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经开区:绘就天蓝水清秀美画卷

渭南经开区:绘就天蓝水清秀美画卷

暮春时节,漫步在渭南经开区渭河堤坝上,如诗如画的风光尽收眼底:蓝天白云下,奔流不息的渭河微波荡漾;绿柳垂荫间,瑶草琪花争相斗艳,呈现出一派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当夜幕降临,渭富、渭蒲、沙王三桥华灯初上,犹如长虹卧波,在光与影交织中,水天一色的田园生态城市轮廓分外明晰。

渭河变清了,渭河变美了,这是居住在渭河北岸经开区人民的共同感受。近年来,为了渭河一汪碧水,渭南经开区加大渭河流域综合整治力度,打出一套“严厉打击非法采砂,严格管控水域污染源头,强化渭河沿岸生态建设”组合拳,让渭河以其清爽、秀美的面孔流淌在经开大地上,成为一条生态河、景观河。

渭南经开区:绘就天蓝水清秀美画卷

修复渭河“伤疤”

每到周末,很多居住在渭南经开区的市民,都会信步来到渭河岸边,或在堤坝上慢跑,或下到河滩,任由双脚沾满泥沙,在沙滩上留下一串足印。“没想到渭河会变得这么安静、这么美。”一名居住在渭河附近的群众告诉记者,几年前,渭河里到处都是采砂船,昼夜机器轰鸣,滩涂千疮百孔,超载的拉沙车将道路碾压得凹凸不平。

“因为采砂活动猖獗,渭河曾经伤痕累累。”渭南经开区农综局副局长韩金龙介绍,最疯狂的时候,在辖区管辖的25.16公里的河道上有采砂窝点30余个,大大小小采砂船50余艘,对渭河生态、行洪安全、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日趋严峻的环保形势,让“保护渭河生态,打击非法采砂,维护一方安宁”成为渭南经开区所有人的共识。2017年3月,渭南经开区出台《铁腕治污降霾整治河道非法采砂专项行动方案》,打响了渭河河道非法采砂攻坚战。

为理顺管理体制,形成攻坚合力,渭南经开区首先建立健全河长、河道警长制度,形成区、镇、村三级河长体系,明确责任和分工;通过河道警长制,畅通河道沟渠违法犯罪执法渠道。同时,渭南经开区还整合公安、环保、国土、城市综合管理等部门职能,形成信息共享、密切合作、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

“2016年4月后,最后一批渭河采砂合法手续全部到期,渭南经开区停止了一切合法采砂手续办理,但在利益面前不法分子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韩金龙说,为扭转这一局面,渭南经开区农综局多次组织联合执法队伍,加强河道日常巡逻,摸排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情况,出重拳予以打击。

2018年7月13日,随着一声巨响,24艘非法采砂船成功爆破,成为一堆废铁,所有爆破残骸、采砂设备全部清出滩区。开展渭河河道非法采砂专项行动以来,渭南经开区对渭河河段全线所有砂场的房屋、洗砂机、筛沙架、输沙管道予以全部拆除,对于非法采砂船只采取切割、碾压、爆破等方式进行捣毁,有效震慑的非法采砂行为。为确保打击效果,渭南经开区对运砂通道进行加设限高限宽设施进行封堵,街道、村两级建立24小时值守制度,严格禁止运砂车辆、铲车等机械进入滩区。同时,对于遗留的砂堆,渭南经开区采取“还砂于河”的方式进行处理,弥补渭河“伤痕”。

到目前,渭南经开区累计取缔采砂窝点30余处,捣毁采砂船50余艘,清理“四乱”百余处,抓捕犯罪嫌疑人1人,30万余吨河砂还于河道,渭河“伤疤”正逐步被修复。

渭南经开区:绘就天蓝水清秀美画卷

筑牢排污“屏障”

“以前村里条件不好,垃圾都往河里扔,污水随意排放,渭河岸边垃圾遍地,污水横流。”4月11日,在辛市街办苍渡村,说起村里之前的卫生情况,一名村民忍不住摇起了头。如今,在苍渡村,家家户户配备有垃圾桶,生活垃圾每天都有人清理到固定堆放点统一处理,生活污水排放进管道,村子变得干净、卫生。

“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这是古人对渭河美景的描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急剧增长,渭河污染加剧,成为群众眼里的“下水道”。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是影响渭南经开区渭河水质的元凶。

开展渭河综合治理以来,渭南经开区对辖区渭河段排污情况进行了一次拉网式排查,摸清了每一个排污口的基本情况,建立了监管与查处机制。与此同时,渭南经开区对辖区企业也进行了摸排走访,查清了企业废污水排放情况,指导企业建设污水处理和排放设施,建立日常监管监测制度,并明确排放标准。

不仅如此,渭南经开区还在市政建设上加大投入,修建起完善的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实现雨污分流,对辖区内的污水进行统一的收集处理,达标后进行排放。

针对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渭南经开区在辖区每个村都建有垃圾集中收集设施,安排公益性岗位每天清理生活垃圾,对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清运、统一处理,修建改造传统旱厕,引导村民树立起环保意识,让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如今,渭南经开区共建有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2.5万余吨,建有雨水管网31.5公里,污水管网29.5公里,垃圾处理设施20余处,筑牢了排污“屏障”,有效确保了渭河水质安全。

渭南经开区:绘就天蓝水清秀美画卷

穿上生态“新衣”

一路沿着蜿蜒的渭河堤坝道路前行,沿途放眼望去尽是绿油油的景象,虫鸣绿树间,一株株杨树整齐排列,直冲云霄。“这条全长25公里防浪林、护岸林集水土涵养、生态观光为一体,可以有效地蓄水、保土、防洪、增绿。”渭南经开区渭治办一名干部介绍。

随着渭河北大堤的建成和非法采砂情况得到遏制,加之“四乱”治理取得的成效,渭河安澜和生态有了保障。为进一步将渭河建成生态河、景观河,渭南经开区积极实施河滩地退耕还河还湿地工程,依托渭河综合治理和防浪林建设成果,有效的利用区域水资源,打造集水土涵养、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我们实施的河滩地退耕还河还湿地工程东西全长5公里,总占地5854亩,分渭河湿地公园景观种植区两大版块。”该名干部介绍,湿地公园主要由野花组合、垂柳、亲水平台等形成色彩多样观赏性强的景观;景观种植区围绕千亩荷塘区、药材种植区、黄花菜种植区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构图,形成了生机盎然的绿色景观种植区。

如今的渭河渭南经开区段,一河碧波,夹岸翠绿,鸟语花香,生态优势日益凸显。全长25公里的渭河呗大堤上,2180亩防浪林护岸林与总占地5854亩的渭河湿地公园和景观种植区共同构成了集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于一体的绿色生态长廊。

渭南经开区:绘就天蓝水清秀美画卷
渭南经开区:绘就天蓝水清秀美画卷渭南经开区:绘就天蓝水清秀美画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