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亥下之戰中,是以10萬軍隊打40萬,為什麼有人因此就說項羽領軍能力不如韓信?

假如此這般若波羅蜜多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正所謂“成王敗寇”,亥下之戰,生平未嘗一敗的西楚霸王,戰神項羽終歸是敗了,而在這場戰爭中,戰神項羽面對的不單單隻有韓信一人,還有毫無誠信可言的劉邦,漢初三傑,彭越,英布,劉賈共五路大軍,合計40萬人,共同合圍項羽於亥下。

那麼,單單從軍事能力來講,項羽VS韓信到底誰更厲害呢?

小哥詳細分析。


項羽戰績。

項羽(公元前232—公元前202年),軍事家,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

項羽一生經歷大大小小七十餘戰,從未落敗,小哥就選取最著名的三次戰役,讓大家評判項羽的軍事能力。

鉅鹿之戰:項羽VS章邯+王離。

陳勝稱王,天下大亂,手下大將周文率軍二十萬逼近都城咸陽,章邯匆忙組織人手迎戰,這些人都是刑徒和苦力(修築長城的苦力),但是章邯硬是正面擊敗敵人,並且一路為秦政權收復失地,一路收編敗軍降將,連當時最強的楚國項梁都被章邯擊殺。

王離,將軍世家子弟,爺爺是秦大將王翦,而王翦大家都知道,秦王統一六國的時候,王翦滅掉了楚國,擊殺了項燕。

項羽5萬人VS章邯王離40萬人。

項羽渡江之後,破釜沉舟,和章邯大軍經歷了九次交戰,項羽九戰九勝,最終大破章邯。在項羽搬師回來,經過其他諸侯的營帳時,其他諸侯雖然擁兵數萬,但是面對只有兩三萬(粗略估計)士兵的項羽,全部都誠心誠意的拜服在地上。其年,項羽25歲,稱霸於天下!



彭城之戰:項羽3萬人VS劉邦五十六萬。

項羽率軍攻打齊國,戰事吃緊,後方來報,劉邦乘著項羽忙於軍事,無暇回顧,帶領五十六萬人,把項羽的大本營給剷平了,眾將一聽就怒了,紛紛要求從齊國撤軍,先將劉邦擊敗。項羽非常冷靜的說,這裡不能撤,我先帶3萬人回去,打敗劉邦小兒手到擒來。

項羽率領急行軍,先是在外圍,擊破了樊噲和灌嬰的偏師。然後,在凌晨佛曉發動了向漢軍的總攻。3萬 對戰56萬,項羽用了多久呢?半天。拂曉發動攻擊,中午的時候結束戰鬥。真的就是半天!

劉邦被打的屁滾尿流,倉皇逃竄。

垓下之戰:稍後分析。


韓信(?—公元前196年),兵家四聖之一,後世稱之為“兵仙”“帥神”,兵家“權謀代表人物”。

韓信的戰績。

韓信一生,可謂是功勳卓著。

韓信經蕭何保舉拜為大將,而韓信也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 劉邦彭城兵敗後,韓信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又平定了魏國。之後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在劉邦派人收取其精兵後背水一戰擊敗趙國,同時派人降服了燕國。之後派兵支援劉邦以及清除項羽派往趙國的楚騎兵,平定剩下的趙國城邑。劉邦成皋兵敗後奪去韓信兵馬命其拿下齊國,之後韓信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韓信開始進攻楚國,項羽被迫與劉邦簽訂鴻溝協議。劉邦聽從張良、陳平的計策撕毀鴻溝協議追擊項羽反被項羽擊敗。漢五年,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項羽自刎。 項羽死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之後被人誣告貶為淮陰侯。後呂后與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亥下之戰之劉邦。

公元前203年,楚漢對戰於廣武,由於楚軍糧草用盡,而漢軍劉邦調集韓信、彭越等人集結合圍楚軍無功,因此兩軍停戰,簽訂“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楚河漢界的由來)。

協議簽訂後,兩軍各自撤軍,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經固陵方向迴歸楚地。劉邦率軍西返。

當劉邦準備返回的時候,陳平、周勃二人建議劉邦撕毀協議,因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楚軍此刻糧盡馬乏,正是消滅楚軍的最佳時機。劉邦接受了建議,率軍追擊項羽軍團。

