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姓氏的來源和遷徙,字輩派行,看看你的祖先來自哪裡(2)

接上篇:百家姓氏部分起源地

51、新安餘氏

餘氏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陝西鳳翔至咸陽一帶,具體遷徙情況因缺乏歷史資料,故難以詳考。春秋時的秦國,建都於雍(今陝西省風翔東南),佔有今陝西中部和甘肅東南端,由余的後裔在春秋時應繁衍於這一帶。

秦漢以後,余姓族人東遷,一支遷入陝州(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一支遷居江南,主要繁衍於今安徽。在我國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後人基本上是同時不斷地繁衍滋長。

北方此際戰火連綿,社會動盪不安,中原士族開始第一次大舉南遷,余姓大族所處之地正當其衝,故其南遷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繼續南遷,進入湖北、湖南等地。晉初余姓著名的人物有餘昭元,因功高績偉敕賜姓佘,為佘姓著名得姓始祖。南朝宋有餘齊民,晉陵(今江蘇省常州)人,以孝行著稱。

後餘淵海因避黃巢兵,自福建同安北遷邵武,轉入韶州曲江縣(今屬廣東省)武溪,是為余姓入粵始祖。此後不久餘淵海次子餘鹹徙居湖南長沙,三子餘袞遷居浙江杭州,長子餘從留居當地。其三子後裔又有遷江西之奉新、臨川、廣東省之五華、梅州、大埔、平遠、海豐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佈全國,而且人才濟濟。

明洪武年間,余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河南、山東、江蘇、浙江、河北、安徽等地。

52、滎陽潘氏

關於潘氏起源,唐代的《元和姓纂》上有姬姓潘氏說、羋姓潘氏說,宋代後又增加姚(舜)姓潘氏說、炎帝姜姓潘氏說、殷契潘氏說。

上述五說中,按起源地分有古楚國說、北京延慶(潘都)----陝西興平(潘子國)說、河北南涿鹿縣古潘縣說、河北南懷來縣古潘邑說、陝西咸陽---西安說、河南滎陽姬姓說、河南固始古潘國 說。其中:陝西興平有姚姓潘氏和姬姓潘氏;懷來縣有殷契潘氏和姬姓潘氏;固始有羋姓潘氏和姬姓潘氏;姬姓潘氏有陝西興平北、陝西咸陽、西安、河南滎陽、河南固始、懷來古。

53、京兆杜氏

京兆杜氏,是中國中古時代一個以京兆郡為郡望的士族,漢朝時期就有俗諺稱京兆韋氏和京兆杜氏為“城南韋杜、去天尺五”,南北朝時期,京兆杜氏成為關中郡姓之一。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漢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陽(今中國河南省南陽),以豪族遷於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子杜延年又遷於杜陵(今陝西西安南)。

京兆杜氏歷朝多為官,亦名人輩出。東漢時有杜篤;西晉有軍事家杜預;唐朝時代更多,其中有宰相杜佑,歷史典藏《通典》之作者;其孫則乃晚唐詩人杜牧。

54、梁郡戴氏

先秦時期,戴氏世為宋國上卿,活躍在河南東部商丘地區。秦漢時期,戴姓向東遷移到安徽、山東、江蘇等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戴姓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廣為分佈,並向西散播到湖北等地。唐朝時期,戴姓在華北、西北、四川等地有定居點,中原幾次南下移民潮中,戴姓進入福建、廣東等地區,清初進入臺灣省。

55、會稽夏氏

夏氏一族始於四千二百多年前的夏王朝。夏斌陟被封為會稽郡王,成為會稽郡夏氏始祖。宋英宗年間,夏鄎端從會稽遷往仙居,居西門外的夏家庫。到夏怡松,已是仙居夏氏十一世了。其父抗元殉國之後,他誓不當元朝的官,毅然棄儒從醫。在遊覽天台山時,被神秀的山光水色所陶醉,樂而忘返。元初,夏怡松舉家從仙居遷往天台,定居城西太坊,成為夏氏天台始祖。夏怡松有二個孫,長孫夏伯忠居城裡,次孫夏伯和於元至正年間,從天台城裡,遷往城外六十華里的白坭坦,世代居於此,一晃又是六百多年。家族的每一次遷徙都是一次新枝抽芽,帶來的是枝繁葉茂。雖說是遷徙,但族人都知道他們的來路,能清晰地追溯到祖先生活的地方,尋到自己的族人,自己的家。

