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農業”提升國土資源複合利用率

4月11日,以“引領能源高質量發展新時代”為主題的“第四屆中國光伏+創新發展論壇”在浙江省杭州市召開。國家能源局,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浙江省發改委,江蘇省能源局,上海市、天津市等地方政府的官員學者以及400餘位企業代表,圍繞“‘光伏+’如何助力行業跑好馬拉松”等議題,展開深度探討。

“光伏+農業”提升國土資源複合利用率

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項目開發總監李毅在開幕式感嘆,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我國光伏產業發展從無到有,當前裝機容量獨佔全球鰲頭,已經建立起了完善的光伏發電產業體系,在成本、規模、技術上不斷創新,不斷提質增效。李毅表示,農業與光伏兩大產業的滲透和嫁接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通威作為國家農業和新能源領域的龍頭企業,通過光伏發電與水產養殖有機結合、精耕細作,創新出了“漁光一體”的“光伏+”模式。

農業+新能源雙主業驅動

隨著光伏應用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由於光伏和農業在土地使用上的共性及互補,為提升國土資源複合利用率、創造更多的單位綜合利用價值,大量“光伏+農業”的結合模式層出不窮,技術發展日新月異。

通威集團創立至今37年,作為以農業、新能源為雙主業的大型民營科技型企業,通威集團具備發展“漁光一體”得天獨厚的優勢。通威集團是我國重要的動物飼料生產企業,水產飼料全國市場佔有率已超過20%,連續20多年位居全國第一。經過多年跨越式發展,通威集團已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實驗室,以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級檢測中心等10餘個研發機構,擁有遍佈全國各地及東南亞地區170餘家分、子公司,員工逾3萬人。

垂直一體化佈局引領發展

作為新能源龍頭企業之一,通威已成為國內少數擁有從上游多晶硅生產、中游太陽能電池片生產,到終端光伏電站建設的垂直一體化光伏企業,已形成我國最完整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光伏新能源產業鏈條。在產業鏈上游,通威旗下永祥股份擁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永祥法”多晶硅技術,在產品質量全面提升的同時,生產成本繼續領先行業並實現歷史新低。隨著在包頭的一期2.5萬噸高純晶硅及配套項目建成投產,在樂山建設的一期2.5萬噸高純晶硅也已投產,通威多晶硅產能已達到8萬噸。

在新能源產業鏈中游,通威太陽能深度切入太陽能發電核心設備及產品的研發、製造與推廣,將智能製造引入光伏產業。目前,通威太陽能電池產能已達13GW。隨著通威太陽能成都基地四期項目及眉山10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正式開工,未來2年~3年內將形成30GW電池產能規模,進一步夯實全球最大的晶硅太陽能電池企業地位。

“漁光一體”定義綠色生態農業綜合體

在新能源產業終端方面,通威結合雙主業的雄厚實力和積累,提出了“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綠色清潔能源加綠色安全水產的“漁光一體”綠色創想。漁業養殖和光伏發電看起來相去甚遠的兩個產業,通過有機結合,密不可分。

從粗放型到精細化的漁業養殖,需要進行大量的投入,而光伏發電恰巧能夠分攤這一部分成本,利用漁業養殖的水面空間進行光伏發電,極大地提高了國土資源的立體開發和高效利用。引入智能化養殖的“漁光一體”,消除了傳統“漁光互補”重光輕漁造成的面源汙染和低產出等弊端,不僅能實現我國清潔能源與水產養殖轉型升級的跨界融合,還大幅提升了單位面積國土的價值輸出。而在“漁光一體”基礎上規劃休閒觀光、飼料苗種等產業,將產業豐富擴充到“新能源、新漁業、新農村、新經濟”的“四新”模式,極大地提升了園區的附加價值。

“光伏+農業”提升國土資源複合利用率

目前,通威新能源已在包括江蘇如東、江蘇揚中、江西南昌、廣西欽州、湖北天門、廣東臺山、內蒙古土左旗、安徽懷寧、安徽和縣等全國多個省市區開發建設了“漁光一體”基地,在建和已建成的“漁光一體”項目數量超過40個,項目規模超過1.2GW,項目儲備量超過2G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