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古茶」作品展|吳全雲:平利田野文物見證秦漢古茶

平利田野文物見證秦漢古茶

考古專家確認,在2100多年前漢陽陵隨葬品中發現了迄今最古老的茶葉,並利用質譜分析法,研究人員認為漢陽陵茶葉實物與我們陝南茶非常接近。一個歷史輪迴的機緣,讓秦漢古茶在安康平利複製再生,與往古的成功對話,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和關注,試圖揭開它前世今生的神秘面紗。筆者在地方文化研究中,認為平利地方從文物、典籍、口碑中能夠找到與此相近的密碼和符號,亦與秦漢古茶相對應。

巴人之父,源於伏羲

平利有一座華夏民族的始母聖山,是女媧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古代巴人最早植茶的區域。據《山海經·海內經》《漢書·地理志》《華陽國志》《路史》記載,綜合分析可以確認,古巴國在夏代之前就已在漢水流域立國。《巴志》雲:“巴國遠世”,則黃、炎之支,封在周則宗姬之戚親。《路史》雲:“巴本伏義之後,或以為春秋巴子國”。又云:“女媧始治於中皇山之塬,繼興於驪……”,平利有女媧山、女媧廟、伏羲山、伏羲廟,與《路史》的記載相吻合。因此,中國社科院神話研究專家呂微先生在著述中提出:“金州(安康平利)中皇山橫跨金房兩州,可將其視為伏義女媧神話信仰的集中地帶”。因此說,古代巴人在漢水流域安康平利的存在,是伏羲女媧氏族的傳衍。

「秦漢古茶」作品展|吳全雲:平利田野文物見證秦漢古茶

平利出土東漢墓磚“西城虎”與巴人植茶

公元前23世紀前11世紀的夏、商兩代,陝南漢中、安康各縣,包括平利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屬古梁州的範圍。《華陽國志·巴志》中說:周武王於公元1066年聯合當時居於四川、雲南等地的“方國部落”共同伐紂之後,巴蜀所產之茶已列為貢品,並有“國有芳蒻、香茗”的記載,說明當時就有人工栽培茶樹了。

1993年考古發現,在平利老縣錦屏鄉出土東漢時期的畫像磚上繪虎形,精瘦修長,與棲息於陝南的金錢豹有些相似,安康文物工作者命名為“西城虎”。四川川西三星堆和川東三峽出土的器物上有不少虎形,謂之“巴山虎”,是古代巴人的圖騰,亦皆精瘦修長。“西城虎”與“巴山虎”如此相像竟毫無二致,這足以說明,陝南女媧山周邊是古代巴人的方國區域。與1986年安康壩商周遺址出土的鑄有93字銘文的“史密簋”相互印證。銘文是一篇西周王朝時期一次戰爭的實況記錄。告訴我們,在周王朝擔任“師”職的盧國貴族師俗和在周室任“史”職的虎族統治者史密,率領族人東征取得勝利。而銘文中的虎,當時是以虎為圖騰的氏族,即古巴族中的虎巴。平利地方出土“虎巴”圖騰畫像磚,與“史密簋”同為巴人蹤跡的珍貴文物,為文獻記載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同時,平利、三陽迎太、老縣、八仙松陽發現有大量崖墓群與巴人懸棺葬俗相似,山野間留存著古代巴人的活動軌跡,告訴我們,平利地方,古代先民在這一區域推進華夏文明進程的文化序列和歷史地位。

關於巴人植茶,《華陽國志·巴志》明確告訴我們:巴族西周初年成了宗周的封國,既是封國當履行封國的義務,所以當地出產的茶葉和魚鹽銅鐵等各種方物,作為貢品,敬獻朝廷。進貢的“芳蒻、香茗”不是採之野生,而是種之園林。巴國進貢的茶葉有野生茶樹,也有園栽茶樹。足見,巴人至晚在周代便已開始了茶葉的人工栽培歷史。《華陽國志》是信使,平利屬大巴山北麓腹地,古巴蜀漢水紫陽茶區生態區,利於茶樹生長,應該是巴人由蜀遷種植茶的早期源頭,文物和史料相互即證,向我們傳遞著秦漢古茶的基因密碼。

