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課堂:金融機構,銀行躺著賺錢的祕密

前段時間,有個銀行家說,“別的行業利潤那麼低,銀行利潤那麼高,我們都不好意思公佈數據”。這話可真是不假:2017年全球最賺錢的五家公司,中國佔了四家,分別是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還有中國銀行。作為土豪行業,自然也配備著土豪薪水:去年招商銀行的平均薪水是46萬,上海銀行是45萬。

從2003年到2013年被稱為“中國銀行業的黃金十年”,也是銀行“躺著都能賺錢”的十年。

金融課堂:金融機構,銀行躺著賺錢的秘密

今天我就給你具體講講,銀行到底是通過什麼機制來獲取高額的利潤,接著我們再看看,在未來銀行是不是還有躺著掙錢的機會。

一、銀行通過存貸差賺錢的秘密:資金的規模、期限和風險轉換

首先看個數字,2016年中國銀行業實現的淨利潤大概是1.6萬億元,其中淨利息收入,也就是存貸差差不多佔3/4左右,所謂的存貸差也就是銀行吸收的存款和放出去的貸款,中間的利率差額,這是銀行最重要的利潤來源。另外1/4的利潤來源大概分為兩大塊:

1. 銀行吸收了存款以後,它自己會去做一些投資,比如說,在我們中國大概90%以上的國債都是商業銀行買的,它會投在債券這些比較安全的資產上面。

2. 還有一塊利潤叫通道業務費用,我們到銀行去買的理財產品,其實大部分都是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進行的合作,銀行在這裡面其實只是“通道”的作用,收取通道費用,所以通道費用也是銀行利潤的一個重要來源。

至於大家平時比較熟悉的銀行的手續費,其實在銀行的利潤裡面是比較低的,尤其是股份制銀行,它一般為了吸引顧客,都會把這些手續費給免掉。

金融課堂:金融機構,銀行躺著賺錢的秘密

銀行業金融機構收入結構圖(2016年)

這三塊利潤:存貸差、銀行自己投資的業務收入、還有銀行的通道費用,實際上都依賴於銀行的規模和吸收存款的能力。也就是說吸收存款能力越強的銀行,日子一定會越好過,也一定會更賺錢。這就是為什麼開始的時候,我們說全球最賺錢的五家企業中間,居然有四家是咱們中國的“工、農、中、建”四大行,因為它們吸收存款的能力實在是太強了。

既然我們說到存貸差是銀行利潤最重要的來源,我下面就給你講講,它到底是通過什麼機制賺取這個存貸差的。存貸差聽上去非常簡單,存款和貸款中間利率的差額,但其實裡面的道理一點兒也不簡單,因為這涉及到了銀行的本質。它是通過資金的規模、期限和風險轉換,來實現資金的更優配置,然後從中間賺取這個利率差額的。

這個概念可能比較抽象,我用一個小故事來說明。有兩個村莊,一個村的村民比較富裕,手裡有餘錢,另一個村子正在搞各種加工業,釀造,伐木等等,需要資金,所以大家想著到隔壁村去借錢。現在問題來了,比如說你搞加工業,你需要的資金量多,但是哪家哪戶都不會有那麼多閒錢,所以你得多借幾家,這就是在規模上有差異。還有,你要搞加工業總得好幾年時間,但是借錢的人都擔心自己家的資金流動性,都不願意借出去這麼長時間,這叫期限上有差異。還有更多的人,跟隔壁村的人完全不熟,沒有信用,大家也不信任你,你借不到錢,這叫風險上有差異。這幾點在經典的銀行學中叫做資金匹配上的規模、期限和風險問題。

除此之外,為了保障借款的安全,每家每戶都得跟借錢的那個人籤合同、定條約,萬一對方違了約,還得去討債,這叫交易成本。所以即使在這麼兩個村莊中間完成一個有效的資金匹配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你得好好地解決這幾個問題。

金融課堂:金融機構,銀行躺著賺錢的秘密

這個時候銀行的作用就出現了,首先,銀行可以吸收很多村民小筆的存款,然後匯聚起來借給那些需要大量資金的人,這叫規模轉換。第二,銀行將這些不同時間點上匯聚的資金,匹配給那些資金使用期限不同的人,一年的、兩年的、五年的,打一個時間差,這叫期限轉換。第三,銀行還要承擔貸款收不回來的風險,這叫風險轉換。通過這三個轉換,銀行就實現了資金在這兩個村子中間的有效流通,兩個村的村民和經濟發展就都受益了,銀行也可以從存款和貸款的差額中間賺取費用。剛才說每家每戶那麼大的交易成本,也可以平攤到所有的儲戶和貸款上。所以銀行出現以後,就把剛才我們說的那幾個問題全部都給解決掉了,這就是銀行的作用,銀行通過這種機制就可以賺取存貸差。

