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船底這事不簡單,曾經位列海軍三大累,航母每次都要十幾萬美元

按照海軍官兵的說法,幹海軍有“三大累”:刮船底、搬炮彈、清油艙。這“三大累”之中,最有說道的,恐怕就是“刮船底”了。看看下面的航母清理對比圖,就知道這活究竟累不累了!

刮船底這事不簡單,曾經位列海軍三大累,航母每次都要十幾萬美元

在海洋水體環境中生存了大量的生物,很多淺水層生物往往有附著固生的習性,除了岸邊或水中的岩石,船舶水線以下的部位也是這些生物集體附著的好去處。這種生物種類很多,除了細菌、硅藻,還有藤壺、牡蠣、貽貝、盤管蟲等種類。這些海洋生物大量聚集,使得船底看起來很像一個移動的海產品養殖場。

刮船底這事不簡單,曾經位列海軍三大累,航母每次都要十幾萬美元

船舶在海水中浸泡時間越長,附著物自然就越來越多。有人實測廈門海域的某快艇,下水一年後船底附著的生物多達每平米17公斤。依此估算,一艘1000噸的船舶,船底附著物就重達8.5噸,也就相當於增加了接近1%的負載,乍看起來好像並不多,但船舶常年航行在海上,日積月累帶來的損耗也非常可觀了。

刮船底這事不簡單,曾經位列海軍三大累,航母每次都要十幾萬美元

總的來看,這些附著生物對船舶造成影響和損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增加了船體重量,增加了船底的粗糙度,增加了航行阻力,最終增加了船舶航行油耗;

二是附著生物的分泌物具有一定的腐蝕性,會對金屬船殼和船底表面造成損害,從而增加船舶維修頻次,增加船舶維護費用,或者縮短船舶使用壽命;

三是船底的很多設施設備,比如螺旋槳、進排水口、減搖鰭等結構部件,容易受到這些生物影響,或導致堵塞影響進出水效率,或卡住活動部件造成操作遲滯,最終影響航行安全。

刮船底這事不簡單,曾經位列海軍三大累,航母每次都要十幾萬美元

這些附著生物不僅對船舶帶來很大的危害,對水中的各類設施設備都有不利影響,因此人們將其稱之為“海洋汙損生物“。

據統計,全球由於上述危害帶來的損失,每年高達數十億美元。我國某貨輪下水一年後,前往意大利停泊一個月時間,船底附著了大量海洋生物生物,在返回途中,航速由原來的18節降至13節,全程航行時間增加了10多天,燃油消耗增加500噸,經濟損失非常可觀。

刮船底這事不簡單,曾經位列海軍三大累,航母每次都要十幾萬美元

對於民用船舶,可能僅僅減緩航速、增加運營成本,但對於軍艦而言,影響艦艇航速和機動能力,甚至最終會改變戰爭結局。在1905年的俄日對馬海戰中,遠道而來的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被日本聯合艦隊打得幾乎全軍覆滅。據分析,俄國艦隊失敗的原因之一是:軍艦航速沒能達到預期。可以想象,在長達7個月的海上征途中,這些鐵甲艦的船底早已成了眾多海洋生物的家園,對戰艦的影響也就非常可觀。因此,有人說幫助日本海軍擊敗俄國艦隊的武器竟然是藤壺!

刮船底這事不簡單,曾經位列海軍三大累,航母每次都要十幾萬美元

因此,對於船舶而言,每隔一段時間都要進塢清理船底、重新刷漆。由於船底普遍較大,生物附著也非常牢固,因此“刮船底”通常都是一樁辛苦活。過去,海軍戰士堅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在入塢艦艇下搭起腳手架,繫上安全帶,人手一支鐵鏟或電動鋼刷展開刮船底大戰。這種“海鮮飛舞”“腥味刺鼻”的環境,非常考驗戰士的毅力。

刮船底這事不簡單,曾經位列海軍三大累,航母每次都要十幾萬美元

好在如今的軍艦維護工作量已經大大減輕。一方面,人們採取了多種措施,減少生物附著。比如塗刷專門的防汙漆,添加銅、鉛、錫等在內的重金屬抗微生物劑,可以有效抑制甚至殺死海洋生物附著。不過,這種汙漆對海洋環境和人體健康都有較大影響。

刮船底這事不簡單,曾經位列海軍三大累,航母每次都要十幾萬美元

另一方面,人們開發了各種新型清理方法和工具,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水上清洗時採取噴砂除汙、高壓清洗機等,效率比鏟子高的多。水下清洗可以採用轉刷清洗、加熱處理,甚至使用清洗機器人等,比水上清理更加及時方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