會,有點說不過去。

所以說拿下蘇-35的結構,對於提升我軍各型蘇-27平臺改進型,包括殲-11系列、殲-15系列以及殲-16系列的下一步改進和作戰能力提升非常重要。現在在進行慢慢研究時間成本不等人,花錢買蘇霍伊集團三十年的研究成果是最簡單,最划算的做法。我們最需要的是蘇-35的機體結構,使用壽命5000小時,翻修後還可以有5000小時壽命的結構,最大機內油箱可以達到11.5噸的機體結構,這些對於殲-16和殲-15來說同樣意義重大。

至於用四代機替換問題,現在我們投產裝備的就殲-20,殲-20首批量產型媒體爆料可是將近13億人民幣一架,要是全用這個代替,家裡有礦啊?而且這還是未裝渦扇-15的版本。所以殲-20是負責踢館躥門的機型,更別說殲-20用來去對地對海攻擊效能也不如三代重型多用途戰鬥機。

高價的“大小姐”要,但配套的“丫鬟”同樣不可少。

至於FC-31,目前來看沒有機會,其佈局來看也是偏向空戰的,已經有更好的殲-20了定位重複。空軍下一款四代機應該是跟美軍F-35一樣,側重多用途,對地攻擊能力突出且廉價的機型。但是四代機要滿足這些要求困難很大,即使是美國最後也只能折騰出肥電這樣,犧牲掉機動能力的戰機。雖然黑F-35很多,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在廉價性和多用途方面做的相當不錯,而我們想要短時間內交出F135發動機這樣性能的作品,還非常難。

最後,我們也還有足夠的裝備缺口可以填,要知道即使到現在我們還有500多架殲-7、200多架殲-8、200多架強-5這些二代機們需要替換,除此之外,還有200多架飛豹性能不佳,100架左右90年代引進的蘇-27SK/SMK也快要到壽命末期。缺口還相當大,完全有足夠的空間讓國產化的蘇-35補充。


五嶽掩赤城


中國目前還需要購買更多的蘇-35嗎?應該不會再採購了,不過很可能會引進技術,進行國產或者仿製。

要了解我國還會不會繼續採購更多的蘇-35,首先就先要弄明白,我國為什麼要採購蘇-35。我國之所以要採購蘇-35,主要原因是為了填補自身武器裝備上面的不足。

我國航空兵(空軍與海航)的主力戰鬥機中。

殲-10系列戰鬥機屬於單發中型戰鬥機,作戰半徑相對較小,在陸地還好說有中繼機場,可如果赴海上參加遠程遠海作戰任務,就有點力有不逮了。

蘇-27SK/殲11,側重於空戰,對地對海攻擊能力較弱,而且服役時間較長,性能明顯落後。

蘇30(MKK、MK2)/殲-16,屬於雙座、重型多用途戰鬥機,攻守兼備,既可完成制空作戰任務,也能實施對地、對海打擊;性能雖然還不錯,但面對周邊國家的四代半或者五代戰鬥機,其性能上就顯得有點差強人意了。

殲-15,是艦載戰鬥機,配置給航空母艦的。

殲轟-7,在技術、性能、以及設計理念上已然落伍。

殲20,性能絕對是世界頂尖,但缺憾是數量不足。

可見,我國雖然裝備有多種型號的,四代/四代半戰鬥機,五代機也有殲-20。但是,卻也有一個明顯的問題:大多數四代戰鬥機性能不足;殲-10性能出色,可航程不足;五代機數量跟不上,使得遠程、遠海、縱深作戰能力不足。

因此我國需要一款多用途,大航程,性能先進的重型四代半戰鬥機,來做一個過渡,確保我國航空兵在五代機大規模服役之前,能有足夠強悍的戰鬥力和足夠大的作戰範圍,來捍衛我國領空、領海的安全。

而我國之所以下單採購俄羅斯的蘇-35戰鬥機,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填補這個空白。

蘇-35戰鬥機,屬於雙座雙發重型多用途戰鬥機;採用俄羅斯目前最新的航電系統、雷達系統,飛控系統、武器系統(均達到美四代半水平);可以攜帶各種空對空和空對地武器,執行空中優勢、對地攻擊和海上反艦等多種作戰任務;同時也繼承了蘇-27系列大航程的特點。

從蘇-35的性能來說,還是比較契合我國的需要的。

至於說,還需不需要從俄羅斯採購更多數量的蘇-35,我個人認為是不會了。不過很可能會引進技術,進行國產組裝或者仿製。因為我國航空兵大量裝備的蘇-27SK、殲11(國產蘇-27SK)以及殲轟-7等老舊戰鬥機,目前大都已經到了服役的年限,需要進行更新換代。而五代機殲-20,價格高,生產速度慢;其生產和採購數量不一定能滿足部隊作戰需求,所以國產或者仿製蘇-35的可能性還是不小的。(也有這方面的傳統,殲-7仿自米格-21、殲-11仿自蘇-27、殲-16仿自蘇-30)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盡最大努力詳盡透徹的回答每一道問題。(當然有時可能篇幅有點長)。


