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省会时代,苏南城市面临集体阵痛

强省会时代,苏南城市面临集体阵痛。苏南抓住了改革开放以来两次突围机遇:第一次是1983-1988年,包产到户以后苏南乡镇企业兴起并迅猛发展,典型如江阴华西村。第二次是1992-2006年,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为起点,苏南抓住对外开放的机遇,在东亚雁阵模式下大力引进日韩台港资,扩大就业并提升劳动生产率。典型如苏州建立新加坡科技园,制造业扎堆使苏南对欠发达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形成“虹吸效应”。

强省会时代,苏南城市面临集体阵痛

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


而今天,以强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大都市圈为代表的第三次突围机遇已成型。苏南城市行政地位的天然塌陷,意味着无缘强省会和国家中心城市的资源优势,这是苏南城市面临的集体阵痛,苏锡常只有同城化和主动对接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才可曲线突围再造机遇!

这几年,苏南声势似乎不复当年之勇,苏州仍然是全国第一的地级市,是唯一可以硬扛省会的苏南城市,但常州镇江早已不争经济,在美其名曰“宜居之城”的打造上自得其乐,无锡前些年也深陷转型泥潭,经济上才初见起色。然而因此就能说苏南衰落了么?个人认为不见得。

2010年至今的互联网经济基本都在北京和广东的深圳,所以显得苏南这一波和上海一样没赶上,还好有浙北,即使没赶上长三角的互联网经济也有亮色。但国家的战略正在调整向高端制造业,互联网利好已经全部释放完毕,各巨头们也已划分好了势力范围,尘埃落定,接下来互联网资本要想发展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把互联网最终落实到高端制造业去,这也是突围的唯一路径。

长三角是高端制造业的中心,是最具备在这一波趋势里发力的,依托同为吴文化区的阿里系所在的浙江和苏南龙头上海的地缘优势,天时地利人和苏南在未来必然是极具发展和冲刺潜力的地区,至于城市行政地位,苏南的老大上海是什么级别?广义而言苏南意欲依托行政资源带来的好处并不少,大上海都市圈是国家战略,涵盖了苏南甚至是浙北。

强省会时代,苏南城市面临集体阵痛

上海


要知道上海的一个浦东新区都是副省级单位,苏南中的苏州市无锡市一把手都是省委常委,已是事实上的副省级城市配置。以语言和文化属性论,上海和苏南就是一个文化属性,合作共赢是必然,于国于民都是好事情,没有任何阻碍,深度融合上海大都市圈可谓水到渠成。

强省会时代,凭借全国第二大省的实力,在江苏的全力打造之下,南京全面崛起已是不可阻挡,苏南城市面临挤压效应不可避免,但并不意味着和南京的经济竞逐是零和游戏,毕竟互联网和高端制造业的基本盘是民企,而且地理位置也明摆着无法逾越,上海不可能舍弃苏南去和南京深度合作。

其实纵然是强省会时代,南京、成都、武汉、郑州等城市也很难再能寻得像深圳那样的先机了,深圳得益于国家棋子战略,在国际大都市香港卧榻之侧应运而生,那才是举国之力无中生有的奇迹。南京只有跟随长三角的步伐前进,深度融入并整合皖中和苏北寻找机会。

不可否认,现在的苏南经济一定程度上面临着阵痛,各种政策挨不上,劳动力年年下降,房价还突然虚高。但应该看到,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东西部不平衡,南北不平衡。可资源又是有限的。到底是选走的快还是选走的远,现在已经很清楚了。为了国家的平衡发展,做出一定的牺牲也是在所难免的。就像改革开放之初全国支援东南沿海发展,是一样的道理。

但苏南只要牢牢把持高端制造业就不会落后,纵观全国,也就广深能威胁到苏南的制造业之路,其余的类似杭州成都乃至京津都没有一战之力。苏南地区经历了2500年,多少朝代,她就是这样,不温不火,默默地小桥流水,有自己的生活理念。苏南的经济底子也从不逊于它地,即便有上海在畔,也远不能忽视它的存在!

强省会时代,苏南城市面临集体阵痛

苏南小桥流水


以上观点你有异议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