劉邦率軍追到夏南,傳信韓信、彭越二人共同出兵,合圍項羽,但是二人沒有按約定發兵,因此在固陵,項羽大敗劉邦,劉邦率軍退入陳下,修築防禦工事,堅守不出。

劉邦此刻非常的苦惱,他詢問張良,“韓信,彭越二人不發兵,如何是好?”張良建議他“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 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因此劉邦馬上傳令,按照張良的建議,封分了大量的地盤給韓信和彭越,二人這才答應出兵,盡數南下。同時,劉邦讓劉賈和英布率軍北上(自淮地)。五路大軍齊至,合圍項羽。

亥下之戰:戰爭經過。

公元前202年十月,韓信親率三十萬大軍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後方,周勃,柴武等後備軍駐紮在劉備周圍。

韓信親率大軍正面出擊,交戰後不能抵擋,率軍撤退,楚軍隨後追殺,沒過多久,漢軍左、右兩翼大軍兩邊夾擊,韓信率軍返身合圍,楚軍勢單,退守亥下。

是夜,項羽聽聞四周都唱起了楚歌,以為士兵叛逃,大勢已去,最後無奈,乘著夜幕掩護,帶領八百勇士突圍南逃。天明之後,漢軍得知項羽逃走,派五千精兵追趕,項羽度過淮水後,只有百餘士兵追隨,他們一路南下,逃到陰陵,因迷路耽誤了時間(司馬遷《史記》記載,項羽被田父所騙)。被漢軍追了上來,項羽引手下突圍,逃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只有二十八騎了。

項羽率領這二十八人繼續衝擊,突出重圍,逃至烏江,自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於是下馬,眾人一起和漢軍交戰,項羽殺漢軍百餘人,身受十數處傷害,最後自刎而死,年僅31歲。


項羽失敗的原因分析。

第一:不注重根據地建設。

項羽和劉邦決戰,因糧草不足而撤軍,這就體現出項羽不重視糧草供給問題,縱觀歷史,很多起義軍失敗就是因為不注重大後方建設,比如李自成,比如洪秀全,給人的感覺就是一路燒殺搶掠,一路向前,所過之處,頹廢不堪。

而亥下之戰,楚軍糧草殆盡,兵困馬乏,能跟隨項羽戰鬥那麼多天,最終保護項羽突圍,楚軍的子弟兵可謂是真真的忠心耿耿,日月可鑑。

第二:不注重吸納人才。

韓信最初是投奔項羽的,認為項羽是個英雄人物,但是項羽並沒有重視他,而劉邦則不同,吸納了蕭何,韓信,張良,周勃,陳平等等人物,同時也和英布等諸侯交好。

第三:項羽多疑。

陳平使用離間計,離間了項羽和范增,而范增是項羽最為得力的謀士,范增走後,項羽雖然也能稱霸一方,但是軍隊內部紀律也慢慢鬆散。

第四:注重義氣,不講威信。

項羽兩次調集英布的軍隊,英布兩次不服從調令,項羽僅僅表達了不滿,但是依然沒有動英布的軍權,英布後來叛逃,也是項羽太講義氣,不講君臣的後果。(乾隆給紀曉嵐八個字,分別是君、臣、上、下、輕、重、急、緩,君是排在第一的。)

第五:不注重擴大勢力。

或許有人不贊成小哥的這個觀點,但是大家看看,為什麼劉邦能匯聚幾十萬大軍,而不可一世的項羽征戰多年,才只有十多萬人,而軍士大部分為江東子弟,這就暴露了項羽不善於收編其他諸侯殘兵敗將,也印證了項羽不注重糧草輜重建設的致命缺點。

第六:不注重聯合其他諸侯。

劉邦為何調不動韓信和彭越呢?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當時天下形勢依然不是特別的明朗,韓信,彭越未必心甘情願歸附劉邦,但是劉邦通過封地的辦法,拉攏了這兩個諸侯,其他割據勢力也受到了影響。但是項羽,到亥下之戰的時候,可謂是孤軍作戰,他一路奔逃,也沒有其他人率軍接應,可謂是真正的孤軍一隻。最後被合圍,只能讓人感嘆。

第七:意氣用事。

項羽逃到烏江邊,最終內心羞愧,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選擇了自殺,假如他繼續逃跑的話,小哥認為他大概率可以活下來,因為從史料看,追擊項羽的漢將呂馬童是項羽以前的下屬,同時江邊也有一隻渡船,足以送項羽渡江。但是項羽選擇了自殺。