百家姓姓氏的來源和遷徙,字輩派行,看看你的祖先來自哪裡(2)

黃帝一支

百家姓姓氏的來源和遷徙,字輩派行,看看你的祖先來自哪裡(2)

炎帝一支

百家姓姓氏的來源和遷徙,字輩派行,看看你的祖先來自哪裡(2)

蚩尤等分支

66、潁川鍾氏

鍾姓是黃帝的後代,微子啟封商丘宋國之後便開始孕育鍾姓,鍾氏尊微子啟為“遠古伯祖”。公元前638年,襄公在稱 霸過程中負傷,為報一箭之仇,派弟弟遨,出使晉國,遨到晉國後並未回宋,而是在晉國落地生根,傳至鍾接。鍾氏的兩支由此而來。鍾氏族人說氏族“芽發鳳陽,根扎潁川”。

67、平陽汪氏、六桂聯芳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後。汪芒氏又稱汪罔氏,是防風所改,防風是夏朝諸侯之一。夏朝國君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防風氏因為晚到,而被禹殺頭。進入商朝,防風氏的後代就改為單字汪氏。汪氏子孫即是商代汪罔氏後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諸侯,所以汪氏的淵源可謂悠久異常,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同時汪氏也必是貴胄之後。

商、周後的春秋時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孫出現。魯國國君成公的支庶兒子被封到汪邑,其後世子孫有的就以邑為氏而姓了汪。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黃帝的直系子孫。

還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來的。據史料記載,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六子處休分姓汪。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歷史上有"六桂聯芳"之譽。

68、北平田氏

公元前三九一年,田完之八世孫田和把齊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為君,史稱田和代齊。可見田姓是春秋戰國時的齊國首都山東臨淄為發祥地,從這一時期活躍於政壇的田姓人來分析,田姓在先秦時期已分佈於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地。傳到田和重孫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田建被遷於共(今河南輝縣),其他田姓開始向西、北之地逃難。不久秦末起義軍四起,田姓家族聞風而動,有八人裂地稱王,煊赫一時,但不久均紛紛垮臺。

漢初,高祖劉邦採納婁敬之言,強遷關東豪族於關中的陽陵(今陝西咸陽東北),諸田亦在強遷之列,後發展成為京兆一帶望族,後來,田姓各族又遷徙至北平(今河北滿城北)。從漢代開始,今川、鄂、湘、黔交界一帶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中已有不少田姓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由於社會動盪,田姓避亂南遷,可以說田姓已分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亦有遷山西太原、寧夏固原、天津等地。唐代宗時,有田承嗣被封為雁門郡王而落籍當地。

宋代以前,田姓主要在中國的北部和中部播遷。河南田姓的開基始祖是宋代的田瑜,潁川汝陰田姓開基祖為虢州團練使田令芳。此際,田姓開始有遷今福建、廣東者,田希聖為閩、粵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傳至田衍,移居福建寧化,田衍孫田滋茅,於宋末徙居福建長汀,滋茅子松崗遷廣東海陽(今潮州市潮安區),後徙大埔,為大埔開基始祖。傳至田文長時,兄弟五人俱移廣東程鄉(今梅州市梅縣區),文長次子法聰、三子法盛移居廣東惠來。明清之際,田姓已播及大江南北廣大區域,從清代中葉開始,閩粵田姓陸續有人遷至臺 灣,進而移居海外者。

69、東安任氏

先秦時期,任姓主要活動於重慶、山東濱州、河南、湖北地區。秦漢時,任姓已擴散到陝西、四川、甘肅、廣東、江蘇、浙江等地。三國兩晉時,任姓的分佈更為廣泛,但其主體仍在北方和中原地區。宋朝時任姓已移民福建。清初任姓進入了臺灣。

70、天水姜氏

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說文解字》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氏。” 傳說中的炎帝,即神農氏,相傳為中國歷史上最遠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於姜水(今山西岐山縣),故以姜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發源地。

後來在歷史的進程中,由於各種原因,炎帝的許多子孫已變易為其他姓氏。炎帝子孫因輔佐禹治水有功,在虞、夏之際,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縣),或封於申。

