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否要對做錯事的孩子進行處罰,你是怎樣對待這類事情的?

老左心理工作室



765375546


就在昨天,我們家三歲的小子又闖禍了!

吃完晚飯我在廚房洗碗,寶媽在書房做圖,這小子一個人在客廳玩,等我洗好碗出來,他已經用他的彩色畫筆在沙發坐墊和茶几上留下了他的傑作。

寶媽一聽說當場就火冒三丈,準備上手了,我趕緊攔下來:“停停停,這事我來處理!”

於是有了下面的對話:

我問他:“寶寶,你為什麼要在沙發和茶几上畫畫啊?”

他大概也知道自己闖禍了:“因為我喜歡畫畫啊,可是我找不到我的畫本,我的畫本去哪了爸爸?”

我說:“你找不到畫本可以讓爸爸媽媽幫忙啊,你知道只能在畫本上畫畫,不能在沙發上畫畫對不對?”

他有點心虛:“我知道了。”

我接著說:“爸爸媽媽跟你說過只能在畫本上畫畫,現在你把媽媽最喜歡的沙發坐墊和茶几弄髒了,媽媽很傷心,怎麼辦呢?”

他很自覺地說:“要跟媽媽說對不起。”

於是最後達成如下處理協議:

1.跟媽媽道歉,說“對不起”

2.跟爸爸一起把沙發墊和茶几清理乾淨

一場家庭小風波算是消弭於無形。

孩子做錯了事要不要處罰?要處罰的話什麼樣的處罰最合適、最有效?這個問題其實沒有現成的答案,孩子知不知道做了錯事,做錯事的時候是無心還是有意,錯事的性質及嚴重程度、做了錯事以後孩子的認錯態度等等都將決定我們要不要處罰、怎樣處罰。

那是不是就完全無章可循了呢?還是有幾個通用的準則可以借鑑一下的:

首先,要讓孩子形成是非對錯的概念。很多在大人眼中的錯事,在孩子看來只有好不好玩的差別,沒有對錯的概念,所謂不知者不罪,如果我們沒有幫助孩子辨別是非就急於給予懲罰,對孩子是不公平的,他心裡不服氣的話懲罰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第二,要提前描述後果。如果父母提前跟孩子進行充分溝通,孩子自然也就明白哪些事情不能做、做了會有什麼處罰,無形中會增加一道心理防線,抵禦犯錯的衝動。如果一件事孩子明知道錯了還固執己見,非要去做,我們就要堅持立場,讓孩子承擔後果,給予必要的懲戒。

第三,避免帶著情緒做出懲罰決定。不管孩子做了什麼讓我們著急上火的事,我們一定要先穩定自己的情緒,人在生氣的時候做出的90%的決定後來都是要後悔的,確保自己能夠冷靜客觀地處理事情。只有在這時候我們才能找到比下意識就打罵孩子更好的教育方式,就算非要打罵不可,也是在冷靜權衡的結果,就算方法用錯了,也沒什麼好後悔的。當然,打罵是下下策,能不用還是不用吧。

第四,懲罰要確保時效性。孩子頭天犯了錯,你自己心情好沒說什麼,等第二天孩子惹你生氣,你心情不好了新賬舊賬一起算懲罰孩子一頓,不僅起不到懲罰的效果,反而讓孩子無所適從。一般來說,如果孩子一旦犯錯後立刻就能體驗到犯錯的後果,那麼他對這件事的記憶就會更加深刻,再犯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降低了。

第五,懲罰不能有損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家長懲罰孩子喜歡用諷刺、挖苦、甚至當眾奚落、打罵的方式,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有的從此一蹶不振,有的開始破罐破摔,脾氣暴躁一點的孩子可能當場就跟家長髮脾氣了。孩子寶貴的自尊心需要呵護,即使犯了錯真的要懲罰,也要注重方式、分清場合。


寶爸循循尚幼


孩子做錯事,當然要進行處罰,特殊的情況下父母也該處罰。要明白,處罰的目的是要讓孩子改正錯誤。關於怎麼樣對待,每個階段對待的方式都不一樣。

一:在孩子2-4歲時,我們對待孩子犯錯,應該要教育為主。因為孩子在這個年齡段,關於對錯是沒有概念的。這個階段孩子做錯事,我們要嚴肅的對孩子進行教育,教育時要跟孩子說清楚,為什麼做錯了事,錯在了那裡,正確該怎麼做。然後再讓孩子自己闡述一般教育的內容。並且象徵性的處罰下孩子,比如罰一天不陪孩子玩耍,或者罰站。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記住做錯的事。先要灌輸孩子一種思想,做錯事是什麼概念,做錯事要接受懲罰。