著名詩詞家李清照曾有詩感嘆項羽的霸氣。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可能那個時候,項羽內心也是疲憊不堪了,征戰多年,民不聊生,即便自己渡江而去,重整旗鼓,也不過是讓江東百姓更加疾苦罷了,若劉邦率大軍來攻,勢必將江東父老陷入水深火熱,項羽思緒萬千,最終選擇了自刎。

通過上面的分析,如果單單通過“亥下之戰”判斷韓信的軍事能力強於項羽,未免太過牽強。

謝謝大家。

整理不易,歡迎大家多多點贊支持小哥創作。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古梁鏞


項羽絕對是英雄,從古至今無人懷疑,司馬遷為沒做過皇帝的他寫本紀,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樣的英雄領軍能力如何呢?有人說他在這方面不如韓信,說的對嗎?

要討論這個問題,先來確定一下這“領軍能力”作何解。顧名思義,“領軍能力”就是帶領軍隊的能力,硬要細分的話,我以為可以分成:

在軍隊中的威信+管理部隊的能力+軍事謀劃能力+臨陣指揮的能力+個人表率能力,以下我們就以這幾條對比一下項羽和韓信。

在軍隊中的威信

這一條自不必說,項羽不但是在自己隊伍中有威信,還可以擴展到天下的軍隊,鉅鹿之戰後,

諸侯將領們都跪爬著去見項羽,不敢仰視。這對自己的部隊是威信,對別的部隊就叫做聞風喪膽。

在威信這方面韓信應該是有的,在他調度下打了不少勝仗,沒有記載他派出的人不聽命令或者完成不了他的既定目標。但和項羽比威信,韓信還是差了些。項羽豪情萬丈、氣吞天下;韓信不聽蒯通之言,安於劉邦之下的王位,小氣了些,也因為這小氣丟了性命。

管理部隊的能力

在挺進關中的戰爭中,項羽打硬仗一路拼殺,很多人因為他的威名來歸附,到鴻門宴時楚軍四十萬,封分諸侯之前,隊伍中沒有人反叛。分封后,大家都是王,自有一方領地,很難和項羽一條心,所以說項羽在政治上是失敗的,不論他分封諸侯的主觀用意是什麼,實際情況就是,封出去了的部下就成了日後的敵人。

韓信連續三次被劉邦奪走手中的部隊,前兩次都在幾乎光桿的情況下重新聚集起三十萬人,他管理、訓練部隊的能力應該說非常強。相比之下,韓信在這方面強於項羽。

軍事謀劃能力

這個不用多說,韓信到哪都講究兵法,能讓劉邦把部隊全權交給當時沒什麼實戰經驗的他,謀劃能力一流,沒打就能基本算出結果,感覺和諸葛亮隆中對類似,後世他為“兵仙”也是因為這個。

項羽的謀劃主要在范增,從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就知道,範老先生盡力而為了,項羽還不太配合。所以謀劃上項羽明顯不如韓信。

臨陣指揮的能力

臨陣指揮這一項,韓信調動部隊總是及時或趕超敵人,得到先機。

項羽除了垓下一戰從未敗過,但總覺得有些被動。這裡反了打這裡,那裡反了打那裡,雖然戰績非凡,但將士很累。來回快速奔襲,糧草跟不上,這也是項羽唯一一敗的原因之一。項羽在臨陣指揮上不及韓信。

個人表率能力

這一項,毫無疑問,項羽完勝。項羽個人能力超強,鉅鹿之戰能得勝,楚軍拼命是根本原因,而楚軍拼命的原因肯定是主帥項羽拼命。澶州之戰,宋真宗只不過親自登上城樓而已,宋軍的士氣就已經數量級高漲了,更何況項羽一向是自己衝殺在前。彭城之戰,楚軍三萬能勝聯軍五十六萬的主要原因也是項羽的表率能力。

從未有記載韓信親自衝鋒,也沒有聽說他和什麼人對決,韓信取勝並不靠這一項。天下人都知道,和項羽一對一,毫無勝算。

同是領軍,項羽靠個人魅力,韓信靠兵法,細分對比之下韓信領軍能力略勝項羽一籌。但這又怎麼樣呢?項羽為君悲壯自刎,韓信為臣窩囊被殺,是不爭的事實。江東父老和項羽相互之間的那一片真心足以感動天下。

我是卷舒風雲潤天地,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卷舒風雲潤天地


誰說項羽領軍能力不如韓信了?