71、南陽範氏、順陽範氏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一個興起於順陽郡(今河南省淅川縣李官橋鎮 一帶)的範氏家族,範氏是當時順陽地區重要的士族之一。這支範氏人,興起於秦漢之際,在東晉南北朝時期聲名顯赫,自隋唐時期開始衰落,歷經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其間累世相繼,有多達二十九人名載史籍,貴顯於世,是當時中國範姓最為顯赫的一支。順陽範氏憑藉累世經學,堅守術業,邁十百載,浸成文化世族。範氏第一代範晷少年遊學他鄉,被闢為官,子孫藉其蔭資,好學文化,為官朝政,效忠儒學皇權,終保範氏一族仕途坦捷,順陽範氏家族政治地位在兩晉南朝也得以維持。因戰國的越相范蠡的籍貫和順陽範氏在地望上一致,故有人認為順陽範氏的先祖為范蠡。

72、桐廬方氏

方氏聚居於江蘇溧陽天目湖桂林、安徽歙縣一帶,南宋至民國,人才輩出,族人遍佈蘇南(溧陽、宜興)、浙江、安徽等地;周邊歷史較長的宜興方氏、金壇方氏、句容方氏均出自溧陽,溧陽方氏又出自桐廬,桐廬之前則是淳安一帶。

73、武威石氏

距今約兩千多年以前,在石碏大義滅親的貢獻之後,他們一家人長期在衛國飛黃騰達,世代子孫都貴為大夫。由此可見,石氏族人最早發源於當時的衛國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帶。

以衛國為源地的石氏族人,其最初的播遷方向就是現在的山東,山東與河南相鄰,又是原魯國之域,準確地說,在衛公子姬州籲弒其君後,石氏族人已有在魯國活動的身影。秦、漢兩朝以前,石氏族人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繁衍,同時有部分人徙居江南。

漢朝時期,石氏族人已播遷至今山東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境的黃河以北地區,並很快成為石氏族人早期的繁衍中心。魏、晉、南北朝時期,昌盛為渤海、平原兩大郡望,這兩大郡望的石氏族人都是石石昔的後裔,他們尊石石昔之裔孫石奮為開基祖。另外,石氏族人在北方還有三大聚居點,即武威、上黨、河南三大郡望。其中上黨石氏族人是十六國時後趙石勒的後裔,河南石氏是鮮卑烏石蘭氏的後裔。平原石氏族人在唐元和年間以前已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而河南石氏也有部分在唐元和年間以前徙居虢州(今河南靈寶)。

唐朝初期,有石氏族人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並落籍,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石琚自安徽壽縣徙居福建同安,其後散居閩粵各地。

宋、元兩朝以後,石氏族人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區。明朝初洪武年間,石氏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北、河南、北京、天津、陝西、甘肅等地。此際,有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豐裡開基,其後子孫有許多人去臺灣,進而又遠播海外。

百家姓姓氏的來源和遷徙,字輩派行,看看你的祖先來自哪裡(2)

中華姓氏樹

74、吳興姚氏

浙江吳興武康姚氏,亦稱吳興姚氏,是舜帝姚重華嫡裔69世嫡長孫西漢大臣姚平為避戰亂與保全舜帝血脈永續於公元前23年舉家遷隱吳興郡(今浙江吳興縣),今舜帝血脈已繁衍一百四十幾代,吳興姚氏開基始即是江東望族,是中國歷史上聲勢顯赫的名門巨族。吳興武康姚氏是舜帝姚重華血脈,是正統貴族。

75、濟陽譚氏

先秦時期,譚姓活動於山東和河南地區。歷經秦漢晉南北朝,譚姓已經繁衍到各地。唐朝時譚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而且其主體也由北方移入了華南地區。唐宋元之際的幾次大移民和民族的融合,南部譚姓不斷地得到充實和發展,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明清時期,山東地區向東北的移民,以及清滿洲八旗漢化過程的加速,形成了膠東和遼東兩半島的譚姓群。最終造就了當代我國南北譚姓分佈的局面。

77、汝南廖氏

先秦時期,廖姓活動在河南、四川。到了秦漢,廖姓已擴散到河北、湖北。到兩晉南北朝時,廖姓已越過長江進入湖南、廣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唐朝時期,中原廖姓兩次南下移民福建,廖姓在南方得到進一步發展。明末廖姓首次移民臺灣。

