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内陆开放新格局下的“保税+”

新华网(603888)重庆4月14日电(邵以南)通过10多年积累探索,已集聚一大批支撑内陆开放关键要素的重庆保税港,在努力实现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的转变同时,也正寻求服务贸易新空间、新业态、新模式的突破。

开放型服务业风头正劲

种种信号表明,重庆推动打造西部首个“保税商圈”的节奏有望提速。

今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两江新区在2019年要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保税商圈、邮轮母港和国际合作中心。1月29日,两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杨立杰在“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记者会上表示,两江新区正规划打造集“一带一路”国别馆、游轮码头、国际旅游、数字娱乐、总部基地等业态为一体的“保税商圈”。按照初步规划,保税商圈包括保税商品交易、游轮母港、旅游景区,是一个集购物、文化、旅游的新型商业综合体。

24天后,重庆保税体验旅游景区(AAAA级),在两江新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重庆保税港)重庆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正式挂牌。同日,这里举行了首场“一带一路”特色商品贸易及文化周活动。区别于传统风景区,重庆保税体验旅游景区以“旅游+保税商贸”为特点,游客在这里可参观购买丰富多样的保税商品、平行进口汽车,感受各个国家馆的异域文化,包括保税文化知识科普、对外文化窗口交流等内容。

“有理由相信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当地一位媒体人评价说。

自2008年获批成立,重庆保税港通过10年时间,整体发展水平已跻身全国保税港区前三强,对重庆发展外向型经济起到了明显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要知道,全国14个保税港区,除了重庆都在沿海。世界范围看,德国汉堡港、荷兰鹿特丹港、比利时安特卫普港……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保税港区(自由贸易港区)也都临海。

不沿边、不靠海的重庆,就凭一条长江,把保税港做到全国前三,是个小小的“奇迹”。

以笔电为代表的出口加工贸易,奠定了重庆保税港发展的基石。作为全国首个“空港+水港”一区双核、内陆唯一保税港区,如今,这里已经集聚了物流通道、保税区口岸、产业平台、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自贸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一大批支撑内陆开放的关键要素,区域经济格局亦随之改变。

“加工贸易蓬勃发展,直接推动保税仓库密集布局及众多大型物流企业落户,进而促成了跨境电商、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开放型现代服务业态迅猛成长。”重庆当地学者认为,内陆地区正在发生的消费升级,将为全球商品提供广阔市场,并提升城市竞争力,“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陆开放需要把握的新思维。”

红利浸润的“世界市场”

2014年10月18日,重庆首家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在重庆保税港开业,一年后,这个距离重庆市中心10公里的“境内关外”平台,面积扩大到4.7万平方米。

依托两江新区、重庆自贸试验区及中新(重庆)示范项目等重要开放平台,重庆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已建成运营了15个国家特色商品馆,目前拥有进口商品种类4.5万种,涵盖酒水饮料、服饰箱包、家具家居、化妆品、保健品、工艺品等多个品类。

受益于保税港的开放政策,重庆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可对从境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及保税监管场所进入贸易功能区的货物予以保税。企业可在商品卖出后,定期向海关缴纳税款,有效规避企业一次性完成全部报关产生的资金成本积压导致的运营风险,为入驻企业节省了资金流。若是首次进入中国市场的进口商品,更可通过“保税展示展销”政策,直接向消费者和潜在合作商家展示。

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彼时刚从中亚地区回国的重庆商人刘晓敏,从一名中国轻工品的出口商,主动转变为“一带一路”商品的进口商。去年11月,她在首届进博会上一举拿下乌克兰著名的“圣芙朗”葵花籽由的中国总代理。首批货物从海路抵达上海港后,再溯长江而上,今年4月初已抵达重庆。

像刘晓敏这样的商户还有很多。“有媒体形容重庆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是内陆‘微缩版’进博会。”重庆保税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曲称,今年打算再新增5个国别馆,达到20个,明年力争达到30个,进一步挖掘中欧班列、海陆新通道等复合型对外开放通道潜力,把短期的展销红利,化为长期的贸易红利。

“国际化外贸商圈”怎么建?

“在地区商业格局中,传统内贸商圈长期占绝对主导。考虑到重庆作为中西部唯一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对周边近2亿人口具有集聚辐射作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化外贸商圈‘缺席’,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重庆市规划局原副总工程师、城市规划专家李世煜说。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越来越大,消费中心城市的竞争亦日趋激烈。2018年,重庆市要求保税港区要进一步强化交易中心窗口功能、贸易功能、旅游功能;今年的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将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具体提出“完善进口商品分销体系”等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有效利用好保税港政策特殊性,把保税、自贸、旅游等要素,充分融入重庆保税商圈规划建设,对地处内陆的重庆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市场价值,也极有可能促成重庆保税港下一轮重大转变。

“有前几年的成效作铺垫,以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为支点,重庆保税商圈正在积极酝酿中。”黄曲回应说。

黄曲透露,保税商圈的范围,从机场路沿线奥特莱斯、宜家,直到海尔路(重庆保税港水港功能区)形成一个Z字型布局,规划面积大致6.1平方公里。他同时强调,这份规划尚未获得有关方面的正式批准。蓝图还在绘制当中,并非最终定案。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内陆开放这条主线上,寻求政策制度创新、商贸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区域功能创新,应该成为打造保税商圈重要的遵循。”重庆市社科院公共政策部副研究员卢飞表示。

她进一步解释说,保税商圈的定位,可以瞄准国际商品贸易聚集区、内陆服务贸易创新区、国际文化交流试验区、内河游轮旅游试验区。其对现代服务业带来的影响就是“新”和“拓”。“更直接地说,保税商圈不应该单单是地理范围的扩展和整合,而是新兴业态发展的助推器,肩负起内陆服务贸易开放试验田与窗口的特殊功能和使命。”

“内陆地区参与全球产业链,这为服务贸易,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布局提供了土壤。”博众城市发展管理研究院院长阎占斌认为,制造业国际营销网络的形成,就是聚集专业人才,进行产品研发、产品运输与储存、广告、金融、会计、商务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等开发市场的过程,其中每一环节都伴生服务需求。换言之,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这主要表现在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中,服务投入的比重大大增加。

“以智能终端为代表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至今还是重庆保税港产业发展的‘主引擎’。重庆在国际上有40多个友好城市,如美国西雅图、加拿大多伦多、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等,重庆完全可以深化和这些城市多方位互联互通,通过总部型大项目来引导资源配置,把保税商圈建成国内国际协作的大平台。”

上述专家还表示,保税商圈应该是高质量发展的浓缩,高品质生活的载体。从空间形态上,规划建设要突出重庆山水之城的独特风貌,加大公共基础服务投入力度,强化交通、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设施,提升商圈品质,增强市民和游客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