二:在孩子4-7歲時,這時的孩子基本上都懂得對錯,性格上也慢慢有一點雛形了。我們就要根據孩子的性格來進行對應的處罰。有的孩子性格比較懦弱自卑,這種性格的孩子我們要多考慮孩子的感受,以免今後性格更加自卑。有的孩子性格太過於活潑任性,這種性格我們要打壓打壓孩子,找一個孩子會比較害怕的長輩對孩子進行教育。處罰上可以讓孩子寫保證書,道歉信的方式,讓孩子做出承諾和反思。這時我們出了要幫孩子改正錯誤,還要對孩子的性格做出調整,別讓孩子過於極端。


三:7-10歲的孩子,這樣孩子性格還沒有完全成形,但是有一些情況還是比較特殊。有的像哆啦A夢裡的胖虎,有的像大雄。這時對於孩子做錯事,小錯小教育小處罰,大錯大教育大處罰。該罵就罵,該打就打,不要覺得孩子還太小,可是打罵也是有技巧的。父母這時要先控制住情緒,不要打傷了孩子。你打手掌心,打屁股,責備孩子是可以的,你別打孩子的頭,別打孩子的臉,別咒罵孩子,辱罵孩子。你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打罵是讓孩子記得更深刻。之後你要表現出對孩子的關愛,問打得疼不疼,哄哄孩子,再耐心的跟孩子做教育。


每個人都會做錯事,但是父母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的原因導致孩子犯錯。在必要的時候,也要在孩子面前懲罰自己,而不是孩子做錯事就責備孩子,要去了解孩子為什麼會做錯事,原因是什麼,有些錯誤是要父母和孩子一起承擔的。

寶媽寶爸的育兒記,幫你輕鬆育兒。讓我們一起努力成為優秀的父母!如果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關注瞭解。

寶媽寶爸的育兒記


首先處罰會給孩子和家長帶來怎樣的感受呢?

敵意、仇恨、憤怒、悲痛、抗議、罪惡感、無價值感、自卑自憐,這滿滿的都是負面情緒。

最關鍵的是處罰不會起到任何的作用。本來孩子內心還有悔意,或想尋找安慰,處罰讓他們瞬間憤怒、抗議、甚至報復。另一種孩子則是感覺自己什麼都幹不了,自卑,放棄自己。

處罰讓孩子把精力分散到了對抗、仇視、報復家長上面,而錯失了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反思,進而改正自己錯誤的機會。

換句話說,處罰剝奪了孩子從內心深層次對自己錯誤的反省過程,而這個過程又是非常的重要。

那麼如何不處罰孩子,他們犯了錯誤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1.請孩子幫忙

寶貝,你能幫我把客廳收拾一下嗎?

你能把玩具收起來嗎?

2.強烈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一定不要攻擊孩子。

你不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亂扔東西,我非常生氣。

3.明確表達你的期望。

我希望你玩完玩具能收拾好。

4.給孩子提供選擇

你是玩5分鐘回家呢?還是現在回去。

5.讓孩子體會犯錯的直接後果。一定是直接後果。

孩子中午不吃飯,那麼可以讓他餓到吃晚飯,不要說不吃飯不能出去玩。這就又變回處罰了。

6.教孩子如何彌補自己的錯誤。

7.一家人坐下來一起商量,頭腦風暴,無論每個人說的多麼的不靠譜、不切合實際都記錄下來,不要反對,尊重每個人的每個想法,然後,一家人再一條一條的商議,究竟那些可以拿來實行。

總之,當出現衝突時,不要把精力放在彼此對抗上面,不要在乎誰輸誰贏,我們應該一起找一種方法,讓彼此需求都能滿足,都能被尊重。同時,也讓孩子知道,我們不是仇敵,他們也不是受害者,我們是在交給他們如何參與並且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此顏差矣


孩子犯錯應不應該懲罰?

首先冷靜下來思考一個問題:做的這件事情發生前,自己是否做到了提前告知的義務?是第1次犯?還是第二次第三次犯同類錯誤?

