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去世後,呂雉為什麼密不發喪,還要殺光元老大臣?

國史春秋


糾正一點,呂后要殺的不是所有元老大臣,而是那些有兵權在手的將領。

根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去世之後,呂后四日不發喪,並和心腹審食其商議意圖處死開國將領們,最後在酈將軍的勸說下才放棄了這個圖謀。這其實是劉邦晚年劉呂之爭的延續,由於當時呂氏在軍中失勢嚴重,且此時劉邦已經派陳平和周勃去處死樊噲了,呂后擔心自己和惠帝劉盈壓不住這些功高蓋主的將領們,才會有此疑慮。

△呂后

劉邦去世,呂后秘不發喪,並意圖處死開國將領,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高祖崩長樂宮。四日不發喪。呂后與審食其謀曰:“諸將與帝為編戶民,今北面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盡族是,天下不安。”

△劉邦

也就是說,劉邦去世之後,過了四天呂后仍然秘不發喪,且與心腹審食其商議處死開國將領們,她認為這些將領原本和劉邦一樣都是老百姓,建立漢朝之後,對於北面稱臣本就常有怨言,如今皇帝年幼,如果不殺掉他們,恐怕天下難以安定。

△酈商一番話避免了天下大亂

有人在聽說了之後,將消息告訴了酈商,酈商跑去見審食其,對其說道,“我聽說皇帝已經去世,如今四日不發喪,是打算除掉各位將領。如果真的是這樣,天下危矣。如今陳平、灌嬰領兵十萬駐守在滎陽,樊噲、周勃領兵二十萬在平定燕地、代地,如果聽說皇帝已經去世,諸位精靈全部被殺,那麼他們必然會聯合起來進攻關中。到那時,大臣在內部反叛,諸侯在外部叛亂,大漢江山豈不是頃刻之間便要亡了?”審食其聽了這話,連忙入宮告訴了呂后,呂后這才決定發喪,並大赦天下。

△呂后

劉邦去世作為太子的劉盈必然會繼位為帝,而身為皇后的呂雉也必定會成為太后,可是呂后為何要冒著天下叛亂的危險來除掉各位將領呢?

我想,這應該源於劉邦晚年的劉呂之爭。

源於劉邦晚年的劉呂之爭

我認為,這源於劉邦晚年的劉呂之爭。實際上,在秦末天下大亂之際,劉邦和呂氏更像是一種聯盟的關係,而雙方的紐帶便是劉邦和呂雉的婚姻。劉邦在沛縣起義之後,呂后的哥哥呂澤也在山東單父發動起義,雙方雖然一直配合作戰,但實際上呂澤的軍隊一直處在獨立狀態,且其手下的陳豨等人曾立下大功,早在劉邦剛剛被項羽封為漢王之時,陳豨等人便已經封侯,這要早於大部分漢朝的開國功臣。

△劉邦和呂雉的婚姻,其實也是劉呂結盟的紐帶

漢朝建立之後,實際上以呂澤為首的呂氏集團仍然極強,直到漢高祖八年(前199年)呂澤戰死。此後,劉邦開始有意識的削弱呂氏集團的力量,這才有了之後的陳豨叛亂,以及儲君之爭。然而,呂后卻憑藉朝中的呂氏力量為根基,拉攏大批朝臣之後再度形成了一股極大的勢力,使得劉邦最終不得不放棄易儲。不過,在呂澤戰死、陳豨叛亂的情況下,呂氏在軍中的影響力已經急劇下降。

△劉邦晚年的劉呂之爭極為血腥

然而,由於在討伐英布的戰爭中受傷,再加上劉邦年事已高,在自知命不久矣的情況下,為了防止江山落入呂氏之後,劉邦不得不做出最後的決斷,那就是處死樊噲。這也是他在派出樊噲平定盧綰叛亂之後,卻突然又派陳平和周勃處死樊噲的原因所在,要知道樊噲可是最高跟隨劉邦的一批人,劉邦為何要處死他?只是因為樊噲是呂雉的親妹夫(呂嬃的丈夫),同時也是呂氏在軍中的最後底牌。

