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順船塢:大連地區最早出現的工業,中國近代新式海軍由此發端

在一個繁忙的早晨,一艘戰艦正在小心翼翼地駛進旅順船塢停泊。這座年深日久的船塢現已列入“大連工業遺產”清單,站在這座歷經滄桑的船塢旁,不由得讓人思緒萬千,彷彿回到了100多年前那個正在進行近代工業化建設的年代,似乎還能感受到100多年來這裡所經歷的洗禮和變革……

旅順船塢:大連地區最早出現的工業,中國近代新式海軍由此發端

中國近代新式海軍的創建由此發端

1840年鴉片戰爭,特別是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事件發生後,清廷朝野震動,1875年清廷下令由抗英名將林則徐的外甥沈葆禎和李鴻章分任南北洋大臣,從速建設南北洋水師,後由沈葆禎提出先建北洋水師,被清廷採納,中國近代新式海軍的創建由此發端。

為了建造一支強大的北洋水師,加強海防建設,清廷從國外訂購了一批鐵甲艦,而且還要訂購更大噸位的鐵甲艦。但一個讓清廷焦慮的難題越來越突出,那就是駐泊之港和船塢在哪裡?

旅順船塢:大連地區最早出現的工業,中國近代新式海軍由此發端

旅順大塢。位於旅順東港北岸,長137.6米,寬41.3米,深12.66米,被稱為”東方第一大塢“。船塢有近代中國最早使用現代化水電設施的修船工廠,北洋海軍軍艦可入塢維修。

船塢是指在岸邊以人工建設,作為造船或修船的地方。軍艦沒有船塢,就好比飛鳥沒有巢穴。且不說軍艦處在水下部位的推進器檢修、底部滲漏等必須上塢進行,就是定期清理船體附著物,塗船底防汙漆,也是艦體不可或缺的裝備保養項目,因為這直接與艦艇戰鬥力相關。然而,此時清朝廣闊的海岸線上,大多是泥塢、木塢,僅有的一座石塢——廣州船塢,還是1876年向英國人購得,但規定25年之後方準修造艦艇,根本用不上。

那麼,正在組建中的北洋水師的軍港和船塢應該建在哪裡?由於建港所需費用龐大,沿海港灣眾多,選在哪裡建港,清廷的官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李鴻章把目光投向旅順口,他在給清廷的奏摺《論旅順佈置》中對旅順口陳述:“渤海大勢,京師以天津為門戶,天津以旅順、煙臺為鎖鑰;西國水師泊船建塢之地,其要有六:水深不凍,往來無間,一也;山列屏障,以避颶風,二也;陸連腹地,便運糗糧,三也;土無厚淤,可浚塢澳,四也;口接大洋,以勤操作,五也;地出海中,控制要害,六也。北洋海濱欲覓如此地勢,甚不易得……惟威海衛、旅順口兩處較宜,為保守畿疆計,尤宜先從旅順下手。”“旅順鎖匙北洋,屏藩遼瀋,對於北洋海防關係甚巨。”經過數月的勘測、論證、考察和多方比較,李鴻章最終力排眾議,選擇旅順作為北洋水師的軍事基地,開始了築港建塢工程。由此,一系列軍事工程和修造大型船塢的工程項目就此上馬。

旅順船塢:大連地區最早出現的工業,中國近代新式海軍由此發端


旅順船塢自1890年建成後,便在此設旅順船塢局,主要負責北洋水師艦船的機械維修和艦船配件製造。

珍貴的工業文化遺產

旅順船塢工程從光緒七年(1881年)開始,到光緒十六年(1890年)九月竣工,歷時10年。整個工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881年至1886年,由中國自主籌備與施工,聘請德國人漢納根、善威為技術顧問。第二階段從1887年至1890年,由中方向外商招標,最後由法國建築商人德威尼承包。

光緒十六年(1890年)九月,旅順軍港和船塢竣工。李鴻章遴派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直隸按察使周馥、津海關道劉汝翼等前往驗收。李鴻章在奏摺中詳細記錄了“大石塢四十一丈三尺,寬十二丈四尺,深三丈七尺九寸八分,石階、鐵梯、滑道俱全,塢口以鐵船橫攔為門……全塢石工俱用山東大塊方石,堊以西洋塞門德土,凝結無縫,平整堅實,堪為油修鐵甲戰艦之用。”“塢邊修船各廠九座,估地四萬八千五百方尺。計有鍋爐廠、機器廠、吸水鍋爐廠、吸水機器廠、木作廠、銅匠廠、鑄鐵廠、打鐵廠、電燈廠。”