如果是第1次,不應該進行懲罰。而是正確引導,等孩子和自己都冷靜下來之後,好好的跟孩子將整件事情梳理下來:比如不能將積木扔別人這件事,引導孩子用完積木,要將積木重新分類放回裝積木的收納盒,這樣我們下次用的時候才不會找不到或者找不齊。積木是我們的玩具,也是我們的好朋友,而不是攻擊小夥伴的兇器。任何一個再小的物件,如果使用不當,都會變成傷害小夥伴的兇器。會讓彼此受傷,流血甚至更嚴重的危及生命,還會讓友情受傷。所以我們要愛護每一個玩具,愛護我們自己,愛護小夥伴,珍惜美好的友誼。

如果是第2次,也還不著急懲罰。還是要進行第2次引導,不要讓自己衝動的情緒下,做出過激的不理智的反應。等雙方都冷靜下來之後,這次可以角色互換,讓孩子來說我們應該怎麼做。也不是生硬的對話。還是拿積木做例子:你可以放下手中的工作,和孩子一起搭積木,或者只是在邊上給孩子遞積木。時不時的在邊上讚美一下孩子完成的積木作品是否有進步,比上一次更有創意,直到孩子搭建完他的作品。

剩下的積木,這時機會來了,你可以撒嬌的問問孩子。:這些沒用完的積木怎麼辦呢?讓他繼續流落街頭嗎?還是讓他回家呢?這下孩子可能就會心情愉悅的說送她回家。愉快的氛圍中接下來,就可以繼續引導,那以後我們每次用完積木是不是都要送他們回家呢?這樣做會有哪些好處呢?讓孩子來羅列種種好處。如果孩子想不出那麼多,也可以在旁適當引導:會讓家裡整潔舒適啦,不會用時找不到啦,玩具們也要回家睡覺覺啦等等等等。接下來還可以繼續引導不能做的又有哪些呢?比如亂扔亂丟會造成什麼後果?等等都是引導孩子羅列為主。

經過兩次正面教育,大部分情況下基本孩子就已經知道了積木玩具的正確用途。

如果是第3次。正所謂事不過三,如果這次孩子第3次的亂丟亂扔甚至用積木扔別的孩子。這種情況下可以進行適當的懲罰。但不提倡體罰或者自己發洩不良情緒大吼大叫。而是以不傷害孩子自尊為前提。

可以設置一個情緒冷靜區,小房間或者一個安靜角落。可以提供紙筆讓他把剛才事情畫下來,等他畫完讓他解說一下剛才發生的事情,瞭解爭端起因。如果是因為另外一個孩子爭搶造成。則應告訴他下次再遇到爭端應該怎樣處理的方法。但無論如何第3次扔別的孩子都是不對,應該進行適當的懲罰。比如沒收心愛的玩具兩天。兩天不能看電視,不能玩電子玩具。兩天不能吃零食等等,不傷害孩子身體,又能起到小小懲罰的方法。


小小經典繪本書評


對於孩子做錯事,是肯定要處罰的。

從小要讓孩子意識到,犯了錯就要自己承擔,否則,很容易養成孩子任性,無視規則的惡習。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是很不利的。



不過,處罰不等於打和罵。處罰可以有很多方式。

首先,要幫孩子分析做錯事的原因,並且引導孩子明白這件事的正確做法。

其次,設立懲罰機制,比如說,小跑幾圈,做仰臥起坐,或者是不允許看電視等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方法。當然,前提是孩子能夠心悅誠服地去接受處罰。

當然,我不建議用洗碗,掃地等家務勞動作為條件來處罰孩子。這樣會讓孩子陷入“勞動是一種處罰”的誤區。

最後,如果孩子認清了自己的錯誤,並認真接受了處罰,是應該受到表揚的。畢竟,“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也是我們所推崇的好習慣。


月中影


很多父母在孩子犯了錯時,總是千方百計地去替孩子承擔事情的後果,如孩子任性摔碎了家裡的碗碟,不但沒有責備孩子,反而拿掃帚、簸箕幫孩子收拾殘局;孩子亂扔東西,不指出孩子的錯誤,默默幫孩子收拾好......

其實,父母的這種做法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不僅會讓孩子失去責任心,更會讓孩子喪失自我檢討的能力,不懂得反省自己的錯誤,從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樣的錯誤。

世界上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從犯錯中成長過來的,有的人變得愈發聰明,有的人卻重複著同樣的錯誤,區別就在於他們有沒有在犯過的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因此,明智的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承擔自己犯下的錯誤,讓他/她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

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兒童所受到的懲罰,只應是他的過失所招來的自然後果。”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父母不應對孩子進行過多的指責,也不要越殂代皰替他們操心受過,而應該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使孩子在接受懲罰的同時,學會自我反省、自己想辦法彌補過失,從痛苦體驗中吸取教訓,完成成長的蛻變。


阿甘爸爸在這裡


做錯事肯定要處罰,可以選擇給他溝通,讓他自己知道哪裡做錯了,以後再遇到這種問題還會不會這樣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