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時期的明朝,為什麼與日本的軍事差距那麼大?

0倚欄聽風0


這個問題就是用來反駁的。

先說南面,經過嘉靖朝到隆慶朝再到萬曆朝,為患幾十年的倭寇已基本被剿清,東南沿海恢復了太平,戚繼光甚至被調到北邊訓練薊鎮的士兵抵禦蒙古去了,也就是說倭患已平。

當然倭寇只是日本的亡命之徒並不是正規軍,但自從戚家軍崛起後,在與倭寇作戰中傷亡比是30比1,這應該能說明一點問題。

倭寇說服力不夠,沒關係,還有正規軍。

萬曆二十年到二十七年的平倭援朝戰爭,是明、日兩國精銳部隊的一場大戰,關乎到國運,看看結果如何。

戰爭前後共有兩次,挑幾場大的戰役說一說。

兩軍初次交戰,明軍先入朝的祖承訓部隊在平壤遭到日軍伏擊,損失幾百人撤退,沒錯,是敗了。

隨後李如松統帥4萬明軍入朝,這時朝鮮半島的日軍數量是14萬。

平壤之戰,李如松將日本戰國名將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打得不成編制,傷亡萬餘人。

碧蹄館之戰,明軍前鋒5500餘人遭到十倍日軍的包圍,李如松本人也被圍,結果明軍傷亡1000餘人後全身而退,日軍的損失達到2000左右,甚至超過明軍,絕對優勢兵力下取得如此戰果,一眾大名面上無光,從此無心戀戰,只想議和。

兩年後,第二次戰爭開始。

這場戰爭,日軍投入兵力更多,達到16萬人,明軍呢,比第一次更少,只有3萬多人。

人少的情況下,明軍採取守勢,等待援軍到來。兩軍第一場戰鬥是南原之戰。明軍將領楊元手下只有3000人,圍城的日軍達到56000多人,明軍堅守了3天,在外無援兵,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南原最終陷落,但也給日軍造成了慘重傷亡,惱羞成怒的日軍憤而屠城報復。

隨後是稷山之戰,日軍名將黑田孝高、黑田長政在與數量相近的明軍戰鬥中敗下陣來,如果不是援兵隨後趕到,恐怕要全軍覆沒。

明軍入朝援軍到達後,開始轉入戰略反攻。

客觀來說,反攻打得不好,蔚山之戰、三路之戰,都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由於各種意外導致功敗垂成,但也打得日軍膽寒,進一步將日軍壓縮到沿海地區,各位戰國名將先後三次寫信給豐臣秀吉,請求退兵或再次收縮防守,最後得到了豐臣秀吉的同意。

還沒等明軍再次發動進攻,豐臣秀吉及時的死掉了,日軍再也無心戀戰,一心只想回國,明軍乘勢追擊,在最後階段殲滅了不少日軍,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被困在海邊,差點回不了國。

水戰同樣如此,陳璘、鄧子龍、李舜臣等明、朝水軍將領基本控制了制海權,鳴梁海戰、露梁海戰都是著名戰役,韓國還拍成了電影。

1599年5月,明軍班師回朝,萬曆皇帝非常難得地升座午門,接受都督邢玠等獻上的日本俘虜61人,都“付所司正法”,梟首示眾。次月,萬曆頒平了著名的平倭詔,其中有一句:

“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足以說明問題。


萬曆時期的明軍,在單兵火器上確實遜色於日軍,日軍的鐵炮射程遠、精度高,明軍的火銃和三眼銃已經落後,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不管是裝備還是作戰能力都是完勝日軍,此戰過後,日本三百年不敢進入朝鮮,更不敢侵犯中國,直到清朝的衰弱。

所以,這就是萬曆時期日本與明朝的軍事差距。


小院之觀


首先,題主的提問有錯誤。

日本當時入侵部隊多達十四萬多,水陸並列,很快就攻陷朝鮮全境,另外還有十萬左右預備隊,而大明朝當時前期出動約四萬,後期增補約七萬。

首先從兵力上來看似乎明朝是劣勢,但是我們,看軍事實力不能只看人數,不看裝備情況。日本當時的背景是豐成秀吉剛統一各部,內部利益分配不均,所以通過對外戰爭轉移矛盾,日本當時還處於戰國末期,各國所謂的戰爭基本上就是城市間的戰爭,這幾十萬人基本上相當於民兵,戰鬥力不強。而當時明朝則是真正正規軍,職業化軍人,每年朝廷都得大量的軍費供給。這就和戰國時期魏國五萬魏武卒吊打秦國五十萬的原理一樣,正規軍面對一群民兵和補給人員混雜的隊伍優勢巨大。