△樊噲乃是呂雉的親妹夫

《史記》中雖然對於劉呂之爭並沒有描述,但從各種史料的字裡行間,不難看出當時權力爭奪的血腥。韓信之死、彭越之死背後都有呂后的影子,就連英布的叛亂也有呂后威逼的跡象。劉邦病重之際,已經叛亂的盧綰也曾想帶著家人、宮人和親信想要親自到長安謝罪,但為何在聽到劉邦駕崩的消息後,就突然帶領眾人逃往匈奴呢?他怕的是什麼不言而喻。

△呂雉的擔心其實並非沒有道理

可以說,劉邦晚年時期,劉氏和呂氏已經是勢同水火,朝中勢力呂后或許可以壓制,但對於那些統兵在外的將領,呂后實在沒有把握,這才有了處死各位將領的念頭,就如同曾經將韓信騙入宮中處死一樣,想要一次性解決掉所有後患。至於最後放棄這個計劃,其實正如酈商所說,如果一旦得知呂后要處死開國將領,這些帶兵在外的將領必然要反,可如果一切如舊,那麼這些將領倒未必會反了。


香茗史館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在未央宮駕崩。呂雉做的第一件是就是封閉宮門四天 ,和心腹審其食商議如何處理那些功勳集團和地方諸侯國和宗室。應該說,在誅殺功勳集團的問題上。劉邦和呂后的利益是一樣的。但劉邦死後,呂后面臨的兩個巨大危機,一個是功勳集團,一個是覬覦皇位諸侯國集團。可以說,呂后包括呂后的支持者在內,他們是最大程度地完執行了劉邦的遺命。殺光功勳集團也是為了皇權的穩定。

劉邦死後。漢朝有三大政治勢力在左右國家政局,一個是呂后劉盈派,一個是開國功勳集團派,一個是地方諸侯王國派,功勳派和諸侯派都比較怕呂后。這是連韓信都敢殺的人,難免有些有些忌憚。但此時劉邦在世。但劉邦一死,呂后心裡也沒底。

在《史記》,《漢書》都把呂后當皇帝看,呂后的中國封建時代第一個女性執政者。按帝王本紀記錄,漢朝歷代對呂后評價都不錯。在兩宋以後呂的形象才走向反面。劉邦剛剛去世,呂后就覺得局勢不穩,就想先下手為強,把功勳集團一刀切,但被審其食後勸住了。言講:如果把功勳集團殺絕了,諸侯王造反,後果更嚴重,呂后這才住手。但呂后主政以後應該是延續和堅定地按劉邦的政策走,而呂后封本家為王,這呂后是無奈的選擇,因為呂后無人可用,也沒有信任的人,怕功勳集團造反,也怕諸侯國篡位。麻桿打狼兩頭怕。兩個方面呂后都打擊,都限制。首先打擊的就是功勳集團,因為功勳集團被劉邦殺的 差不多。 而功勳集團派系林立,可以拉一派,打一派,在這一點上,呂后和諸侯國集團利益是一致的。說白了。就是皇帝與功勳集團對於最高權力的爭奪。呂后封諸呂為王,就是怕鎮不住功勳集團,也怕諸侯王篡位,呂后唯有加強自家人的力量,來威懾群臣和諸侯王宗室。

但後來呂后發現,諸侯國的威脅更大,自己唯一 的兒子沒有兒子,面臨最大危機,呂后是絕對不會把帝位傳給諸侯國後裔的。這才將自己唯一的女兒嫁給了趙王張敖(張耳的兒子),讓外孫女嫁給了自己的親兒子,(孝惠皇后)可惜依舊不成功,呂后這才開始誅殺諸侯王。但如此一來,呂后就把兩大政治集團都得罪了,而且呂后違背非劉氏不得遺命。所以才在呂后薨世以後,兩大政治集團聯手誅殺呂氏滿門。既是出於報復,也是為了奪取最高權力。誅殺呂氏滿門不在於忠與奸,也沒有對錯,而是呂后在位的時候,奪取了宗室和功勳集團的實際利益,這是貴族政治最後一次博弈。是對於皇權勢力的必然反擊,而呂氏與劉氏的矛盾,只不過是最表相而已。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君主死亡而密不發喪,在我國古代已經形成一種重要的政治手段。

劉邦去世後,呂雉密不發喪,原因有二:

一、為漢室的延續保駕護航;