旅順船塢:大連地區最早出現的工業,中國近代新式海軍由此發端

1985年設立的旅順電報局舊址

說到旅順船塢,袁保齡功不可沒。袁保齡臨危受命,出任旅順港塢工程總辦。他面對的是一個進展遲滯的爛攤子,也正是工程最艱難的時刻。袁保齡大刀闊斧進行改革,裁撤虛職冗員,任用有真才實學之人,氣象為之一新。他不顧冰雪嚴寒親臨現場,監督民工和聘請的西方專家夜以繼日加班加點搶修,歷時40個晝夜終於修復、加固了攔海大壩;他與外國承包商力爭,堅持用石料砌塢。最終,還是袁保齡說服了外國承包商,採用山東出產的石料砌築船塢。如今,旅順船塢依舊可以造船、修船,歷史證明袁保齡的抉擇是正確的,也為人們留下了珍貴的工業文化遺產。

旅順船塢:大連地區最早出現的工業,中國近代新式海軍由此發端

1885年3月,中國東北地區的第一條電報線全線竣工,看到這張照片,我們彷彿依然可以聽到東北地區第一批電信工人在這裡收發電報、傳遞軍情的滴答滴答聲。

袁保齡在他5年執掌旅順軍港工程中,僅費工銀20餘萬兩。任內他主持正義,公平合理地處理前工程局與土地業主在用地上的爭議,如數退還前任拖欠百姓的貨款。此外,他在當地廣種桑樹,教民養蠶和紡織,興辦學堂,促進了旅順的經濟發展和民眾開化。1889年7月,袁保齡因操勞過度,病逝於旅順基地。李鴻章在“為袁保齡請恤片”中稱“旅順口工程防務,該員出力為多,其功實未可泯。”

旅順船塢:大連地區最早出現的工業,中國近代新式海軍由此發端

1892年清朝海務科設置了老鐵山燈塔,照片上是與老鐵山同期建設的石房。

旅順船塢體現的工匠精神


旅順船塢的工程師陸昭愛也是不能忘記的。1884年7月,廣東籍留洋德國工程師陸昭愛學成回國,當他聽說北洋水師正在建設自己的軍港時,便一刻都沒耽擱地直抵旅順,主動要求承擔這項任務。他對大型起重機器船的構造和組裝“所言具有本末,條理秩如”,得到旅順工程局總辦袁保齡等官員的支持和信任,成為這項工程的實際指揮者。他獨立地設計出船體合龍和鍋爐、機器裝配工藝,畫出圖紙。同時頂著洋人幫辦的干擾阻撓和清政府官僚的冷眼旁觀,四處籌集材料,督匠加工,現場指導,“獨任其難,晝夜未嘗離廠一步”達數日之久。1885年春,當工程進展過半時,陸昭愛卻因操勞過度而病倒,於2月18日病故於旅順。袁保齡慨嘆:“工未成而身勳”,“既悲其遇,尤惜其才”。李鴻章在“為陸昭愛請恤片”中稱其“諳習輪機技,……習制鐵艦及雷艇等工尤能得心應手,……赴旅順船塢供差,甚為得力”。從陸昭愛身上,折射出了中國第一代產業工人潛心鑽研、嚴謹專注、精益求精、勇於創新的工匠精神。

旅順船塢:大連地區最早出現的工業,中國近代新式海軍由此發端


大連遼南船廠內清末所建廠房


當年在旅順船塢及鍋爐廠、機器廠、吸水鍋爐廠、吸水機器廠、木作廠、銅匠廠、鑄鐵廠、打鐵廠、電燈廠的工人大多來自天津。甲午戰爭前的旅順船塢工廠有工人約2000人,許多人住在馬家屯(今郭家甸),當地稱之為“小天津”。因這2000人都是熟練技術工人,而非臨時僱用的小工,大多應已有家室,故馬家屯一地人數就可達7000多人。隨著包括旅順船塢在內的海防工程建設進行和人口的增加,以及駐旅順口萬餘名海、陸軍的到來,促進了地方工商業,特別是服務業的迅速發展,旅順口出現了自來水、電報局、醫院、茶樓、劇院、錢莊等設施,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旅順口街區有東新街、中新街、西新街、城子東街、城子西街五條大街,並由菜市街等多條稍窄的街道與上述五條大街銜接,由一個小漁村迅速發展成為一座近代港口城市。

旅順船塢:大連地區最早出現的工業,中國近代新式海軍由此發端


大連遼南船廠清末所建的抽水泵房,啟用了英國進口的蒸汽往復機。將大塢的水放滿需要1.5-2個小時,抽完水需要4-5個小時。


旅順船塢:大連地區最早出現的工業,中國近代新式海軍由此發端

旅順船塢,這座19世紀堪稱奇蹟的工業建築,是大連地區最早的、最有影響力的民族工業遺產。它的建成標誌著大連工業的誕生,從這裡產生了大連第一代產業工人。如今這座老船塢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中國重要的工業遺產,成為中國工業文明發展的“見證者”,繼續在為國家造船業貢獻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