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桓王伐郑之战为何会大败?

欲云谈史论今


公元前707年的周郑之战,对于周王室来说是一次刻骨铭心而又影响深远的大战。在这场大战前五十二年,即公元前759年,周平王才刚刚东迁至洛邑。


  1. 周郑矛盾的根源

对于东迁的周平王政权而言,公元前750年战胜携王政权,成为天下唯一的王,是第一次政治上的大胜利。可大胜之后,由于周平王政权的弑父嫌疑,并未得到天下诸侯的一致认可。周王室的政治势力范围,局限于嵩山以西以及晋西南一带;渭河平原虽然有秦,但大部分处于戎狄控制之下。传统中原诸侯国,宋、齐、鲁、卫、曹、蔡、陈、邢、北燕等等,此时都还没有承认周平王政权的合法性。因此,周平王政权东迁后,能依赖的就只有两个强国:郑国和晋国。

<strong>

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姬仇去世,随后晋国陷入曲沃与晋侯之争,长达六十七年。这使得周王室所依赖的“一条腿”折了。公元前744年,郑武公姬掘突也去世了,十三岁的郑庄公姬寤生成为国君。少年国君郑庄公,显然无法在如此微妙的政治环境中替周王室扩大政治版图。因此,周王室所依赖的“另一条腿”也不行了。从公元前744年直到公元前722年间,周王室的政治势力范围一直保持在洛阳盆地周边一带,无法再向东扩张。

造成这种局面,都不是晋国和郑国主观不努力,而是国内确实存在客观困难:晋国是内乱不断,郑国则是少年国君执政。可对周王室来说,周平王却耗不起了。自从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以来,已经过去了数十年;周平王也从当年的懵懂少年变成了一位老人,可周王室却还没得到天下诸侯的普遍认可,周王室如何能在洛阳盆地长久地生存下去?为了能加快周王室在中原政治势力范围的扩张,周平王便想扶持另一位能干之士,来填补晋、郑两国的空白。考虑了数年,周平王终于决心提拔西虢公为执政卿。但周平王失误之处在于,他考虑的时间太长了,此时郑庄公已长大成人。见周王室想分郑国之政,郑庄公立刻向周王室发出了抗议声。郑国一发声,周平王立刻认怂,发誓没有这回事,并主动提出交换质子,以换取郑国的信任。


这就是郑国与周王室产生矛盾的根源:郑国的现实与周王室一统天下的目标之间,出现了重大背离。公元前722年之后,这个矛盾不但没能弥合,反而是越来越突出。由于郑庄公与弟弟姬段之间的权力斗争,不幸引发了郑国与周边鲁、宋、卫、蔡、陈等等诸侯国的大混战,持续长达十一年之久!对于郑国,为了生存,必须要打败周边国家建立起的强大“反郑联盟”;可对周王室而言,为了尽快得到天下诸侯的认可,这些与郑国敌对的诸侯国,却都是不可或缺的“统战”对象。郑国与周边诸侯国的矛盾闹得越大,就与周王室政治目标越来越背离,当然与周王室的矛盾也就越来越大。

因此,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后,继位的周桓王立刻就要任命西虢公为新执政卿,为将来全面取代郑庄公作准备。郑庄公一听,怒不可遏:在这年4月,他派出大夫祭仲,收割周王畿温邑(今河南温县)的麦子;同年秋,又抢收了洛邑周边的稻谷!在郑国强大武力威胁下,周桓王不得不收回了成命。从此,周王室与郑国之间的矛盾,已经由最初政治目标的不一致,发展成了周桓王与郑庄公之间的私人恩怨。

所以,在公元前717年,郑庄公首次来朝见周桓王时,居然“王不礼焉!”


2. 周桓王对郑国的反制

虽然周桓王对郑庄公恨之入骨,但周桓王深知王室实力不如人,也不敢公开与郑国闹翻脸。可是,周桓王也不会就此放过郑国。公元前717年之后,郑庄公借用王室名义,频繁党同伐异,取得了许多战果。

这某种程度上也启发了周桓王:既然郑庄公都能借用王室名义做这么多事情,那周王室岂不是能做得更多?