項羽雖戰敗,但從來沒有人懷疑項羽的軍事能力,項羽是輸在政治能力上,並非軍事能力,成王敗寇在項羽身上不適用。

項羽一生除了垓下之戰,可曾敗過一次?從項羽成名戰鉅鹿之戰說起,5萬楚軍大破40萬秦軍主力,而且楚軍主帥項羽只有25歲。26歲項羽就當上了天下的霸主,在齊國那麼牛的田榮被項羽平定斬殺,劉邦乘項羽在齊國平亂,率56萬聯軍佔了項羽的都城彭城,之後項羽率3萬楚軍大敗劉邦56萬諸侯聯軍 ,從彭城打成滎陽,劉邦一潰千里,從江蘇彭城(今徐州)一直逃到河南滎陽,才站住腳。



之後就是四年楚漢戰爭,在正面戰場,劉邦遇到項羽百戰百輸,好幾次劉邦的軍隊都打成了光桿司令,要不是劉邦背後有蕭何、韓信、張良三人,劉邦早就被項羽乾死了。

彭越牛吧,遇到項羽只敢在背後打打游擊戰,襲擊下項羽的糧草輜重,連項羽的正規軍都不敢碰,更別說敢和項羽對戰了。

英布牛吧,英布平生最懼怕項羽,其次就是劉邦和韓信,英布反叛項羽時,項羽的手下龍且就把英布平定了,更別說項羽了。



韓信牛吧,號稱兵仙,仍然不敢與項羽在正面戰場獨自抗戰,彭城之戰吃了項羽的虧,又在垓下之戰的初期被項羽擊敗,這是兵仙唯二的兩次失敗。

那麼垓下之戰項羽又是如何失敗的?

1、垓下之戰前,楚漢已進行將近四年的戰爭,項羽由於糧草不足,才與劉邦議和的,誰知雙方剛一議和,劉邦轉眼翻臉不認人,發兵襲擊項羽,事出突然,然後劉邦再次被項羽擊敗,劉邦以封地許諾召集韓信、彭越、英布等人一起合圍項羽,項羽無奈只得退守垓下。



2、劉邦+韓信+彭越+英布+蕭何+張良+天下所有諸侯一起才在垓下擊敗項羽的。劉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項羽卻是一個人在戰鬥,在戰爭初期,韓信作為中軍首先進攻項羽,但被項羽擊敗退回,然後漢軍兩側進攻項羽,項羽退守垓下,此時並未完全失敗。

3、韓信下令讓漢軍唱楚歌,擊潰楚軍心理,讓楚軍認為漢軍已經佔領楚地,瓦解了項羽軍的鬥志,軍無鬥志,如何再戰?包括項羽在內,都認為楚地已失陷,無心再戰,所以項羽當晚就帶著800騎兵突圍而去,放棄繼續戰爭,才導致項羽的最終失敗。



劉邦的用人識人能力+漢初三傑(韓信、蕭何、張良)的全力支持+聯合天下諸侯,劉邦才擊敗了項羽,項羽只是輸在政治能力上,在軍事上從來沒輸過,你一定要拿韓信和項羽比,能比嗎?

至少在項羽同時代的人,沒有人的軍事能力及領軍能力超過項羽的,包括韓信。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項羽和韓信都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軍事家,甚至可以說項羽的軍事才能,還在韓信之上。因為項羽可以扛起千斤的大鼎,並且他的個人戰鬥力爆表。反觀韓信,他的單打獨鬥能力就沒法和項羽相比。所以說項羽的領軍能力不如韓信,絕對是不正確的。

項羽和韓信有一個共同點,這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擅長打以少勝多的戰役。項羽平生最得意的兩個戰役,一個是鉅鹿之戰,一個是彭城之戰。

鉅鹿之戰項羽帶領不足十萬的軍隊,打敗了秦末名將王離帶領的二十萬精銳部隊。正是這一戰讓項羽的大名不脛而走,成就了他西楚霸王的美名。



彭城之戰項羽帶領三萬人馬把劉邦的六十萬聯軍打了一個落花流水。劉邦差一點在這一戰中葬命。但是,劉邦是個不怕失敗的人,他在這一戰中被項羽打成了光桿司令,但是,他依舊不氣餒,選擇捲土重來,在和項羽一決高低。

韓信打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就更多了,其中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戰和背水之戰最為出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戰,也是韓信被劉邦封為大將軍後,所打的第一仗。這一仗韓信是對抗秦末名將章邯。

