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將抑制購物傾向?

宗教信仰將抑制購物傾向?


宗教是全球各地許多人生活的核心部分,但很少有研究探討宗教如何影響日常生活中非宗教的面向,例如購物。不過,美國《消費者研究期刊》(下稱:期刊)最近運用實地及實驗資料,發現人的宗教信仰愈虔誠,在生活日常用品上的消費就愈少。對日用雜貨業之類利潤極低的產業,若能因應這種情況,也許可以提升銷量,獲致成功。

期刊進行一系列的五項研究,檢視美國各地數百位購物者的日用雜貨消費情形,而在美國,每四人就有三人有宗教信仰。首先,他們分析2012年全美1,600個郡裡,平均每家商店的年度銷售額,再與各郡呈報有宗教信仰的人數(每千人)做對比。期刊控制各市的人口特性(例如年齡中位數、家戶收入),結果發現,一個郡有宗教信仰的人數每高出20%,平均每家商店的年度日用雜貨銷售額就會減少大約12.5萬美元。

此外,期刊也檢視國際購買點廣告協會(Point of Purchase Advertising International)的個人日用雜貨消費資料,該協會在2011及2012年,針對美國十個州里35家店的2,400名日用雜貨購物者,進行問卷調查。我們發現,相較於住在美國較不虔誠的郡裡的購物者,住在較虔誠的郡裡的購物者,在日用雜貨上的花費較低,衝動購物的情形也較少。

期刊在實驗室裡測試這項一般性的發現,請超過八百人參與實驗,進行一項假設性的購物任務。參與者會看到各種日用雜貨的照片(例如葡萄、牛奶、雞蛋、汽水),供他們挑選。等到他們選定之後,再給他們看一張三包一組的口香糖照片。為衡量他們的購買意願,我們會詢問他們願意以何種價錢購買這組口香糖,價格範圍從25美分開始,每增加25美分為一個價格,最高到4美元。在這項日用雜貨購物任務之後,再請他們選擇自己同意以下敘述的程度:「宗教信仰支撐我的整個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影響我在生活中的所做所為」,我們根據他們的答案來評估他們的虔誠程度。結果顯示,虔誠程度每溫和上升一些,他們的消費傾向就會減少5%。

另一項實驗使用同樣的購物任務,評估如果提醒參與者想到「神」,會如何影響他們的消費支出意願。在調查一開始,參與者被告知要評估一部短片中的講者。在半數參與者看到的影片中,穿西裝打領帶的講者談論神如何無所不在(但沒有明確指出是哪個宗教)。另外一半參與者所看的,是一位藝術家講述一些油畫小訣竅。看完影片後,再請參與者進行雜貨購物任務。這一次,期刊請參與者想像,在完成這次「購物」前的最後一刻,看到自己最愛那本雜誌的特刊。相較於觀看與神無關短片的參與者,看了關於神無所不在短片的參與者,願意為購買那本雜誌所花的金額低了大約10%。

聽人說到「神」的存在,為何會影響消費?為了找出答案,期刊再度進行前述的實驗,這次是提供大學生真正的金錢(由實驗人員提供),讓他們在整個購物任務結束時,有機會購買一包點心棒。此外,我們也請參與者回答他們對於有關節儉概念的敘述(例如「我相信應該小心自己花錢的方式」),同意程度如何。看了關於神的短片的學生,關於節儉的同意程度高於對照組。而愈同意節儉概念,購買點心棒的意願也愈低。

期刊得到的這些結果,對於零售商有什麼意義?有趣的是,美國有些店面空置率(vacancy rate)較高的商場,會把閒置的空間租給教會使用。像這樣混合使用的環境,顯然對某些購物者很方便;然而,這麼做帶來的人潮,對於鄰近店面的零售商不見得如預期是好事。

虔誠程度對消費支出的影響,也可能對商店促銷策略有意義。想到神就會讓購物者更節儉,因此每到各種宗教節日和祭典前後,購物者或許就會對各種折扣和促銷手法(例如「買一送一」)更為敏感。如果覺得划算(特別是對於衝動購物來說),就可能抵消購物者被提高的節儉程度。

若要減輕虔誠購物者覺得應該要節儉的考量,零售商可以提供一些方案來展現對購物者價值觀的尊重,例如承諾要把某項產品營收的一定比率,捐給當地慈善機構。這種做法可能對帶來愉悅感的產品類別較有效(例如甜點、烘焙產品),而對實用產品類別的效果較小(例如清潔用品),因為購物者比較會認為,購買愉悅產品是出於自己的選擇。

最後一點:雖然期刊測試假設時,主要是針對有神論、以某個神為中心的宗教,但民眾當然可能有各種的靈性信念,從非有神論(non-theistic)的宗教,到靜觀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 )都包括在內。這些信念當然也會影響消費行為,若要接觸這些著重靈性的購物者,需要更謹慎考量的行銷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