劉邦在45歲時才和呂后有了第一個兒子劉盈,而此時劉邦去世,太子劉盈才15歲,關鍵是剛剛經歷了廢太子風波,劉盈地位極不穩定,必須利用“秘不發喪”,這一政治手段幫助劉盈穩住地位,順利登基。

二、為漢室切除外界的一切隱患;

周勃,陳平、灌嬰等一大批人都是跟著劉邦打了十幾年天下的老將,這些人怎麼會服一個十幾歲的小子,呂后就想了一個辦法——“盡誅功臣”。然而並沒有執行。


有很多人認為呂后在劉邦死後獨攬大權,是想篡漢,要說呂后沒有這個野心吧,那也不可能,但呂后最終還是沒有把漢室還給了劉恆。

而呂后違背劉邦,大肆分封孃家孃家人,這個只是呂后給孃家人的好處,試問誰家的姑娘不心疼孃家人。

而呂氏家族人耀武揚威,囂張跋扈,實則是給呂后抹了不少黑。


侃談歷史人物


呂雉害怕手握兵權的大臣發動叛亂,把她們母子都殺了。所以呂雉打算先下手為強,把具有威脅的元老都誅殺了,這樣她的位置就能保住了。誰去殺這些有兵權的元老功臣呢?顯然不是呂雉的老相好審食其,而是她的妹夫樊噲,要知道樊噲可是軍隊元老,不僅戰功赫赫而且對呂雉忠心不二。後來審食其從中勸和,他認為功臣們不會謀反,只要交出兵權就可以了。

劉邦是一個草根英雄,他成事全靠沛縣功勳集團,另外還有一些軍功集團,比如韓信、彭越、英布等等。劉邦出身不高貴,以前跟功勳們都是稱兄道弟,同樣為大秦的黔首;劉邦當了皇帝后,不少功臣都有謀反之意,皆被劉邦一一誅殺,不過沛縣功勳集團很少被殺。只有燕王盧綰被逼得遠走匈奴,樊噲、蕭何、周勃、曹參等人都沒有被殺。不過為了保護戚夫人母子同時削弱呂雉的勢力,劉邦死前打算誅殺樊噲,不過陳平等人留了一手,抓了樊噲沒有殺。

呂雉擔心蕭何、曹參、周勃、竇嬰等人謀反,於是秘不發喪,想借著劉邦的名號把功臣們都殺掉。呂后做事都以劉邦的名義進行,否則群臣不服;呂后協助劉邦誅殺了一代戰神韓信,又哄彭越回洛陽將他砍為肉醬。張良、蕭何等人都畏懼呂后,因此對呂后有所不滿;呂后知道功臣集團對她不滿,害怕劉邦去世後功臣們會清算她,所以他就想先下手殺了元老們。審食其也是沛縣功勳集團出身,只不過後來他成了呂后的男寵,算是外戚勢力了。他不想兩敗俱傷,於是勸說呂后不要誅殺功臣,否則在外地的功臣跟劉姓諸侯聯合起兵,則呂后母子性命難保。



呂后聽從了審食其的意見,沒有對功臣集團下手,而功臣集團也忠心輔助漢惠帝劉盈,呂雉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呂雉政治手段高明,她雖然殺了不少功臣與劉邦的妃子、兒子們,但是她治國安邦的能力確實有。太史公司馬遷無不讚賞的評價呂雉治國能力: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呂后在朝堂宮廷內殺伐酷烈果斷,但對天下百姓還是不錯的,沒有因為一時激憤而發兵攻伐匈奴!


大秦鐵鷹劍士


“秘不發喪”這是古代皇家在政權不穩定階段所實行的一種政治手段。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6月1日),劉邦崩於長樂宮,享年六十二歲。

此時的劉盈年少,沒什麼威望,鎮不住那些功高震主的大臣。因此呂雉就冒出了這樣一個想法:秘不發喪,掩蓋劉邦的死訊,給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夥同親信審食其藉此機會來剷除這些功高震主的大臣,以此來鞏固政權。