78、范陽鄒氏

鄒氏得姓以後,由最初的繁衍地魯國分遷到北面的齊國(同屬山東省)。到戰國時代,出了不少聞名於世的傑出人才。

《史記·孟荀傳》所說的“三鄒子”(鄒衍、鄒奭、鄒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鄒衍“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創立了“五德終始”學說。用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的德性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終而復始的循環變化理論來解釋時世之衰盛更替,要當時淫侈的王公“必止乎仁義節儉”,王公們“初見其術,懼然顧化”。

鄒衍當年周遊列國,“重於齊。適梁,惠王郊迎,執賓主之禮。適趙,平原君側行撤席。如燕,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室,身親往師之。”

燕惠王聽信讒言,將他拘入獄中。鄒衍在獄中仰天長哭,怨氣直衝雲天,時正盛夏,赤日炎炎,忽天降寒霜,五穀凋零。惠王嚇壞了,忙入獄求教,鄒衍向惠王要了一支洞簫來吹,一曲方罷,春風回覆,萬物重生。此後,“六月飛霜”便成為冤獄的典故。

79、江陵熊氏

熊姓發源於古時的楚國,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自然這一地區也成了熊姓首先繁衍的主要地區。秦漢之際,熊姓仍舊以上述地方為其繁衍發展的中心,但亦有少數散居於河南、河北、山東等地。

魏晉南北朝時,熊姓已遷入我國江南廣大地區,經過長時間的繁衍發展,逐漸在湖北之江陵、江西之南昌昌盛壯大起來,並陸續有人到朝中為官,故熊姓有以“南昌”、“江陵”為其郡望堂號的。

80、彭城金氏

彭城金氏是少昊金天氏的後裔,他的後裔以金天氏自稱。

少昊,是黃帝的兒子,也是黃帝的繼承人,曾經在位84年,建都於曲阜。據傳,他是黃帝和螺祖所生的兒子,最先以金德王,訂立了後世重視金子的制度,所以他又有金天氏的稱號,他有一支子孫,後來也就以金為姓,世代沿用至今。這一支具有黃帝血統的金姓,後來自山東曲阜的老家逐漸向南繁衍,並且成為彭城的望族。彭城,就是現在江蘇的徐州。

81、吳郡陸氏

吳郡陸氏,為中國歷史上的陸姓世族之一,世居吳郡。與顧、朱、張並稱吳中四姓。始祖為陸通,齊宣王的孫兒,封平原縣,得姓陸,是為平原陸氏,到了漢初,陸烈始遷至吳地,成為吳郡陸氏。

漢大中大夫陸賈為吳郡陸氏早期的代表人物。漢潁川太守陸閎立潁川支,為最早成雛形的宗支。至二十二世吳丞相陸遜、選曹尚書陸瑁兄弟,二人分立江陵枝、議郎枝。陸瑁的後裔晉中書侍郎陸瓘又派生出侍郎枝。至兩晉,名士不絕,如陸機、陸雲兄弟。

至三十三世陸敦信,為唐朝宰相,立相國枝。陸贄為宰相,立宣公枝。有唐一朝入相的吳郡陸氏成員有六位。是吳中四姓中最多的一家。分別為陸敦信、陸元方、陸象先、陸希聲、陸贄、陸扆。陸氏在白馬之禍時遭受直接打擊,唐亡後,開始向各地遷徙,四十二世太尉枝陸德遷遷移至撫州金溪,陸德晟遷至廣西都安等等,此後以吳郡為郡望的統一世族不復存在,但各宗枝仍以科舉方式活躍至民國時代。據記載,傳統分吳郡陸氏共四十九枝。,如今也有更多分枝的存在,消亡的也不少,如陸遜的江陵枝因捲入八王之亂而被消滅殆盡。

82、太原郝氏

太原郝鄉的郝姓,傳了一千多年,至漢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帶為其繁衍地區。 就是到了宋代,郝姓雖說已分佈於北方大部分地區,但主要還是以中原地區為其繁衍的中心地帶。至於郝姓南遷,也是比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出現 了郝姓人家。這也是導致明、清兩代,郝姓仍以我國北方分佈居多的主要原因。總之,歷史上郝姓著實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

