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实力远胜姜维,却因刘备的偏见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

夫以毅相弱燕,二合五国之兵,以破强齐。这是西晋官员张辅说评的一句话,他说的正是战国时代五国合纵伐齐之事。

率五国伐齐的总司令正是燕国一代名将乐毅,他连战连克,攻下齐国大小七十余城,一时间震惊六国。这样一位有作为的将领自然是受到后世的推崇,像是诸葛亮、司马懿、夏侯玄等人都是乐毅的迷弟。

他的实力远胜姜维,却因刘备的偏见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

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而在刘备集团中就还有一位堪比乐毅的将领,此人正是孟达。说起孟达就要从三个人说起——法正、张松、孟达

这三个人原本是刘璋的部下,并没有跟随刘备。三国也是一个关系社会,你来得晚,资历自然比不上关羽、张飞。要知道关、张不仅早年就跟随刘备,更是与刘备寝则同眠,恩若兄弟

张松离世早,刘备想重用他也没机会了。法正、孟达同属益州势力,两人还是好友。两人跟随刘备后谁混得好呢?自然是法正,法正一时间当上了刘备集团的首席谋士,地位等同于曹魏的荀彧。法正时常跟随在刘备身边为其出谋划策,而孟达却没有这样的待遇。

他的实力远胜姜维,却因刘备的偏见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

这就埋下了孟达叛蜀投魏的种子,要知道你如果和你的上司关系不够铁,你做事做得好也就罢了,倘若有一件事做不好,上司就会迁怒于你。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汉来了一波三线操作,三路分推曹魏基地。此时刘备已经拿下了西川正在与曹魏争夺汉中;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兵围樊城曹仁;孟达先是攻下房陵,然后继续北上又攻取了上庸与刘封和兵一处。

他的实力远胜姜维,却因刘备的偏见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

法正、黄忠计斩夏侯渊,汉中之战蜀汉大获全胜;上庸也被孟达顺利拿下;远在襄樊的关羽却被打野抓了,刘备主力军队集中在益州、汉中,谁能想东吴背后使坏,突然出兵攻取荆州。

关羽孤军深入很是危险,但远水救不了近火。此时唯一能出兵援助关羽的只有孟达的军队,但孟达、刘封违背了刘备的将令,最终关羽被东吴干掉了。

他的实力远胜姜维,却因刘备的偏见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

实际上,关羽完全可以不死的。之所以孟达能如此顺利拿下上庸正是因为关羽发动襄樊战役牵制了曹魏兵力,刘封为什么同孟达和兵一处?完全是因为刘备对孟达的能力有所怀疑,他担心孟达无法完成任务,才派刘封增兵孟达。

孟达很有实力,并不需要刘封也能拿下上庸。他完全可以让刘封驰援关羽,即使最后荆州还是守不住,也完全有可能保住关羽一命。

眼下形式无法改变,而孟达却无法去救援关羽了。刘封本想从上庸发兵却被孟达制止了,终归是棋差一招,孟达是没有办法去救关羽的。

上庸是嫌疑之地,思防不足以自卫。去救关羽风险太高,孟达是个将领,考虑问题并不会从人情冷暖、兄弟义气出发,而是要顾全大局。我总不能为了芝麻丢了西瓜吧?吴、魏兵势已起,自己仅仅有数千兵马完全无法与之对抗。

到时候关羽没救下来,自己也全军覆灭,上庸也还失守了。而且孟达和刘封不和,让他们两待在一起不是开玩笑嘛?

孟达是个聪明人,也是个有大局观的人。假如是张飞、赵云因此不去救关羽,那刘备肯定不会怪罪,而孟达不一样,刘备肯定会怪罪自己。

要想苟活性命于乱世必须要学会见风使舵、看人脸色,为了活命,孟达只能投靠曹魏了。果不其然,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刘备因关羽之事处死了刘封;孟达早已投效曹魏。

他的实力远胜姜维,却因刘备的偏见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

曹丕已然称帝,听说孟达来投非常高兴。根据《魏略》记载:“令贵臣有识察者往观之,还曰‘将帅之才也’,或曰‘’卿相之器也’,王益钦达。达既至谯,进见闲雅,才辩过人,众莫不属目。”

自然孟达得到了曹丕的重用,被敕封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房陵、上庸失而复得,曹丕将其划为新城,以孟达为新城太守,来对付蜀汉。

曹丕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令刘备伤透了心。三线作战也仅仅是取得了汉中的控制权,大将关羽阵亡,孟达降魏。本来蜀汉如日中天,自此蜀汉开始走下坡路了。

他的实力远胜姜维,却因刘备的偏见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

至于说孟达后来又想重新投靠蜀国,去进攻洛阳却也是后话了。或许他一开始就看准刘备,并非真心投魏,这仅仅是权宜之计。说到底,刘备还是不如曹操豁达,能够唯才是举,假使他更加信任、重用孟达,又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求关注o(* ̄︶ ̄*)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