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是“擔保支付”,還是“雁過拔毛”

繼217號文之後,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近期發佈了《關於特約商戶信息管理系統接入相關工作通知》,再一次強調了“二清”的隱藏風險,今天我們來說說有關“二清”這個敏感話題。

二清,是“擔保支付”,還是“雁過拔毛”

資金安全

二清這件事情的出現其實由來已久,也不算是什麼新話題,畢竟從電商平臺的擔保交易開始,做的已經就是二清的事情。本質上的目的也並不單純,往好了說,是“擔保支付”,往壞了說是“雁過拔毛”。把錢先放到自己口袋裡,再拿出來給到應該給到的對象。

擔保支付聽起來確實是個能夠產生價值的事情,解決了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信任危機,但是擔保提供者本身就需要很高的信用支撐了。所以通過一個三方支付牌照,准入式經營,大體上有了一個監管控制的機制。

而從雁過拔毛的角度來說,就沒有那麼美好了,一買一賣,賺個手續費,商品不是平臺提供的,服務不是平臺提供的,平臺只是搭了個臺子,所以錢到底應該給誰成了至關重要的問題。明明不是屬於平臺的錢,落到了平臺的口袋,那麼平臺計不計入收入?需不需要繳稅?該給商戶100,給99,1塊錢算是什麼錢?是否需要為服務質量產品質量負責?以及揣著兜裡跑了的風險如何控制?

這些成為了傳統平臺化發展的主要矛盾,市場上的平臺角色主要分為三類:

1、要麼踏踏實實搞個三方支付牌照,開展合規的擔保交易清分,賺取支付手續費,這也符合平臺作為一個資金代收付方的角色定位。這種角色下支付手續費的減免,支付成功率的提升是其訴求。

2、要麼踏踏實實的擴充營業範圍,直接提供商品買賣,與上游形成採購關係,賺取交易價差,這也符合平臺作為一個綜合銷售機構的角色定位。這種角色下企業更多用手工分賬,高級一點的走個銀企直聯,通過軟件分賬,降低分賬成本,提高分賬效率是其訴求。

3、還有第三類,絕大部分的平臺遊離在這兩種角色定位之間,一種所謂只提供信息服務的“互聯網平臺”定位。但是互聯網這個定位,是以流量經營為核心的,也就是說掙錢的方式既不是支付手續費,也不是交易價差,而是流量變現,或者廣告費。

MallBook在接觸這第三類平臺的時候,發現這種平臺的訴求非常廣泛和有趣,比如:

1、我們想收錢,收完了再給下面分錢,我拿一部分。為什麼這個錢不直接給下面的商戶?因為怕給他們了就拿不回來了。

2、我們不想出發票,因為產品服務不是我們的,我們就是個平臺,當然對應的企業所得稅也不應該由我們交。

3、這個錢最好能沉澱下來給我產生收益,我們都向往金融這條路上轉轉。以後我們還想基於這些交易,去做供應鏈金融,做小微。

平臺的訴求非常現實,對應的就是以下幾點需求:

1、要當期收入。

2、要規避稅務風險。

3、要用故事為遠期估值。

很多三方機構知道這種交易由於平臺不同,定製化程度高,在支付利潤極薄的時期,普遍不太願意涉足,畢竟這種模式下收入很可能無法覆蓋成本。

所以一些銀行紛紛上馬,想要搶這一塊市場,畢竟去年開始,監管風口正盛,給了自己一個很好的營銷“抓手”。

但是銀行本身涉足這類服務的矛盾依然存在:

1、大型平臺。普遍在早期已經佈局支付牌照,與銀行的合作普遍集中在三方支付手續費的減免上。或者本身就是自營採購模式,不涉及二清。

2、中小型平臺。(1)規模較小監管難以顧及,走一步算一步,抱著僥倖的心理。(2)初具規模的平臺雖然轉型買賣交易模式,該開發票開發票,順便做大交易額,但二清的本質問題依然存在。

3、服務能力。雖然在去槓桿的背景下,銀行開始陸續下沉以更好的普惠企業,但由於銀行對接新興互聯網商業模式的服務瓶頸,導致銀行很難實現底層技術及數據的整合,更別談後續的服務了。

當下,中小型平臺畢竟多如牛毛,“違規”問題若是無法得到妥善處理,最終引發的無邊界風險將重創行業信任,這種接近長尾的平臺群體,就需要有可以“批量複製”的模式開展對接,以及對平臺下的商戶,具備在線服務能力,就MallBook目前與中小型平臺的合作來說,本身不是一個“前端技術驅動”的合作模式,更多的集中在後端的業務運營上,也就是所謂的分賬系統如何實現高效、安全、合規的批量對接能力。

主動規避監管風險是為企業增信的一種行為,對商戶而言,也增加了資金的安全係數和結算效率,應該說是一種很正向的改變。可對於絕大部分中小型平臺而言,如何接入就成為了核心的關鍵。究竟是自己找銀行,配大量的團隊,花大量的時間研究銀行的系統和接口去對接,還是通過已經成形的,基於銀行賬戶體系和資金存管以及清結算系統的saas服務快速完成,這是平臺需要做的選擇題。

MallBook作為國內領先的金融科技服務商,已和多家銀行及第三方支付機構創設出交易資金結算合規解決方案。一個API接口即突破了傳統商業銀行對接新興互聯網商業模式的服務瓶頸,為平臺快速實現了統收統付與分賬結算管理,同時,基於資金在銀行內部戶的封閉式管理,保障了平臺會員交易資金與自有資金隔離,真正的幫助中小型電商企業有效規避“二清”風險,邁入合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