83、魯郡孔氏

先秦時期,孔氏族人主要活動於山東、河南地區。秦漢以後,孔姓很快散播到河北、山西、湖南、廣東等地。三國兩晉時,遷移到浙江、江西東南地區。唐宋時播散到全國各地。清朝初期進入臺灣地區。孔子單傳七代,四十八代孫孔端友,1128年南遷。

宋朝時期,孔姓大約有2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8%,排在第70位。孔姓第一本省是山東,約佔當時全國總人口的66.5%。

84、太原白氏

白氏最早發源於陝西、河南一帶。戰國時期,河南白氏(白公勝一支)遷入陝西等地。

據載,白公勝之子首先徙居秦國,在今陝西發展繁衍。秦朝時期,秦始皇一統天下,封大將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孫遂世居太原。魏、晉、南北朝之際,白仲之後形成太原郡望,進而或遷陝西韓城、渭南;或遷湖北襄陽;或遷河南洛陽,皆在當地發展旺盛。

隋代以後,白姓有更多新鮮血液注入(如“尋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趨繁茂龐大。唐時白仲後裔白溫,遷華州下邽(今陝西省渭南東北);白鍠居鄭州(今屬河南省);白鍠之孫為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陽(今屬河南省)香山,為白姓遷洛始祖,其後代分衍河南各地,蔚為壯觀。

五代時,白姓遷於古時南陽,後繁衍旺盛,形成當地望族,且以“南陽”為郡望堂號。宋元時期,有白姓族人為避金人及蒙古軍隊南下,紛紛徙遷南方。但總體看來,白姓仍以北方為主居地。

明朝,白姓作為山西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分遷於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北京、天津等地。從清初開始,閩、粵白姓有陸續入居臺 灣,進而移於海外者。

85、清河崔氏、博陵崔氏

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縣和山東武城縣、高唐縣),東漢以後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南北朝時講究士族門第,在北方後魏把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王崔盧李鄭。至唐代開國有五姓七望之說崔氏仍立其中。

博陵崔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聽過、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博陵。因為,博陵有個崔州平。在《三國演義》非常精彩的一回劉玄德三顧茅廬中,有劉備偶遇博陵崔州平的情節,司馬徽向劉皇叔舉薦當時賢士時,也只提到了諸葛亮的四個賢達密友,那就是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和徐庶徐元直。

博陵崔氏在東漢躋身名門,北魏時期雖然門第低於清河崔氏為代表的四姓,但博陵崔氏在北齊北周時期全面上升,成為一流士族。博陵崔氏在隋唐時曾尊為五姓七望之一的名門望族。在唐朝,博陵崔氏一共誕生了15位宰相。

86、康氏

康姓的望郡在京兆(今陝西西安)、東平郡(今山東東平)、會稽郡(今江蘇蘇州)、晉陽郡(今山西太原)。

87、扶風邱氏

姜子牙封於齊而都營丘(今山東臨淄 ,一說今山東昌樂),其支庶居於營丘者,遂以丘為氏,世居扶風 ,其歷史至少有3000年。最早見於古籍的丘姓先祖是《孔子家語》中長事齊君、後為孝子代稱的丘吾子,接著見於古籍的丘姓先祖是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大夫丘弱 。魯左史左丘明後有丘姓 。

先秦時期,丘氏活動的地區主要在山東,後向西進入陝西,如西漢扶風人(今陝西興平東南)丘欣和丘俊。

88、天水秦氏

秦姓主要劃分為兩支,分別為西北的一支和東部及東南部的一支。前一支為顓頊嬴姓的後代,發源地是甘肅省天水的故秦地。自秦朝滅亡以後,其公族便以國名為姓氏,其後裔多居於陝西等地。後一支則為黃帝姬姓的後代,其發源地在今河南範縣及山東曲阜一帶,後來發展成為中國秦姓繁衍的主流,而且其從一開始就向陝西省境內及湖北省播遷。

89、溧陽史氏

史氏以官為姓,先秦列國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史氏就相當廣泛地分佈於全國各地。

西漢時有魯國人史恭,其孫史丹自魯(今山東曲阜)徙居杜陵(今陝西長安縣西北)。史丹曾孫史崇,東漢初舉家遷至溧陽(今江蘇溧陽縣)。史丹裔孫東漢史苞的後代,於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時遷至河西健康(今甘肅高臺縣)。史丹後代又有一支遷至高密(今屬山東),還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陝西西安)。此外,西漢末有沛國人(今江蘇沛縣)史岑,又有史立因罪遷合浦(今廣西合浦縣東北);東漢時,史通平遷居青神縣(今屬四川)。

