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養得起自己,但養不起公司!

紅刊財經 韓平

最近,號稱“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的如涵控股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但是與公司風光融資形成極大反差的是認購投資者的態度,短短一週時間,所投資金幾乎遭遇腰斬的悲催!

當初的發行價為12.5美元,最新的收盤價卻僅為6.26美元!為什麼雙11在半小時之內可以帶動貨物銷售(簡稱帶貨)過億的網紅,公司在美國成功上市後,沒有獲得投資者的認同呢?

持續虧損公司市值暴增約7倍

在理性投資者眼中,如涵控股這樣的公司是不可能賺錢的。因為該公司的創始人曾說過:“你負責貌美如花,我負責賺錢養家。”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這只是寵妻狂魔對夫妻家庭事務的分工,但這句話從如涵大當家馮敏口中說出來,意思就變成:網紅張大奕只需要把自己打扮漂亮吸引人看,然後他負責把網紅穿得、戴的東西賣出去賺錢。雖然張大奕以及跟她合作的馮敏都很賺錢,但是他們合作起來開如涵控股,想做網紅平臺,就很難賺到錢。

2017財年至2018財年,如涵控股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5.78億元、9.48億元,淨利潤分別為-4013.7萬元、-8995.4萬元。2019財年前三財季(2018年4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公司的營業收入為8.56億元,同比增長13.98%;同一時間內,如涵控股淨虧損5750萬元,上年同期為虧損2613萬元。在營業收入只增長14%的情況下,如涵簽下的網紅收入卻翻倍!

難以理解的是,之前在新三板掛牌時,如涵每股股價最高也就30.9元。在持續虧損且虧損額居高不下時,公司轉戰美國上市,竟然每股賣到了12.5美元,合計人民幣按1比6.7兌換價,股價搖身一變為每股83.75元 。更加不合理的是,當初股價為30.9元時,如涵總股本只有3245萬股;如今,如涵的總股本擴至8271.5萬股。

這意味著,在虧損沒有被有效遏制的前提下,因為換了一個地方上市,公司的市值從原來最高不足10億人民幣暴增至10億美元!哪怕現在股價腰斬至市值5億美元,相比淨利而言,公司市值也暴增3倍多!

有人說,如涵股價腰斬是美國人不懂“網紅+帶貨”。我認為,如涵能以12.5美元的價格首發圈錢,才是美國人不懂如涵的真正表現。現在,美國投資者正走在明白如涵商業模式的道路上。


網紅養得起自己,但養不起公司!


網紅模式難以複製擴大

公司之所以能成功上市,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人誤以為網紅的模式可以複製;實際上,這一模式因為太強的個人化特色,根本沒有批量複製的可能。

3年前,網紅張大奕的銷售在公司的佔比約50%,三年後,當網紅的數量達到113人、暴增幾十倍後,張大奕的銷售在公司的佔比不降反升,達到53%。道理很簡單,過去小網紅的粉,現在到了如涵這個大平臺上,就會看到張大奕的水平確實更高,搭配的服飾更美,總共就300元的預算買服裝,她們還會去買其他小網紅帶的貨嗎?

更不用說,過去不管小網紅還是大網紅,都是自掏腰包,憑著各自對產品、對客戶的瞭解,不斷低成本試錯試出來的結果。成為公司後,為了公司快速成長只能收購網紅,收購肯定要有溢價,但所有的溢價到最後都有可能變成商譽損失。而為了把小網紅打造成大網紅,公司層面的投入要大得多。

所以發展到最後,在一個網紅平臺上,必然是小網紅淪為流量入口,替大網紅導粉;而隨著大網紅銷量暴增,比如供應10萬件衣服沒問題,現在突然要供應1000萬件,數量上的核裂變很可能超出能力圈了。

盈利前景暗淡,股價仍有下跌可能

在眾多環節上,如涵的發展模式能否盈利有著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首先是網紅的定位問題。如果都是定位在女裝上,那麼很可能帶來的是內部的殘酷競爭。如果定位在不同的品類上,那麼是否還能有網紅,如何製造網紅,製造出來的網紅能否保證持續盈利都不確定。

其次是收購網紅的投入產出比。過去的網紅都是自掏腰包的,成本均很低,比如在家裡自己製作一些照片或是視頻,陽臺、床下都可以充當倉庫,一旦公司化運作,成本將大大增加,不但需要大型倉庫,還有很大可能產生較大的庫存及各種存貨損失。

產出方面,由於每個網紅加入公司後還要優先保障個人收益,再到公司層面能有多少剩餘就難以保障了。事實上,雖然如涵一直虧損,但是其中網紅個人都賺錢。

再次是如何應對外部其它渠道的競爭。招股書顯示,其目前有兩個收入來源,分別是全方位服務模式和平臺模式。全方位服務模式是指公司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上擁有和運營在線商店,其中大部分以網紅的名義開設,在線銷售公司自行設計的產品給消費者;平臺模式是指公司為第三方品牌和商家提供網紅銷售和廣告服務,推廣銷售該品牌或商家的產品。但是,目前各路銷售在千萬級別的微信公號上一樣有著圖文並茂的服裝銷售,購買與物流便利,加上淘寶、京東、拚多多等,顧客為啥還去如涵的平臺看衣服呢?

(本文已刊發於2019年4月13日出版的《紅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