「秦漢古茶」作品展|吳全雲:平利田野文物見證秦漢古茶

漢唐飲茶習俗的見證

自秦漢統一中國之後,同時受到道、佛教的影響,飲茶之風在長江以南地區逐漸普遍起來,《華陽國志》告訴我們,上庸郡隸各縣即有“安樂縣,鹹熙元年(264)為公國,封劉世主也”的記載。即三國蜀漢劉備的兒子劉禪,荒於品飲,且留下“樂不思蜀”的典故。安康文物專家李厚志先生考證並著文:“平利魏汝一帶,發現了大量魏晉南北朝時期墓葬,在西河魏家壩,又發現魏晉建築遺址,大面積的鋪地磚,證明此處曾是衙署所在,安樂縣公劉禪的封地極有可能就在這裡。見(2003年11月4日《安康日報》)。考古又發現,在平利老縣錦屏出土的巨型東漢墓磚《接引圖》中,即有貴族飲茶的畫面。並在女媧山周邊發現唐代茶具“唐醬秞執壺(又名青瓷注子)”(系國家等級文物現存縣文管所)。這些足以見證,漢唐時期飲茶習俗已在平利民間盛行開來。

“金房古道”與陸羽著《茶經》

陝南平利地處秦楚邊際相連,一條舊時的“官道”跨越古金州(安康)與房州(今湖北鄂西地區)之間,古代既是一條軍事要道,也是一條“茶馬古道”。貫通平利境地百里川道。這條道上隱遺著許多古茶佳話。

唐代,安康稱金州,漢中稱梁州,金、梁二州屬唐代八大茶區的“山南茶區”(即以秦嶺為界)。陸羽著《茶經八之出》提到金州西城、安康包括漢濱區、紫陽、嵐皋、平利、漢陰、石泉一帶。陸羽歷時數年考察全國主要產茶州縣,其中沿“山南道”4次考察金州,2次考察峽州。此期間民間秩聞相傳:陸羽沿“金房古道”考稽茶事。曾暫憩於平利驛站(今長安鎮)。其在《茶經·之源》開篇中即寫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圍者,伐而掇之”。因此沿“山南道”數次考察峽州”廣大地區,平利亦為古老茶區,且巴山老林不僅有野生茶,而且人工栽培已成習俗,自然在陸羽考察之列了。

「秦漢古茶」作品展|吳全雲:平利田野文物見證秦漢古茶

山南茶,利州治所在平利

兩宋時期,陝南地區茶產業出現了一個興盛期,尤以陝南“利州路”和“京西南路”為多。

當時的利州路產茶區包括興元府、洋、巴、集、利、興、大安等七州軍,合計10個縣。京西南路產茶區包括金州和襄州。見(孫洪昇)。

北宋太宗至道三年(997)以前,陝南設商州(治所在今商縣)、金州(治所在今安康)、利州(治所在今平利縣)、洋洲(治所在今洋縣)。南宋李心傳撰《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蜀茶》雲:今成都府、利州路二十三處茶場,歲產二千一百二萬斤。(一千六百十七萬系成都府九州軍,凡十二場;四百八十四萬系利州路二州三場)。通博馬物帛,歲收錢約二百四十九萬三千餘緡。“川秦巴場額市馬二千九百九十四匹”。“成都利州路十一洲產茶二千一百二萬斤。茶馬司收,大較如此”。據此記載,足見當時川陝“茶馬互賈”之繁,平利處在“蜀道”交通要塞,利州路,治所就設在平利縣,不僅是重要的產茶區,且是“茶馬古道”的聚散地。平利古茶之路得以拓展和延伸,在“利州路”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香河與古茶之緣

秦漢古茶在平利香河村複製再生,緣於一個跨越歷史長河的巧合。

香河位於平利縣廣佛鎮境內,屬壩河支流,壩河古時稱巴河,水系發源於小巴山,河內縱深50餘公里,青山逶疊,溪流潺潺,曲徑通幽,一條古老的“蜀道”穿徑而過。這裡疑似巴人植茶的區域,現存數十株古老的茶樹,與當地民間傳說讓人對這片古茶區產生許多難解之謎。“香河”之名緣於一段精美故事:原來這條河叫飛崖溝,山間土地肥沃,有一溪好水,古人就在這條河種茶,說不知要哪個朝代,金洲知府派官差到飛崖溝徵茶,並取了這條河裡古井的水,一併進貢給當朝皇上,皇上品嚐後讚不絕口,連連稱道:“好茶,好水,香、香、香!”並欣然給這條河賜名——香河。聖旨傳來,地方官與當地民眾同喜同樂,專門從武當山請道士來做了九天道場法事,感戴天地靈毓,皇恩賜名。並在河口山巒上建起了道觀,齋號“香河觀”。從此,十里八鄉信眾虔誠,香火不斷,盛極了好幾個朝代,香河之名自那時起取代了“飛崖溝”,故事越傳越遠,香河古茶的名氣也就越來越大了。

兩千多年以後,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在香河複製再生,跨越時空的巧合,當年為漢景帝的貢茶或許就是香河古茶?這裡人們的美好期盼讓香河古茶伴隨著山地故事再次從巴山深處走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