90、會稽顧氏

顧姓分為兩支:一為北顧(指發祥於河南範縣的顧伯後裔),一為南顧(指發祥於江蘇吳縣的顧搖後裔)。

顧姓在得姓以後,北顧發展不及南顧。春秋戰國時期,兩支顧姓發展緩慢。有資料表明,南顧得姓後不久就成為會稽(今蘇州)一帶的大姓,漢魏六朝時與陸、朱、張合稱為會稽四姓。漢時,有會稽大孝子顧翱,因母喜食菱白,而徙居太湖湖畔。至南朝梁時,會稽人顧歡是著名徵士,其子孫後遷金華,又由金華遷居天台,發展成為強宗大姓。當地的一些山水地名,如顧儒嶺、歡溪等,皆是由他而來。由於顧姓主要發源和發展於會稽(江蘇吳縣),所以在歷史上會稽也被當作顧姓的著名郡望之一。

此外,這支顧姓中後來又有人遷武陵(今蘇州武陵溪),並在當地迅猛發展,武陵也因此被尊為顧姓的另一大郡望。三國至唐代,顧姓一直是江東四大姓之一。唐以後,由於官職調遷,避兵火之亂等原因,顧姓不斷地向南北各地播遷。明初洪武年間,顧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有資料表明,明代中葉時,顧姓不僅分佈於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山東、山西、陝西、河北、內蒙等地也有顧姓人居住。

91、上谷侯氏

先秦時期,侯姓活躍於河南、山東、陝晉南部一帶。秦漢時期,由於中原戰爭頻繁,侯氏北遷河北、山西,西奔甘肅、寧夏。兩晉南北朝時,中原擴增了鮮卑族的侯姓,內蒙古、遼寧地區侯姓隨之增加。同時,西北地區的侯姓,越過秦嶺進入四川、貴州、湖南、廣東,中原和山東的侯姓南下安徽、江蘇地區。到唐宋時期,侯姓已經出現在江西、浙江、福建、廣西等地。明朝永樂年間侯姓進入了臺灣。

百家姓姓氏的來源和遷徙,字輩派行,看看你的祖先來自哪裡(2)

中華姓氏樹

92、博陵邵氏

先秦時期,邵姓活動在河南、山東地區,到了秦漢,邵姓已擴散到江蘇、安徽。到兩晉南北朝時邵姓已越過長江進入湖南、江西,北邊到達河北。唐朝時期,中原邵姓兩次南下移民福建,廣東。

93、江夏孟氏

先秦時期。孟姓最初活動於河南、山東、河北交匯地區。兩漢至唐朝,孟姓在華北、中原、西北、江浙、川鄂地區已有分佈,但主要的活動地仍在冀魯大地。唐朝以後,由於北方外族入主中原,政權頻繁更迭,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南下移民運動,孟姓在長江以南地區也得到迅速的擴散。

94、武陵龍氏

先秦時期,龍姓源出河南地(古中原),而後播遷,主要分佈在河南山西,以及安徽湖北。漢朝時期,據郡望可知,甘肅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間地已是龍姓繁衍的三大中心。

宋朝時期,龍姓大約有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以後。和其他姓氏一樣,歷經北方几個朝代的胡亂,龍氏在北方中原地區已人丁稀少,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江西、安徽,這三省龍姓大約佔龍姓總人口的87%,其次分佈於河南、浙江等省。四川省為龍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龍姓總人口的32%。全國形成了西部四川、東部贛皖兩大塊龍姓人口聚集區。

宋元之際,受“大時代影響”,龍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和其他漢姓氏族一樣,四川和河南地區龍姓人口急劇減少,而主要分佈在湖南和江西地區。

明朝時期,龍姓大約有12餘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後。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龍姓人口增長率超過全國人口增長率,這與龍氏從西北、中原遷居到東南各省,遠離戰亂有關。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南,這兩省龍姓大約佔龍姓總人口的71%,其次分佈於湖北、廣西,這兩省的龍姓又集中了14%。江西省的龍姓人口約佔龍姓總人口的44%,為龍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江西為中心的贛、湘、鄂、桂龍姓人口聚集區。