但是四天後,呂后卻取消了誅殺功臣的計劃,並將劉邦的死訊公諸於世,這是為何?為何突然改變計劃?原來是因為一位姓酈的將軍獲悉了劉邦的的死訊,並且還得知了呂后的陰謀。

酈將軍為人非常正直,分析了當下的局勢,最終呂后放棄了原本的計劃,那麼,這位酈將軍說了些什麼呢?酈將軍說到:“吾聞帝已崩,四日不發喪,欲誅諸將。誠如此,天下危矣。陳平、灌嬰將十萬守滎陽,樊噲、周勃將二十萬定燕、代,此聞帝崩,諸將皆誅,必連兵還鄉以攻關中。大臣內叛,諸侯外反,亡可翹足而待也。”所以呂后一旦動手,這兩處大漢朝最厲害的軍隊必定起兵造反,呂后在瞭解到這些情況之後,最終不敢動手,只能趕緊辦理劉邦的喪事,大葬劉邦,在一幫大臣的協助下,定劉邦諡號為高皇帝,史稱漢高祖!


青山難掩丶


呂雉,漢高祖劉邦的皇后,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第一位皇后,也是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皇后。

劉邦早年間做亭長的時候,呂雉的父親把女兒嫁給了劉邦,說劉邦是不凡人物。那時候呂雉還稱得上賢惠的女人,帶著孩子們勞作家務,養活家裡。劉邦後來被項羽封為漢王,呂雉被接回來劉邦身邊,發現劉邦身邊有寵幸的人了,劉邦立太子的時候,本立呂雉的兒子為太子,誰曾想,後來改立戚夫人的兒子為太子,呂后當然不願意的。那就開始設謀。劉邦去世後,呂雉下令封鎖消息,呂雉還沒完全想好怎麼奪權。召集心腹前來商議,決定先不發喪,做好萬全準備。在宮中設下埋伏,到時候將所有功臣不服從自己的大臣一律誅殺。這樣一來,呂后就可以掌握大權。順利奪取王位。

但是呂后沒有考慮到這樣奪權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如果當時呂后這樣做了,可能她不會成為臨朝稱制的女皇后。最後聽從了曲周侯酈商的建議。她也害怕兵變後自己就完蛋了。這才對外發喪。


華語歷史


呂雉是劉邦當泗水亭長時,明媒正娶的結髮妻子。陪伴劉邦一步步奪取天下,呂雉的孃家人在戰爭中也功不可沒。楚漢相爭劉邦勝出,一統天下,建立劉性王朝,呂雉成了皇后,母儀天下。呂雉為劉邦生下一兒一女,兒子劉盈,女兒劉嫖。兒子被立為太子。


封建社會女人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劉邦活著時,大權在握,是呂雉的靠山,為他撐著一片天。她也不怕朝廷裡的大臣,都是一塊打拼過來的“戰友”,彼此相熟。兒子太子之位穩固。可劉邦突然死了,她的靠山沒了,國家大權傳到她母子手裡。政權是天底下最大的寶物,她怕別的功臣覬覦。她幾天不敢發喪,是怕孤兒寡母,控制不住朝廷官員。在其位謀其事,職位的變化使她的思想也不同。



若是劉盈有劉邦的殺伐果斷,呂雉還能母以子貴,安樂度日。可劉盈善良軟弱,難以成事。她的替兒子打算,為兒子鋪路,秘不發喪準備應對策略。要守住政權這個珍寶,就要消滅奪寶之人。只有元老功臣有資格與她相爭,因此才使她起了殺意。

這才是呂雉與功臣權力鬥爭的開始,權力遊戲好戲還在後頭。


倚雲758


如果說大臣中有哪個最受呂后信任的話,那麼這個人一定是審食其,就是大家喜聞樂見的呂后的緋聞男友。因此劉邦去世以後,呂后和審食其商量說:“諸將領先前同高祖一樣,都是普通老百姓,現在他們北面稱臣,心中為此悶悶不樂,如今要侍奉年輕的新皇帝,恐怕心中有所不滿,不把這的人全部殺盡,我兒子的天下就不得安寧。”

呂后的這種想法,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作死,殺韓信那是因為韓信無兵、無權、無勢,如果在戰場上正面對抗,基本上只有逃跑的份兒。況且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尤其在宮闈之中密探遍佈,呂后和審食其的話,被人告訴我的酈商將軍。

