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審時度勢,善於謀略

本文由小盧聊歷史原創首發,抄襲必究!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有一個特殊的時期,那時社會動盪,戰亂四起,湧現出了無數的英雄豪傑和能人異士,他們或足智多謀,或驍勇善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他們的故事十分精彩,構成了歷史上墨重彩的一筆。這就是三國時代。

三國時代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審時度勢,善於謀略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的,就是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當時魏蜀吳三國鼎立,各種明爭暗奪層出不窮,作為一個國家的領導者更是要小心謹慎,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身為吳國君主的孫權又會有怎樣精彩的故事呢?就讓小編為您一一道來。

孫權是孫堅的次子,他的父親和兄長孫策早年間在江東打下了基礎,有了一定的勢力,後來孫策早逝,孫權即位成江東之主。他決策果斷,出兵收復了甘寧,這時曹操南下進攻,劉備節節敗退,曹操乘勝追擊,向東吳下了戰書。

孫權有意向與曹操一戰,但是東吳內部以張昭為首的主和派卻不同意迎戰,正值兩難之際,諸葛亮前來,表明了兩軍共同對戰曹操的決心,周瑜也分析了曹操的不足之處,認為有望獲勝,於是孫權果斷派兵出擊,與蜀國聯手將曹操大敗於赤壁,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三國時代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審時度勢,善於謀略

我們不難發現,不管做什麼事情之前。都一定要做充足的準備,我認為,赤壁之戰的勝利與吳蜀兩國的精心準備密不可分,如果孫權在曹操下戰書之後,就草草迎戰,那麼勝利不一定會屬於他。成大事者不僅要拘小節,更要在意每一個微小的細節,如果出現一絲絲的紕漏,都會影響到最終的結果。

我覺得生活中也是這樣,什麼事都提前做好準備,這樣才能胸有成竹,做事不慌不亂,有條不紊,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細節決定成敗,我們做事情不能得過且過,在過程中,你的每一分努力,最終都會在結果中表現出來。

赤壁之戰後,孫權感到與蜀結盟是可行之策,於是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試圖用和親的辦法將蜀與自己拉到同一戰線上,後來又將荊州借給了劉備。可是沒有想到,劉備並沒有想要與吳並肩作戰,而且吳借給他的荊也一直拖著不還。

三國時代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審時度勢,善於謀略

後來吳魏又一次戰役之後,雙方不分勝負,雙方決定聯手討伐關羽。在關羽出兵樊城的時候,孫權奪回了荊州,又在麥城活捉了關羽,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英雄敗走麥城。後來關羽不願意降敵,被逮到建業之後殺害,蜀從此折損了一員猛將。

我認為,在戰爭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孫權在劉備那裡討不到一點好處之後,就轉而與曹操結盟,不過我覺得這與劉備不君子的做法脫不了干係,孫權將荊州借給蜀,好讓他們出兵征戰,雙方說好了是借,但是蜀獲勝之後卻不肯把荊州還給吳,還是在雙方交好的情況下,這樣的做法會不會太小人了一點呢?

三國時代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審時度勢,善於謀略

誰都不是傻子,都不會一味的付出,既然劉備不仁義,那麼孫權與曹操聯手也無可厚非了,不過是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罷了。我反而覺得,孫權的做法才是真正的君子,有理有據,名正言順,而且他非常善於審時度勢,可以做到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曹丕代漢之後,孫權見狀,宣稱東吳是魏國的附屬,抱緊了魏這條有力的大腿。劉備稱帝之後,立即起兵攻打東吳,名義上是為了為關羽報仇,但是實際上卻是為了搶奪荊州。孫權果斷迎戰,將劉備打敗,之後劉備病逝,諸葛亮派人與東吳講和,雙方再次聯手,共同抗擊曹魏。

後來魏攻打東吳,被用連環計打敗,孫權率軍攻打江夏,也失敗了,在229年,孫權稱帝,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

三國時代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審時度勢,善於謀略

歷史是客觀的,但是每個人的想法都是主觀的,每個人對三國的看法都不同。有的人欣賞曹操的殺伐果斷,有人讚歎劉備的重情重義,但是我,卻喜歡孫權的真實。

蜀給我的感覺是偽善,他們表面上看起來重情重義,但那只是對他們自己人而言,對別人就另有一套說辭,拖欠荊州不歸還,卻還有理有據,明明就做了不仁不義的事,這無可厚非,在戰爭中誰都不會坐以待斃,但是他們硬要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為自己做的醜事強行鍍金。

並且,我覺得劉備沒有什麼才能,唯一可取的地方,就是禮賢下士,重視人才,但是這一點其他兩國的君主照樣可以做到,並不是什麼值得稱讚的地方。

三國時代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審時度勢,善於謀略

而我不喜歡曹操的原因,是因為他太過於狠毒。我承認他軍事方面的才華,他也確實是生來就是做大事的人,他的很多計謀都十分巧妙,在用人方面也很有一套。但是,他做事太過狠毒,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是他的名言,他是一個好的軍事家,卻不是一個好人。

而孫權呢,我欣賞他的真實,做什麼事都不遮掩,不為自己找理由,而且他對人真誠,對手下將士十分善待,他算不上是十分有謀略的領導者,但他確實是一個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