95、扶風萬氏

春秋時期,芮國佔據今山西、陝西間地,晉國則佔山西一帶,故早期萬氏當發源于山西、陝西省境,此二省亦為後世萬氏支系的主要源頭。漢朝以前,萬氏族人有入遷山東者,如戰國時期有山東人萬章,但兩發源地仍為萬氏族人主要繁衍生息之地。兩漢時期,陝西扶風一帶萬氏族人枝繁葉茂,遂有郡望——扶風郡。

魏、晉、南北朝時,北方戰火四起,萬氏族人有避居南方者,此次南遷,奠定了後世萬氏族人盛於南方的基礎。另外,北魏遷都洛陽後,隨著漢化政策的推行,鮮卑複姓吐萬氏改單姓萬,並迅速發展壯大,形成又一郡望——河南郡。

唐朝時期,浙江、安徽萬氏較盛,時有浙江崑山令萬齊融;安徽人萬敬儒,三世同居,族人所居之所稱“成孝鄉廣孝聚”。唐代以後,史載萬氏名人比比皆是,且多出南方。

明、清時期,是歷史上萬氏族人最盛階段,山東、四川、江蘇、廣東、廣西亦有萬氏族人的足跡。可見,萬氏族人已涉足於祖國最南端,遂有清朝萬氏族人渡海遷播於更廣闊之領域。據此期間史載萬氏名人來看,多出、江蘇、江西一帶,則此區誠為萬氏族人發展最旺之地。另,明朝萬氏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陝西、北京等地落籍。

96、彭城錢氏

錢氏早期除部分分佈於今山東等省外,主要是在江蘇彭城和浙江吳興繁衍發展;五代時期,錢氏發展遍佈吳越全境即浙江、上海、蘇南等地區;宋元時期,錢氏發展到今河南、廣東、安徽、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山東等省;明清時期,今雲南、河北、遼寧、四川、貴州、甘肅、陝西等省市均有錢氏後代的聚居點。

97、豫章雷氏

先秦時期,雷姓活動限於河南,但一直不活躍,史書上很少有記載。直到秦漢,雷姓東遷安徽、江西,開始在東部發達起來,形成著名的豫章雷姓大族。魏晉南北朝是雷姓發展的重要時期,西北羌族、氐族以及巴蜀蠻中雷姓的興起和漢化,陝甘寧地區和川鄂地區成為雷姓的重要活動中心,形成著名的馮翊雷氏望族。唐宋時期,雷姓除繼續在西北發展外,向南方和東南地區的移民成為主流,到明朝時,雷姓的重心向南和東南移動,南方各地基本都有雷姓,尤盛於贛閩地區。

98、太原武氏

武姓最早的發祥地在今河南省境內,其後在此地不斷繁衍。春秋時的宋國是武姓來源地,故其早期的活動區域應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武姓人口的增加,社會生產的發展,政治局勢的變化,其活動區域也不斷地擴大,大約到戰國時期,武姓之人已在中原一帶比較廣泛地活動了。

根據文獻記載看,從秦末至漢初,武姓大體分佈在:盱臺(今江蘇省盱眙縣東北)、陳郡(今河南省淮陽縣)、沛縣(今江蘇省沛縣)、梁鄒(今山東省鄒平縣東北)、長安(今陝西省西安西北)以及今河南省東部一帶。這一時期社會動盪,戰亂頻仍,為爭奪天下,豪傑競起,一些武姓之人也在政治舞臺上大顯身手,為推翻秦朝的殘暴統治做出了貢獻。同時這一時期也是人口遷徙比較頻繁的時期,武姓之人從中原地區逐漸向四周遷移,主要在中國北方一些地區。

99、河南常氏

山東、江蘇為早期常姓發源地,此種發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於大江南北,據載,戰國時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區以及南方吳、楚等國,均有常姓。

西漢有太原(今屬山西省)人常惠,曾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十餘年後返漢,官至右將軍,封長羅侯,其後又有數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顯赫。與此同時,常姓在起源地山東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漢末三國之際,“蜀之江原(今四川省崇慶縣東)常氏多顯者。”時有名人常播、常騫等。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南、甘肅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

