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內陸開放新格局下的“保稅+”

新華網(603888)重慶4月14日電(邵以南)通過10多年積累探索,已集聚一大批支撐內陸開放關鍵要素的重慶保稅港,在努力實現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的轉變同時,也正尋求服務貿易新空間、新業態、新模式的突破。

開放型服務業風頭正勁

種種信號表明,重慶推動打造西部首個“保稅商圈”的節奏有望提速。

今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專門提到,兩江新區在2019年要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建設保稅商圈、郵輪母港和國際合作中心。1月29日,兩江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楊立傑在“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記者會上表示,兩江新區正規劃打造集“一帶一路”國別館、遊輪碼頭、國際旅遊、數字娛樂、總部基地等業態為一體的“保稅商圈”。按照初步規劃,保稅商圈包括保稅商品交易、遊輪母港、旅遊景區,是一個集購物、文化、旅遊的新型商業綜合體。

24天后,重慶保稅體驗旅遊景區(AAAA級),在兩江新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重慶保稅港)重慶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正式掛牌。同日,這裡舉行了首場“一帶一路”特色商品貿易及文化周活動。區別於傳統風景區,重慶保稅體驗旅遊景區以“旅遊+保稅商貿”為特點,遊客在這裡可參觀購買豐富多樣的保稅商品、平行進口汽車,感受各個國家館的異域文化,包括保稅文化知識科普、對外文化窗口交流等內容。

“有理由相信這僅僅是一個開始。”當地一位媒體人評價說。

自2008年獲批成立,重慶保稅港通過10年時間,整體發展水平已躋身全國保稅港區前三強,對重慶發展外向型經濟起到了明顯的支撐和帶動作用。

要知道,全國14個保稅港區,除了重慶都在沿海。世界範圍看,德國漢堡港、荷蘭鹿特丹港、比利時安特衛普港……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保稅港區(自由貿易港區)也都臨海。

不沿邊、不靠海的重慶,就憑一條長江,把保稅港做到全國前三,是個小小的“奇蹟”。

以筆電為代表的出口加工貿易,奠定了重慶保稅港發展的基石。作為全國首個“空港+水港”一區雙核、內陸唯一保稅港區,如今,這裡已經集聚了物流通道、保稅區口岸、產業平臺、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自貿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等一大批支撐內陸開放的關鍵要素,區域經濟格局亦隨之改變。

“加工貿易蓬勃發展,直接推動保稅倉庫密集佈局及眾多大型物流企業落戶,進而促成了跨境電商、保稅商品展示交易等開放型現代服務業態迅猛成長。”重慶當地學者認為,內陸地區正在發生的消費升級,將為全球商品提供廣闊市場,並提升城市競爭力,“這也是未來一段時間內陸開放需要把握的新思維。”

紅利浸潤的“世界市場”

2014年10月18日,重慶首家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在重慶保稅港開業,一年後,這個距離重慶市中心10公里的“境內關外”平臺,面積擴大到4.7萬平方米。

依託兩江新區、重慶自貿試驗區及中新(重慶)示範項目等重要開放平臺,重慶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已建成運營了15個國家特色商品館,目前擁有進口商品種類4.5萬種,涵蓋酒水飲料、服飾箱包、傢俱家居、化妝品、保健品、工藝品等多個品類。

受益於保稅港的開放政策,重慶保稅展示交易中心可對從境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以及保稅監管場所進入貿易功能區的貨物予以保稅。企業可在商品賣出後,定期向海關繳納稅款,有效規避企業一次性完成全部報關產生的資金成本積壓導致的運營風險,為入駐企業節省了資金流。若是首次進入中國市場的進口商品,更可通過“保稅展示展銷”政策,直接向消費者和潛在合作商家展示。

2017年5月,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彼時剛從中亞地區回國的重慶商人劉曉敏,從一名中國輕工品的出口商,主動轉變為“一帶一路”商品的進口商。去年11月,她在首屆進博會上一舉拿下烏克蘭著名的“聖芙朗”葵花籽由的中國總代理。首批貨物從海路抵達上海港後,再溯長江而上,今年4月初已抵達重慶。

像劉曉敏這樣的商戶還有很多。“有媒體形容重慶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是內陸‘微縮版’進博會。”重慶保稅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曲稱,今年打算再新增5個國別館,達到20個,明年力爭達到30個,進一步挖掘中歐班列、海陸新通道等複合型對外開放通道潛力,把短期的展銷紅利,化為長期的貿易紅利。

“國際化外貿商圈”怎麼建?

“在地區商業格局中,傳統內貿商圈長期佔絕對主導。考慮到重慶作為中西部唯一直轄市和國家中心城市,對周邊近2億人口具有集聚輻射作用,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國際化外貿商圈‘缺席’,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重慶市規劃局原副總工程師、城市規劃專家李世煜說。

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度越來越大,消費中心城市的競爭亦日趨激烈。2018年,重慶市要求保稅港區要進一步強化交易中心窗口功能、貿易功能、旅遊功能;今年的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將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並具體提出“完善進口商品分銷體系”等目標。

從這個意義上講,如何有效利用好保稅港政策特殊性,把保稅、自貿、旅遊等要素,充分融入重慶保稅商圈規劃建設,對地處內陸的重慶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市場價值,也極有可能促成重慶保稅港下一輪重大轉變。

“有前幾年的成效作鋪墊,以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為支點,重慶保稅商圈正在積極醞釀中。”黃曲回應說。

黃曲透露,保稅商圈的範圍,從機場路沿線奧特萊斯、宜家,直到海爾路(重慶保稅港水港功能區)形成一個Z字型佈局,規劃面積大致6.1平方公里。他同時強調,這份規劃尚未獲得有關方面的正式批准。藍圖還在繪製當中,並非最終定案。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內陸開放這條主線上,尋求政策制度創新、商貿業態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區域功能創新,應該成為打造保稅商圈重要的遵循。”重慶市社科院公共政策部副研究員盧飛表示。

她進一步解釋說,保稅商圈的定位,可以瞄準國際商品貿易聚集區、內陸服務貿易創新區、國際文化交流試驗區、內河遊輪旅遊試驗區。其對現代服務業帶來的影響就是“新”和“拓”。“更直接地說,保稅商圈不應該單單是地理範圍的擴展和整合,而是新興業態發展的助推器,肩負起內陸服務貿易開放試驗田與窗口的特殊功能和使命。”

“內陸地區參與全球產業鏈,這為服務貿易,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集中佈局提供了土壤。”博眾城市發展管理研究院院長閻佔斌認為,製造業國際營銷網絡的形成,就是聚集專業人才,進行產品研發、產品運輸與儲存、廣告、金融、會計、商務服務、法律服務、信息服務等開發市場的過程,其中每一環節都伴生服務需求。換言之,生產性服務業和製造業的關係正在變得越來越密切,這主要表現在製造業的中間投入中,服務投入的比重大大增加。

“以智能終端為代表的外向型加工製造業,至今還是重慶保稅港產業發展的‘主引擎’。重慶在國際上有40多個友好城市,如美國西雅圖、加拿大多倫多、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等,重慶完全可以深化和這些城市多方位互聯互通,通過總部型大項目來引導資源配置,把保稅商圈建成國內國際協作的大平臺。”

上述專家還表示,保稅商圈應該是高質量發展的濃縮,高品質生活的載體。從空間形態上,規劃建設要突出重慶山水之城的獨特風貌,加大公共基礎服務投入力度,強化交通、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等設施,提升商圈品質,增強市民和遊客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