酈商去見審食其,說:“我聽說皇上已經逝世,四天了還沒有發佈喪事,想誅殺將領們。果真是這樣的話,天下就危險了。陳平、灌嬰帶領十萬人把守滎陽,樊噲、周勃率領二十萬人平定燕地、代地,他們要聽到皇帝駕崩後將領們都要遭到殺戮,必定聯合起來,回軍進攻關中。大臣在朝內叛亂,諸侯在朝外反叛,滅亡是可以翹足而待的。”

審食其聽後,身上冒出了一身的冷汗,他知道酈商所言非虛。於是審食其進宮,將酈商的話告訴了呂后,這才於丁未日發喪,大赦天下有罪之人。請注意酈商在說服審食其時,說到的四個人,分別是陳平、灌嬰、樊噲、周勃。酈商所舉的例子並不是空穴來風,當時這四個人並不在京城之中而是傭兵無外。因此呂后誅殺京城中的諸將之後,無疑是逼著四個人造反。到時天下大亂無法收拾,劉邦一手打下的大漢天下,恐怕就要毀於一旦。

正是在這緊要關頭,酈商的一番說辭讓呂后意識到漢惠帝劉盈是劉邦指定的繼承人,劉如意戚夫人已徹底失敗。只要自己不搶先發難,功臣勇將們就沒有任何藉口興兵作亂,只要加以時日安插諸呂控制實權,才是上上之策。

後來漢惠帝劉盈去世之後,呂后又動了屠殺功臣的念頭,這時張良之子張闢強擔任侍中,只有十五歲,他建議封諸呂為王以安太后之心,大臣們才有機會逃脫禍害。眾人依從張闢強之言,呂后大喜,才放棄了屠戮功臣的念頭,但呂氏的權力也達到了鼎盛。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劉邦統一天下建立西漢政權,但是天下並不因此而穩定,劉邦廢除了項羽的諸侯王,他自己又立了很多諸侯王,雖然有些是為了統一天下而立是暫時的,建立西漢以後,今天這個諸侯王反,明天那個反,而且劉邦大都親征,雖然平定了叛亂,但劉邦卻是疲於奔命費盡周折。新舊勢力的較量此起彼伏,劉邦所能想到的有隻有白馬之盟了,異姓王容易反那麼換成自己人非劉不王,總該行了吧,這只是劉邦的一廂情願,中央集權制和分封制的較量是長期的,一個制度要完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從漢書裡也可以看到,文帝時賈誼己經看到了問題的存在,他提了很多建議來限制諸侯王權利,維護中央集權制的施西,很多建議未落實就死了,到景帝時龜錯也實行限制諸王的權利,因為諸侯王已經在靠山鑄錢煮海為鹽,對中央集權造成了很大危害,新舊制度的對決漸成白熱化,所以要形成一個新制度並非易事,要經過長期的鬥爭,新制度的形成是漸進的逐步的。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劉邦死後的呂后秘不發喪,據漢書記載,劉邦死後呂后與審食其謀日:諸將故與帝為編戶民,北面為臣,心常鞅鞅,今乃事少主,非盡族是天下不安。呂后擔心的是劉邦的這些大將和劉邦一起打天下,現在劉邦一死,孤兒寡母能控制了他們嗎?她有沒有其他考慮不得而知,還是酈商給審食其講了這樣做的利害關係,呂后才改變了主意,這個主意確實是個壞主意,且不說這樣做對不對,你能把所有跟劉邦起事的大將在短時間內殺完嗎?它的後果是什麼,這些都欠考慮,實際上秘不發喪就是:為了惠帝能順利登基,而且不發生其他變亂。所以呂后秘不發喪還是要站在這個層面上分析問題。


不倒翁


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呂后是劉邦的得力助手,功不可沒。劉邦與呂后的兒子劉盈,被封為太子,但劉盈為人軟弱無能,劉邦在眾大臣的攛掇下欲廢太子。

第一,劉邦在未廢太子之前駕崩,太后為保自己的兒子順利登基帝位,秘不發喪,以劉邦的名義剷除對劉盈有威脅的朝內元老大臣。

第二,劉邦在位時,實行分封制,劉氏家族遍佈全國,其中不乏實力強勁的諸侯威脅帝位,呂后要解決諸侯國一切後患後再為劉邦發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