二、經濟中國銀行業躺著賺錢的兩個原因:銀行的壟斷性和高速的經濟增長

好了,現在你已經知道了銀行是通過資金規模、期限、風險的轉換來賺取存貸差的,那麼這個差額越大、資金的規模越大,是不是銀行自然就越賺錢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咱們中國的銀行業就恰好滿足了這兩個條件:

第一點,中國金融的准入門檻是很高的,它的牌照控制很嚴格,而且國家在2000年以後對存款利率實行很嚴格的管制。在2012年的利率市場化之前,存款利率一直穩定在3%左右,這就意味著整個銀行業的資金成本是偏低的,具有一個比較大的市場的壟斷性。

第二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國家這十幾年一直處於高速增長的狀態,投資機會多、利潤高,所以對貸款的需求很強,比如說2008年4萬億的經濟刺激以後,大家就特別想借錢投資,貸款的利率節節上升,當時中型企業的貸款利率平均在8%到9%,小型企業更達到14%到15%。而且當時放貸規模也是超常地發展,從2009年到2010年,兩年的時間裡,四大行中期的貸款餘額增長了66%,短期的貸款餘額增長了31%。資金規模大,存款的利率相對穩定,貸款的利率高,存貸的差額大,所以銀行自然就能夠賺錢了,這一段時間就被稱為銀行業的黃金十年。這主要還是跟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國家金融控制的局面密切相關的。

三、銀行業貧富分化的新業態:利率市場化和經濟增速下滑

但是事情在2012年到2013年之後就起了變化,銀行業也開始產生巨大的貧富分化,富的銀行富得流油,像我們剛才說的幾大行,窮的銀行就瀕臨破產。這是和我們國家的宏觀政策和經濟基本面發生巨大的改變有著密切的關係。

首先就是銀行的准入門檻被降低了,我們國家2000年以後開始推行銀行業的市場競爭,放鬆了銀行牌照的發放,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中國有多少家銀行?只有40家銀行。現在有多少家呢?有4000多家銀行。所以銀行間的競爭自然就加劇,就產生了分化。

另外一點,就是2012年到2013年之後,國家開始推行利率市場化,把存款利率的管制放開了。換句話說就是,在多家銀行市場競爭的局面下,銀行為了吸引儲戶,自然要提高存款利率,而整個行業的資金成本在上升,利潤自然在下滑。最後,就是我們國家的經濟進入新常態,從兩位數的增長下降到了7%以下,那經濟下滑意味著什麼?就意味著市場上不再是遍地黃金,高利潤的投資機會也就減少了,貸款的需求也就自然下來了,那麼貸款的利率也就慢慢地跟著下來了。

金融課堂:金融機構,銀行躺著賺錢的秘密

所以說宏觀環境的變化帶來了銀行業的變化,一方面經過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咱們中國經濟的蛋糕已經今非昔比。2000年的時候,全國的金融資產大概是20多萬億,現在是240多萬億,而且7%左右的經濟增速在縱向上比雖然下降,但是在橫向上比在全球仍然獨樹一幟,還是很富有競爭力的。所以說只要哪家銀行能夠在中國經濟這塊巨大的蛋糕上分得一杯羹,就能過上幸福生活、過上土豪生活。

所以當下你就會看到中國銀行業的一種新業態,就是“嚴重分化”,那些吸收存款能力強、金融創新能力強的銀行就活得特別滋潤,比如說四大行,還有很多金融創新搞得很好的股份制銀行,甚至包括一些做得比較好的城商行。但是很多小型地方銀行、信用社卻窮得瀕臨破產。所以說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所有銀行都賺錢的好日子已經是漸漸遠去了,銀行業面臨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銀行之間的競爭壓力,還有來自於外部的很多競爭壓力都會促使這種分化變得越來越厲害。所以,只要是銀行的產品就是安全的,只要是銀行就是好的,這種情況不復存在了,這個過程中一定會產生出好銀行和壞銀行。

今日概要:

1. 存貸差是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銀行主要是通過資金的規模、期限和風險轉換來賺取這個差額的;

2. 利率管制和高經濟增速是中國銀行業黃金十年的一個大背景;

3. 利率市場化和經濟增速下行,使得中國銀行業結束了全部躺著賺錢的時代,它的貧富差距拉大,全國性的大銀行仍然是豪門,地方性的小銀行生存狀態會欠佳。

(本文出自得到,由北大金融學香帥教授唐涯親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