看完人數再來看武器裝備,日本當時的社會情況決定了其武器裝備不可能多先進,雖然裝備有火器,但數量和質量都不如明朝,而明軍配有佛朗機炮、虎蹲炮,滅虜炮...等等火炮數百門,本來明軍就是騎兵佔優勢,又有活力壓制,日軍基本毫無勝算。

最後我們看為什麼明朝作為當時的泱泱大國,只派瞭如此少的兵力。首先是朝鮮錯誤判斷日本兵力,導致明朝輕敵,沒想到日本傾國之力打過來,所以主動派兵少。其實明朝當時活動動員的兵力能達幾十萬之眾,但是由於道路遙遠,高山大江的阻礙導致補給困難,朝鮮當時又農業破產,不提供補給,日本作為入侵者,一路燒殺搶掠,補給壓力小,就和明朝後期農民軍屢戰屢敗,缺越大越多的道理一樣,正規軍防守者這方面不能和流氓一樣。

最後總結,日本當時確實比較強大,但是明朝卻還未衰弱,起碼當時還是東亞絕對的霸主




鳳梨菠蘿菠蘿蜜


我有一點不明白為什麼有這樣的問題

明朝在大局上軍事是佔優的

好吧 那我就說幾點不如日方的事

一 大家都喜歡提起碧蹄館之戰 這是一場規模

不大的局部戰鬥 雙方參與兵力並不多 但人們都喜歡說 只是因為明軍在佔優勢的情況下未達到戰略意圖 並不是輸了 明軍是主動進攻方

二 因為儒家禁海 並燒了鄭和寶船和航海圖紙

所以在海戰中 中 朝的海軍對日本海軍是劣勢的 但在李舜臣忘死一戰後 中 朝海軍又佔了優勢

三 當時兩次對日作戰中 確實日方戰將戰術比中 朝戰將強 經常以弱抗強 化險為夷 讓感覺日方佔優

總的來說兩次作戰都是中 朝兩方贏了 這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談不上日本軍事就比明朝強很多

最後強調一點 所謂日本火繩槍兵很強是個假像因當為當時全日本新老式火繩槍不到5000 用於這兩場戰爭不超過1000 能起什麼作用 你以為是八囯聯軍時那個樣子 還沒有炮 槍兵都是分開用的 在各個大名手底下分開用的 有個屁用


超超9918


明朝軍隊要去朝鮮作戰,路途遙遠,後勤補給吃力,不能派太多的兵。日本與朝鮮隔海相望,又是掠奪式的侵略戰爭,補給問題不大。

日本軍隊雖然多,但是戰鬥力也不強,大多是農民,不是強悍的武士,所以在和明軍交手的過程中沒佔到便宜。

日本軍隊的優勢是火繩槍,從葡萄牙人那裡學來的。

明朝雖然擊退了日本軍隊,但是自己也傷了元氣 導致努爾哈赤在遼東崛起,使滿清發展壯大 直至最後入主中原。


晨四郎


小編說法錯誤,日本侵朝時豐田秀吉是用15萬兵力,不是小編所說的五.六萬,明朝雖然只用幾萬軍隊,但英勇作戰,以少勝多,在名將李如松的指揮下收復了平壤,用8年的時間把日軍趕出朝鮮。如果當時不是明神宗果斷出兵,朝鮮.韓國在四百多年前就是日本的殖民地。


江山歸一統


萬曆時期明軍兩次作戰擊敗了日軍,使其元氣大傷,不得不修養生息,間接的接受了明王朝的統治,百十年積攢的國力不是一個小小的日本就能挑戰的,那時的日本,剛剛結束了軍閥割據,只經過幾年的恢復就挑戰當時的世界第一大國明國,實在是不自量力。


清風飲露在轉角


這個命題本身不能成立!萬曆朝與豐臣氏日本的二次朝戰爭!明軍主力以遼東李成梁部為主力及部分水軍,而日軍幾乎是精銳盡出!從實際戰鬥成果而言也不支持明軍戰力不如日軍的結論!但從單兵素質而言,明軍步兵的戰力確實不如日本足輕,也即步兵!


王紹飛70


題主怎麼不問問,清日之戰,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海軍為什麼失敗了呢?問問日本崛起侵華與此戰在關係嗎?


西湖邊的耕田人


明朝同時在鎮壓楊應龍叛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