東斯坦因



目前我國沒有必要再花巨資購買俄羅斯的戰機了,其實在購買第一批蘇35時就有人覺得奇怪,為什麼有了殲20和殲16,為何還要購買蘇35,看一下當時的情況就知道,一是可以掌握俄羅斯最新進戰機的情況,二是彌補我國戰機產量不足的情況,邊生產邊購買使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迅速形成戰鬥力,尤其當時南海方向和釣魚島方向快速形成威懾與壓制。

現在我國飛機制造形成脈動生產線,可以快速量產各類型戰機,同時構建體系空戰方式中,使各類型戰機有效協調作戰,提現最大消費比。購買俄羅斯蘇35的意義已不大。現在俄羅斯戰機和我國的基本處於同一水平。

另外一點,打造空天攻防體系中國有自己的方式和路子,俄羅斯武器目前並不太適用於我國了,自己研發的更安全更可靠。



奇阡陌


恐怕我們的空軍沒有更多地方騰給蘇35了。

首先,我們要明確,中國引進蘇27時的態度和引進蘇35的態度是不一樣的。當年勒緊褲腰帶進口的蘇27那是雪中送碳(救急用),現在進口的蘇35只能是錦上添花(把玩研究用)。中國空軍在心態上的變化,也暗示著蘇35在中國的發展空間不會太大。

我們看到,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先進燒錢的軍備解放軍已經“玩”得起了——“一根針扎破一張網”的J20,跟著J20“進門掀桌子”的J16、J10C、J15等等早已出現在公眾視野。引進蘇35,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解放軍需要的不是戰機全部,最需要的是瞭解、掌握蘇35的火控、飛控、發動機等系統對我們自己的殲系列戰機有什麼借鑑可取之處(畢竟,中國軍備一直遭到西方限制,所以只能通過吸取一切可吸取的資源、技術來趕超美國),我想這也是中國為什麼肯狠砸25億美元配套引進蘇35的主要原因(25億美元除了包括24架飛機外,還包括:人員培訓、可發射國產導彈、一架蘇35需額外配套6臺117S發動機)。

有錢花在刀刃上的道理解放軍不可能不瞭解,人傻錢多的名號交給印度就可以了,中國在已有多款四代隱身戰機、新銳三代半戰機生產、使用的情況下,有限的人力、物力自然不會過多地往蘇35身上傾斜(說到底蘇35三代機的底子,已經碰到改裝天花板了,很難在未來空戰中先發制人地壓制敵方四代機)。因而,未來蘇35在中國的數量可能不會超過兩批次,24-48架之間是相對合理的。


長尾資訊


談到這一問題,魂舞大漠倒注意到另外有一問題,殲-10C的飛行員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談到飛機裝備更新換代快,有些裝備還未形成戰力即要面臨退役的事,給人無限暇想。比如蘇-35,這種可稱為四代王的飛機,在我軍同代的機型還有兩款,殲-10C和殲-16,成為主力沒有錯,但全面更新為五代機,並不是件遙不可及之事。如果我們不能加緊訓練,以提高執行任務的能力,在可見的未來換代,是可以看到的事,實在就有點犧牲四代機的裝備潛力。以此來觀察我們購買蘇-35的事,正是可以琢磨明白這種事。

蘇-35是不錯。我們同樣有了四代機,並且裝備了兩型兩款,性能上與之相比,可以說毫不遜色。我們購買蘇-35的目的,無非在技術上有所借鑑參考。我們開著門,笑迎八方客,有機會借鑑參照外軍比較先進的飛機,是不會放棄的。早過了閉門造車的年代,以開放的胸襟,利用一切機會,促進自家裝備發展,正是我們這些年正在造的事。但隨著國產技術含量的不斷提高,進口裝備的數量銳減,正成為不爭的實事。蘇-35是不錯,我們可以購買一點,但不會很多。現在軍機價格越來越高,我們只會使用更多的自家裝備,而不是對外大量購買裝備,走國產化技術自主的道路,今後的路才會越來越寬。

我們看見的蘇-35。飛得正歡,頻頻出現在國人的視線中,正應了殲-10飛行員的話,加速四代機成軍節奏,以早日形成執行任務能力,正是我們目前正在做的事。以戰促訓,以演促訓,爭取一切機會來提高四代機訓練效率。裝備有了正是要用的,蘇-35在裝備我空軍不久,即不斷出擊,用好了才是真正的王道。不使現役裝備浪費每分每秒,正是以戰促訓的典型表現。