最終韓信是用調虎離山之計,迷惑了章邯,然後取得了勝利,這一次韓信取得的勝利,給了劉邦殺出漢中佔據關中的機會,也給了劉邦戰勝項羽,和項羽角鹿中原信息。

背水之戰韓信用三萬人馬打敗了二十萬趙國精銳部隊。韓信在這一戰之後名動天下,他終於向天下人證明了自己的軍事才能。項羽能做到的事情,他韓信一樣也可以做到。之後的戰役,韓信打的一直都是順風順水。直到韓信和項羽之間打的垓下之戰為止。

垓下之戰也是韓信和項羽兩個軍事天才第一次真正的對決。這一次項羽的軍隊只有十萬,韓信的軍隊多達四十多萬。

這個仗打起來雙方的壓力都很大,因為高手過招,並不一定人數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就一定能取得勝利。當然人數佔據少數的情況下,能取勝的概率更小。這時候最主要看的是兩個主將的對決。項羽任何時候打仗都是一馬當先,率領士兵衝鋒陷陣。可是,它遇到了韓信,想取勝就有點難度了,因為韓信有對抗項羽的能力。韓信的士兵比項羽還多,似乎韓信更佔據優勢。


項羽和韓信剛開始打的不分勝負,到了夜裡休戰後,張良又開始給劉邦獻計策了。張良建議劉邦派漢軍的士兵去楚軍的大營附近大唱楚歌,讓楚國的士兵以為天下的人都投靠了劉邦。這種做法的目的,就是去擾亂項羽楚軍的軍心。

結果當項羽聽到漢軍在唱楚歌后,他也以為天下人都歸順了劉邦,項羽的心也開始動搖了。可以說此刻的項羽是絕望的,他當夜開始召集士兵,逃了出去。但是,最終項羽走到烏江,他不打算逃了。這時候劉邦的騎兵司令灌嬰追上了項羽,項羽先後殺死了漢軍一百多人,然後自刎而亡,結束了自己英勇的一生。

可以說項羽是敗在了整個劉邦集團的手中,並不是說他的軍事指揮才能不如韓信。若是讓項羽和韓信各帶十萬人馬對決,最終贏的是誰,還真不好說。


史學達人


項羽領軍能力還真是不如韓信。領軍不只是帶著原有部隊打仗,還要能在戰爭中發展壯大。可是項羽呢,老是自己的那些子弟兵以及收降的部分秦軍,結果越打越弱。

有什麼樣的主帥就有什麼樣的軍隊,項羽自己勇悍異常,力能扛鼎,所以其本部軍隊的戰鬥力是很強悍的。項羽面對秦軍,劉邦軍,以及此起彼伏反叛的諸侯軍,只要項羽自己率軍作戰基本都能打勝,但是項羽不能收服別人,只能到處撲火,疲於奔命。也就是說,項羽只善於用自己人,整合不了其他部隊。項羽出身楚國貴族,對於其他人打心裡是瞧不起的,骨子裡總是透著一股傲慢,這是他難以收服人心的致命弱點之一。他的帳下原本能人很多,像韓信、張良、陳平這些對漢朝建立有大功的人物都曾是項羽的手下,卻一個個都跑到了當時實力比項羽弱得多的劉邦那裡,說明項羽實際上沒有多少人格魅力。
韓信對劉邦是這樣描述項羽的,“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說白了,項羽不是帥才,是衝鋒陷陣的猛將;對人只是施以小恩小惠,對於有大功的人卻寧可把印把子拿在手裡玩的溜光發亮也不給。

而韓信與項羽不同,被劉邦拜將之後,一路征戰發展壯大,手底下收編的是各色雜牌軍,卻能被韓信逐一整合成自己的部隊。論精銳程度,韓信軍一直就不如項羽軍,但是韓信懂得如何揚長避短,如何收服人心,結果越打越強,這種統軍能力,特別是指揮不同派系的大兵團聯合作戰的能力是項羽比不了的,所以才會有“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如果是彭城之戰面對劉邦親自指揮漢軍的形勢,項羽壓根就不怕,以3萬騎兵突襲,擊破不同派系的漢軍和諸侯軍56萬,可見項羽的勇悍。然而在垓下之圍,項羽軍以10萬面對韓信統一指揮的由不同派系組成的漢軍和諸侯軍40萬(也有說是60萬。但古人所說的兵力數字很不可信,項羽軍沒有10萬,而漢軍這邊也沒有40萬或60萬),卻再也沒有彭城戰役時期的勇氣,而是怯於對戰,自己拋棄大軍,率800騎趁夜逃走,可見項羽內心對韓信是極其忌憚的,深知自己在韓信這兒根本重演不了彭城戰役的輝煌。