曹魏時,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常林,封高陽鄉侯,官拜光祿大夫,其後人多入朝為官,家族榮耀顯貴,在河內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孫常珍,攜家眷徙涼州(今屬甘肅省),後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隋唐時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和陝西新豐(今臨潼東北)兩地。新豐常姓職仕朝廷者多人,甚為顯赫。時有新豐人常袞徙居閩(今福建省)地,後人遂在閩、粵一帶繁衍,故閩、粵常姓多以新豐為宗,以常袞為開基祖。

宋代因避真宗名諱,恆姓被迫改為常姓,這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此期常姓遷徙足跡自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廣東一帶,後入雲南、貴州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遷周邊省份之人煙稀疏之地。

100、始平龐氏

古龐鄉今無從考,春秋以前龐姓於史書鮮見。戰國時魏國有龐涓,趙國有龐火爰,西漢有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龐真。東漢時,見諸史冊之龐姓人達十六人,如龐參、龐俊父子為河南緱氏(今偃師)人,龐萌為山陽(治所在今山東金鄉)人,龐雄為巴郡(治所在今重慶北)人,龐奮為遼東屬國都尉,龐德公為襄陽(今湖北襄樊)人……。這些史實表明,魏晉以前,龐姓人已分佈於今河南、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湖北、重慶、遼寧等地。

101、隴西辛氏

據《元和姓纂》、《廣韻》等所載,夏王啟封庶子於莘(即今陝西合陽地區),古人慣以地為氏,後由於莘與辛音近,遂為辛姓,稱辛氏。夏傳至桀時滅亡。商朝時期,辛氏族人於史書鮮見,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時受封於長子(今山西長子),其子孫遂開始在山西落籍。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辛俞、辛寥,周王朝國都(今河南洛陽)有辛有,魯國有辛櫟,表明辛氏族人在此際已播遷於今河南、山東境內。兩漢之際,辛氏族人在隴西(今甘肅臨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別是辛慶忌家族世代顯貴,更為後世辛氏隴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此際還有趙人(今河北)辛垣平。由此可知,辛氏族人已經遍佈北方。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隴西繁衍的辛氏已經族大人眾,枝繁葉茂,而且高官不斷,數量眾多,辛氏隴西郡望已經形成。另外,在雁門一帶的辛氏族人形成了辛氏歷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門郡。此際,由於隴西郡望的帶動,辛氏族人在今甘肅蘭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另外,辛普明由河南徙居會稽(今浙江紹興),當為辛氏族人入遷江南第一人。

102、山陽岳氏

嶽姓源遠流長,初見於《姓苑》。惜宋代以前,史書鮮見嶽姓。據《郡望百家姓》等所載,這個源遠流長的家族,秦、漢以前,主要是以山陽地區為繁衍中心。山陽是漢朝所置的一個郡,位於今山東金鄉西北。換言之,目前遍佈於全國每一個角落的嶽姓人家,老家都在今山東,所以長久以來,他們始終相襲著山陽的堂名。

金鄉地處魯南,與河南、江蘇、安徽相比鄰,魏晉南北朝時期,嶽姓除繼續繁衍于山陽一帶,並最終昌盛為嶽姓山陽郡望外,亦播遷於上述諸省,並在今河南安陽一帶形成了嶽姓鄴郡郡望。

到兩宋之交,民族英雄岳飛橫空出世,光芒四射,使得姓時間漫長,沉寂時間亦漫長的嶽姓為之一振,自此以後,嶽姓名人當仁不讓,紛紛在史籍之上描繪壯麗人生。隨著宋高宗趙構偏安江南,原昌盛於北方之嶽姓開始取道安徽,跨過長江,進入今江蘇、浙江、江西等地,或由河南徙奔兩湖,或取道陝西,越過秦嶺,進入四川。其中,岳飛後裔有落籍江蘇宜興者。元末,元兵大舉南侵,宋王室蒙塵,輾轉亡命,最後在廣東之孤島跳海。

宋王室逃亡於何地,則蒙古鐵騎紛至沓來,南宋遺民畏之如虎,於是嶽姓在南方各地散居開來。明初,山西嶽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山東、河南、河北、江蘇、陝西等地。明中葉以後,有沿海之嶽姓赴臺,或遷居東南亞。清代以後,嶽姓分佈地更廣,並有河南、山東、河北一帶的嶽姓闖關東進入東三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