蘇-35是錦上添花。當做主要輔助機型來使用,而非主力機型。這點事一定要說明白,這樣才能瞭然不惑。壯大國產四代機隊伍,是正途,也是唯一坦途。


魂舞大漠


我國引進第二批或者更多蘇-35的可能性不大,蘇-35性能雖好,目前一個團的數量基本滿足未來幾年的海空需求,畢竟我們有更好的選擇。

首先,引進蘇-35是南海方向應急性產品。從引進蘇-35就讓很多人很難理解,為什麼已經有了性能更好的殲-20以及不錯的殲-16和殲-10B/C還要引進蘇-35;其實很簡單一句話概括就是:殲20雖先進,但並不完善,前期生產數量不夠,有效應對海空壓力最大的東海方向,殲-10B/C中型機腿太短鞭長莫及,殲-16總體性能不錯,但機動能力略顯不足,蘇35大航程、大掛載以及高機動性的技戰術指標優勢顯露無疑,成為新一代隱形殲擊機批量生產前應對南海方向日益嚴峻的空海防需求,中國空軍作為應急性產品引進蘇-35,並給予了蘇-35“一代機之下,萬機之上”的高度評價。首批引進的24架蘇-35全部部署在南部戰區某部,協同原有海航的蘇-30MK2重型殲擊機基本上滿足了未來一段時間南海作戰方向海空防禦需求;畢竟東南亞諸國短時間內不會裝備第五代隱形戰鬥機,沒有這個經濟實力,也沒有采購的成熟機可選。

其次,殲-20後續完善工作進度不錯。殲-20雖已經正式裝備空軍作戰部隊,但受制於配套渦扇-15發動機的研發進度和中國空軍裝備體系更新換代戰略佈局影響,殲-20並沒有盲目的進入大批量量產階段,只是通過小批量生產一邊加緊與現有作戰體系融合,另一邊優先解決東海方向海空壓力徒增的現實問題,尤其是F-35第五代隱形戰鬥機逐步成熟先後交付日本和韓國。此外,根據中航近期披露的相關信息顯示,我國殲-20配套的渦扇-15發動機逐步成熟,網絡上也出現了疑似殲-20換裝渦扇-15新型發動機的圖片,這意味著困擾殲-20的“心臟病”即將不復存在,殲-20憑藉小展弦比升力體邊條鴨翼式佈局維持超音速巡航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殲-20一旦換裝新型大推力發動機,結合其獨特的氣動佈局和大長寬比機體設計,其超音速巡航速度和空戰機動性以及靈活性將優於美國的F-22和俄羅斯蘇-57,成為國際上超機動能力最好的隱形殲擊機。除此之外,殲-20裝備部隊後,不間斷地加大實戰化訓練力度,積極與現有裝備體系進行融合訓練,初步完成了飛行、訓練、戰術戰法探索以及後勤保障先期同步發展,為後續大批量裝備部隊快速形成作戰能力打下堅實基礎。

最後,中國海空軍作戰體系全面建設步伐加快。很多人還記得去年流傳網絡的有關殲-10B的幾張內部授課PPT圖片,根據圖片文字內容顯示,殲-10B依靠空軍作戰體系防禦作戰時,具備與F-35第五代隱形戰鬥機抗衡的能力,著實讓國人振奮不已,由此可見,空軍體系作戰的強大潛力。中國海空軍作戰體系建設不僅僅體現在裝備的更新換代上,更多的在於各作戰模塊高度集成和信息化發展水平中;尤其是中國空軍近10年來加緊短板弱項補差建設,大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空中預警機、反隱身雷達、衛星通信導航、精確制導武器以及各類無人作戰裝備的研發取得顯著成效,並快速形成作戰能力,進一步優化空軍作戰體系建設。此外,隨著中國航空工業高速發展,國產機代替引進戰機成必然趨勢,有效的解決了引進機型無論配套彈藥體系還是信息兼容方面都存在諸多限制的局面,且部分國產彈藥水平要優於引進產品,因此逐步有計劃、有選擇性的推進引進機型換裝工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雖然國產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未來在海空軍作戰體系支撐下,將有效彌補現有不足,發揮出1+1大於2的實際作戰效能。

因此,蘇-35技戰術指標和空軍實際使用效果不錯,但其在中國空軍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已經完成時代賦予的歷史性任務,未來基於強大作戰體系支撐的中國三代機家族將有效滿足海空防要求,此外還有綜合性能不錯的殲-20作為堅強後盾,正逐步走向成熟,用中航殲-20總師楊偉的話來說:“殲-20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鷹鴿分析


蘇35在世界各地衝突中表現一般,跟美國的F22不在一個級別上,如雙方交戰只能是捱打的份。我們現有殲22五代機,跟F22不相上下,我們何不把投入購買蘇35的軍費來擴大殲20的生產呢?這是任何人都會算的帳,如要從中俄戰略合作層面上來平衡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


綠水青山204656091


中國飛機就蘇式飛機的影子


宇宙之星892


殲20未量產前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