因此,周桓王一边派出使者四处出访各诸侯国,加强与诸侯的联系,另一边则开始频繁给郑国穿小鞋:公元前715年夏,周桓王把西虢公任命为副执政卿,分郑庄公之权;公元前712年,周桓王宣布从郑国收回刘(河南偃师南)、邬(刘邑西南)、蒍(河南孟津东北)、邘(河南沁阳西北)四块土地,然后空口许给郑国苏国的十块土地,让郑国白白损失了四块土地。周桓王搞出这些小动作,都是为了激怒郑庄公。

然而,枭雄郑庄公也非等闲之辈。虽然周桓王一再给郑国穿小鞋,但此时郑国正借重于王室之处甚多,所以郑庄公将这一切都强忍了下来,没有对王室发起报复。

公元前707年,眼见郑庄公始终不反抗,一切准备停当的周桓王就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撤销了郑庄公执政卿之职,只任西虢公一人。王室既然已经彻底放弃了郑国,郑庄公也就不再愿意与周王室维持面子上的和谐了——从此,郑庄公不再去王室朝觐。

郑庄公此举,正好落入了周桓王圈套。

准备了这么多年,周桓王一直在等待郑庄公的反抗。周桓王立刻联合起蔡、卫、陈三国,高调宣布讨伐郑国的“不王”!公元前707年秋,王室大军与郑国大军在郑地长葛遭遇。可是,战前信心满满的周桓王,却大败而归!

周王室长葛大败于郑国后,其政治影响极其深远:公元前706年,楚武王就开始进犯随国,要求尊封遭拒后,立刻自行称王;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开始肆无忌惮地向晋侯发起攻击,又杀死了一位晋君;公元前699年,在明知纪女嫁入王室成为王后的前提下,齐国依然开启了吞并纪国的步伐……。


3. 长葛周王为什么会战败?

长葛之战,周桓王为什么会大败?

其实,周桓王的大败,恰恰反衬出郑庄公在东周经营十多年的成功。在公元前707年之前,郑庄公已成功地击败了由宋、卫、陈、蔡为核心的“反郑大联盟”。与郑国敌对的宋殇公被宋人所杀,取而代之的是郑庄公竭力扶持的宋庄公;在鲁隐公后期,鲁国就已经与郑国化敌为友,成为郑国坚定的盟友;齐国与郑国关系更是得到了加强,两国之间相距虽远,关系却最为密切。

郑国在东周的强大影响力,迫使周桓王在寻找攻打郑国的盟友时,只能找到卫、蔡、陈三个诸侯国。卫国虽然实力强大,但在老色鬼卫宣公乱政之下,国力羸弱,早就不是郑国对手;陈国刚刚经历了弑君内乱,人心涣散;蔡国虽然是姬姓国,但长期都是“打酱油”的存在,实力并不突出。卫、陈、蔡三国,长久以来都是郑国的手下败将。而且陈国早年与郑国联姻,郑人对其军队的虚实了解得更加透彻。

所以,长葛之战正式爆发时,在公子姬突的建议下,郑国军队首先找准的突破口正是陈国军队:“陈国刚刚经历内乱,军队都没有斗志。如果先派右军来突破王室的左军(陈军所在位置),陈国军队必然溃散。王室联军见陈军溃败,人心也就乱了。蔡、卫军队战斗力不强,一定会先行溃逃。最后,我们再集中三路兵力攻打王室中军,必可大获全胜!”


因为战前缺乏实力派诸侯支持,战争过程中盟友又先行溃败,造成了周桓王长葛之战的大败。周桓王还被郑人射中肩膀,差点连命都丢了!

周桓王的大败,就是过于高估了自身实力所导致。周桓王是在错误的时间,选择了错误的盟友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大决战。长葛大败后,周王室东迁以后积蓄了四十多年的实力(包括硬实力与软实力)毁于一旦,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实现王室的中兴!


欲云谈史论今


周武王伐郑是在公元前707年,战争很精彩,过程很曲折,结局却很简单------周武王败了。

伐郑期间,正是郑国全盛时期。

好吧,周朝和我们想象中的封建王朝是有本质区别的。此时,郑国的强盛,不亚于后期秦国的强盛,属于各个诸侯国中扛把子式的存在。

而周朝也感觉到了压力,决定要教训一下这个不听话的小弟。可此时的周,已经被犬戎消耗殆尽(类似于明朝的蒙人),实在是无力讨伐郑国。

于是,周武王纠集一些小的国家,一起讨伐。由于周武王能力有限,水平不高。找来的全是周边小国或者附属国家。在战争期间又因为不能齐心协力,各有私欲而彻底打乱了计划,导致满盘皆输。

喜欢的朋友们给个关注呗,谢谢大家。


职场1姐


其实周幽王时期周王室的实力已然被犬戎消耗殆尽。平王是借助各郑、秦、卫等诸侯的实力恢复其统治的。就此以后,郑国趁机一点点做大,周王室实力并没有很大的发展。当周桓王伐郑之时也只是纠集了几个小诸侯而已。即便如此,小诸侯仍存有私心未能全力讨伐。而当时的郑国则是极其强盛的。一方面文臣有上大夫祭足,武将有颍考叔,公孙子都。公子忽,公子突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