所謂“四面楚歌”的效果遠沒有記載的那麼誇張,且不說這個傳說漏洞百出,經不起推敲,作為身經百戰且多次面臨兇險境地的將領,項羽還不至於聽到楚歌就驚慌失措。

《史記》對於項羽的形象明顯是拔高了,司馬遷在記載項羽事蹟時帶有太濃列的主觀喜惡,這與司馬遷本人的經歷有很大關係。(S)


聯合防務




項羽是一代名將,韓信是一代兵神。

從領軍能力來說,項羽確實不如韓信。一個將領的領軍能力應該包括:整體協調、團隊打造、現場帶兵。

項羽整體協調不如韓信

項羽最後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糧草不足。項羽帶著飢惡的士兵,四處征戰,能與韓信的大軍戰成這個結果,已經很不錯了。

可是,為什麼糧草不足呢?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決定了項羽的失敗。

項羽的大本營在彭城(今天的徐州),而項羽的戰場,主要集中在長安以東的中原地帶。來回的運送和調度糧草等物資,非常不容易。

有句話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是離前線距離這麼長,糧草運送較為困難,而且容易截斷,怎麼能保證糧草的供應呢?項羽保證不了,於是捱餓的情況就出現了。

相反,韓信的糧草,很少出問題。一是調度有方,而是離前線近。

所以,整體協調,項羽輸了一籌。



項羽團隊打造很失敗

團隊的優秀與否,對戰事有著最為直接的作用。

1、團隊人員的數量。秦國滅亡時,項羽何其強大,本身所帶兵馬,加上三秦軍隊,再加上可以控制的諸侯軍隊,士兵數量不足百萬,也差不了多少。可是劉邦的軍隊,少之又少,只能偏安一隅在漢中。

但隨著時間的變化,隨著韓信帶兵出了漢中,團隊越來越大。而項羽的隊伍,開始不斷縮水,兵力不斷下降。

這說明,在士兵數量的控制上,韓信優於項羽。

2、團隊質量。

項羽的團隊,能帶兵打仗的,除了項羽、龍且、鍾離昧外,感覺再無他人。

韓信這邊,有曹參、灌嬰、周勃、樊噲、夏侯嬰、丁復、酈商等多位武將。還有數不清的,培養有序的下級軍官。

在團隊質量上,項羽還是弱了一些。項羽的強,強在個人;韓信的強,強在團隊。

3、團隊管理

關於團隊管理上,項羽一塌糊塗。

不僅沒有很好的發展新的士兵和將領,而且跟隨他的很多人都倒戈了,比如韓信、陳平、英布、彭越等,還有唯一的謀士范增也離開了他,解甲歸田而去。

看韓信所帶之兵,很少倒戈。這說明,韓信在團隊管理方面更勝一籌。

縱然項羽力能扛鼎,縱然項羽勇猛無敵,可是一個人很難幹得過一個團隊。

項羽在團隊打造方面,確實不如韓信。



項羽現場帶兵能力很強

現場打仗,項羽確實強,在鉅鹿以五萬軍隊戰勝章邯四十萬大軍;在彭城,以三萬軍隊打敗了劉邦五十六萬軍隊。

太強了,強到能亮瞎人的雙眼。韓信在現場打仗時,其勇猛遠遠不如項羽。

可是,將帥帶兵打仗,是比誰力氣更大嗎?是在比誰衝鋒更猛嗎?顯然不是。



綜上所述,韓信整體領軍能力略強於項羽,而項羽只是現場更猛一些,個人能力更突出一些。


(圖片來自於網絡)


藍風破曉


項羽的領軍能力不是不如韓信,只不過項羽的統籌能力沒有那麼強,他最後是靠一己之力,和整個劉邦集團來對抗的,確切地說項羽是敗給了整個劉邦的集團。

我們來看看,都是劉邦帳下的哪些人把項羽打敗的?

陳平

項羽手下的智謀只有一個,這個人就是亞父范增。因為陳平在項羽帳下幹過高幹的職位,所以,他明白范增對於項羽來說意味著什麼。

可以說只要把范增給除去,項羽就成了一個任人宰割的小綿羊一樣。

所以,陳平就用了反間計,離間了范增和項羽的君臣關係。

范增知道項羽猜疑他後,就主動的離開了項羽。項羽答應了讓范增離開,最後范增死在了回家的路上。

范增死後,項羽確實如同一個沒頭的蒼蠅一樣,被劉邦在南北戰場上來回吊著打。

韓信

垓下之戰,韓信帶來四十萬大軍對陣項羽十萬大軍。

在這期間因為韓信的兵力多,在加上他的指揮能力也不差,這也就是說,只要韓信不犯原則上的大錯誤,他僅靠車輪戰術,就能把項羽的軍隊給耗死。

項羽和韓信打了一些天,眼瞅著自己的傷亡越來越大。

看上去項羽集團的士氣似乎是被打散了。

可是,這時候的項羽還是覺得自己不會失敗,他還想和韓信繼續戰鬥下去。但是,因為張良的一個計策,讓項羽徹底的放棄了戰鬥到底的信心。

張良

垓下之戰,張良用了一個釜底抽薪的辦法,正是這個辦法瓦解了項羽的軍心。


張良的這個計策,就是四面楚歌,每到晚上燈火通明的時候,張良就派士兵去項羽的大帳周圍去唱楚歌。

因為項羽和他的部下都是楚國人,當他們聽到楚歌之後,他們就以為所有的楚國人,都已經投降給了劉邦。

這就給他了他們一種,他們已經失去了天下的錯覺。

正是在他們在這種錯覺的影響下,項羽決定不打了,他帶了三千個士兵開始向江東逃去。

但是,就在項羽趁著夜色逃跑的時候,劉邦知道了,他派了騎兵灌嬰帶著八千人去追項羽。

劉邦

劉邦在得知項羽逃跑之後,下了一個命令,誰能把項羽殺死或者得到他的一塊屍首,將會被封為侯,獎賞黃金兩千兩。

正是在這種大的利益的驅使之下,劉邦的人追起項羽來就格外的賣力。

項羽到了烏江之後,看著自己身邊的人也沒有幾個了。

他就打算不跑了,還是和兄弟們在烏江戰死把。

最後項羽在殺了幾百個漢軍之後,他就拔刀自盡了。

項羽死後,又被漢軍給分了屍首,最後有五個人把項羽的屍首帶給了劉邦,這五個人得到的項羽的屍首,拼接起來,正好是一個完整的項羽。

就這樣項羽徹底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所以說項羽不是敗給了韓信,而是敗給了劉邦集團。不是他的領軍能力不行,是他的力量太過於單薄。


漢史趣聞


戰爭的目地是為了勝利。毛澤東軍事思想裡有一句名言:“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項羽以10萬兵力抗衡韓信的40萬大軍,最後被包了個湯圓。這隻能說:一方面項羽對戰場的形勢評估不嚴,其次、就是他目中無人,驕傲自大,不把韓信放在眼裡。在冷兵器時代,雙方如此巨大的軍力對比,項羽的失敗幾乎是肯定的。以此我們可以看出項羽不如韓信的軍事才幹。如果這場戰爭,項羽能夠以以弱勝強,那麼我們甚至可以說:項羽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但這只是如果而已。

順便說一下: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與美軍為首的聯軍作戰,他們把失敗的原因歸結於人海戰術,這正是毛澤東軍事思想“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具體體現。無論他們怎麼說:即使如此、戰爭勝利的天平最終屬於中國人民志願軍。勝利是戰爭的最高原則。

張延


張延107481857


項羽是將才,韓信是帥才,就綜合能力而言,項羽的領兵能力卻實不如韓信。不可否認的是項羽確實武功蓋世,拋開軍隊作戰不說,那麼十個韓信加起來群毆項羽也無法取勝;但是採用大兵團軍隊作戰,那麼項羽一定會被韓信擊敗的。《孫子兵法》說過: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我們可以看出韓信用兵以謀略為先,以伐交為後,最後才是出兵作戰;而項羽用兵則是披堅執銳的攻城拔寨,戰術層面無人可敵,戰略層面差韓信遠矣!

項羽是力能扛鼎的無敵勇士,他作戰時總是身先士卒,像一把尖刀一樣插入敵人的心臟,類似於德軍的閃電戰,對方還在準備時就被項羽擊敗了。比如項羽的成名之戰就是在鉅鹿採用快攻快打的方式擊潰大秦長城兵團的,然後迫使章邯投降;假如秦軍對項羽採用圍而不攻,騷擾襲擊的方式作戰,那麼項羽就玩完了。長城兵團的王離也是一個喜歡硬碰硬的鐵釘子,只不過這次他碰到了項羽這顆鋼釘子,所以王離及他手下的長城兵團才會全軍覆沒。

劉邦對項羽的策略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弄得項羽一點脾氣都沒有;生生跟漢軍耗了多年,結果實力此消彼長,項羽最終被漢軍擊殺。齊國經常反叛楚國,每次項羽殺過去,齊軍就跟項羽列陣而戰,結果齊軍被殺得流血千里;後來齊軍也學聯明瞭,等項羽一來就化整為零躲起來,項羽一走又聚合起來反楚。項羽在齊國疲於奔命的時候,劉邦趁機攻佔了楚國都城彭城,結果項羽以三萬騎兵閃電回擊,一舉擊潰劉邦五十六萬聯軍。彭城之戰後,劉邦就開始與項羽玩起了游擊戰,反正就是不正面與項羽交鋒,但是卻死死咬住項羽,讓韓信去收拾各個諸侯國。

韓信攻滅了齊國後,三分天下漢有其二了,項羽已經勢單力孤了,劉邦決定對項羽最後一擊。劉邦聯合其它諸侯國的軍隊合計四十餘萬圍困了項羽的十萬楚軍,如果此戰是劉邦在親自指揮,那麼項羽又將會上演鉅鹿之戰的輝煌,但是此戰是韓信在指揮,故項羽插翅難飛。韓信利用兵力的優勢採用十面埋伏之計將楚軍層層圍困,圍而不攻以消耗楚軍的糧草;又採用四面楚歌之計瓦解楚軍的戰鬥意志,使得楚軍紛紛逃亡。項羽兵疲糧絕,不得不拋棄大軍而親率八百親信騎兵突圍,此戰是項羽的最後悲歌,他武功高強,一人擊殺數百漢軍,但是最終他力竭被圍,自刎而死!項羽在他的《垓下歌》中說他力大無比,神勇異常,戰敗非他個人之罪,而是上天要亡他,這難到不荒謬嗎?


大秦鐵鷹劍士


《孫子兵法》說過: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而兵家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韓信正是深諳此道理的軍事軍事奇才。

楚漢都說亂世出英雄,楚漢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一代戰神項羽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用四萬軍士消滅了秦國的40萬的精銳之師。一戰成名,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裡就讓強大的秦帝國傾覆了,成有歷史上少有的戰神,在之後的楚漢戰爭中又多次戰勝劉邦,經常是把劉邦打成光桿司令。


項羽雖然是一代戰神,力能舉鼎,也和叔父項梁學習過兵法,歷史卻又給他派下來一個剋星——韓信。項羽一生征戰之有一次垓下之敗,卻輸掉的全部,而韓信就是剋制項羽的人。

兵法雲:“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韓信最先投奔項梁,項梁死後歸屬項羽的軍營,項羽讓他做郎中,他曾多次獻計還項羽都沒有得到採納。韓信偷到漢營,在封大將之前曾經對項羽進行過分析。他說:項王一聲怒喝,千人會嚇得膽戰腿軟,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賢將,他認為這樣只能算“匹夫之勇”。

然後他又分析了項羽的幾個缺點,1,項羽待人恭敬慈愛,語言溫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淚,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們。當部下建立功勳時,他把官印的稜角都磨光滑了也捨不得給人家,卻不卻不捨得給人家封賞,這是婦人之仁。2,目光短淺,違背道義,公私不分。項羽雖然獨霸天下而使諸侯稱臣,可是卻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又違背義帝的約定並把義帝驅逐到南方殺害,把自己親近喜歡的人都分給最好地盤。3,生性暴虐,濫殺無辜,凡是項羽軍隊經過的地方,無不遭蹂躪殘害,天下人都怨恨他,百姓也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強屈服,早以已失去民心。


可見韓信多項羽的瞭解有多麼透徹,而不可一世的項羽多韓信卻是一無所知的。韓信也就能夠抓住最佳時機戰勝項羽。

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也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



如果說項羽最好的將才,那麼韓信就是最好的帥才。他知道如何避開敵人的長處,更知道如何攻擊敵人的短處。在自己最小的傷亡下取得勝利。

韓信在被軟禁的時間裡與張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共得一百八十二家,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兵書整理,為中國軍事學術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同時還收集、補訂了軍中律法。著有兵法三篇,已佚。


相比之下韓信才是有智慧的人。

更多見解,敬請留言,期待您的關注和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