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瞬息萬變,個人應該如何應對

人工智能時代,一個人應該如何去學習來應對多變的時代呢?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來自日本作家伊藤穰一在《爆裂:未來社會的9大生存原則》一書裡的獨到見解,希望能啟發大家對人工智能時代個人應該如何學習的思考。

人工智能時代瞬息萬變,個人應該如何應對

人工智能時代瞬息萬變,個人應該如何應對

首先讓我們來先了解一下伊藤穰一。

伊藤穰一在美國長大,14歲時,伊藤回到日本,學到“街頭的語言、街頭的智慧和計算機技術”。他先後從塔夫斯大學和芝加哥大學退學,成為夜店DJ。作為專注於互聯網和科技企業的創業家,他參與了多家互聯網初創公司。

2011年,伊藤穰一正在面試MIT媒體實驗室主任一職。他沒有學士學位,能被這家全球知名的學術機構看中,令人側目。

連續9場面試,面試官均是美國頂級的科學家、藝術家和設計師。他疲憊不堪。更令他難以安睡的是,福島核洩漏事故突然發生,而他的家就在附近。

人工智能時代瞬息萬變,個人應該如何應對

在確認家人安全後,他決定做些什麼。極短的時間內,利用網絡,招募關鍵人物,籌集資金,Safe cast開始部署蓋革計數器,從日本的“公民科學家”手中搜集數據。

截至2016年3月,該項目共蒐集了超過5000萬個數據點,用戶可在知識共享公共領域平臺上獲取所有數據,該團隊將所有數據與大眾分享。

這個數據庫不僅幫助世界各地的研究者瞭解福島放射物的擴散情況,還可幫助他們瞭解不同區域正常的輻射水平。倘若此類核事故再次發生,這些信息將給科學家和大眾提供切實有效的參考。

政府想做而沒做成的事情,他們完美地做到了。

更牛的是,他最終成為媒體實驗室的主任,並令該機構再次煥發魅力。

美國科技作家賈斯廷.霍爾稱:“伊藤穰一是一個精力充沛得讓人難以置信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充滿思想的企業家,他的確有些與眾不同。”

其次,我們先了解《爆裂:未來社會的9大生存原則》主要講什麼。

人工智能時代瞬息萬變,個人應該如何應對

伊藤穰一認為,我們需要圍繞“不知”原則來應對即將到來的一切。

作者提出了以下9個未來社會的生存原則:湧現優於權威、拉力優於推力、指南針優於地圖、風險優於安全、違抗優於服從、實踐優於理論、多樣性優於能力、韌性優於力量、系統優於個體。

今天主要為大家詳細解讀:拉力優於推力這個生存法則。

人工智能時代瞬息萬變,個人應該如何應對

二,人工智能時代,人類根本無法預知未來。

作者伊藤穰一和傑夫·豪在書中指出,由於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具有不對稱性、複雜性和不確定性特徵的指數時代,人類根本無法預知未來。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已經在逐步發生的事實。

例如,《紐約時報》已經大量使用機器人寫稿,摩根大通即將啟用機器人來進行全球股票算法交易;機器視覺的進化不可避免地會給安保行業造成衝擊;2016年我嘗試採用的智能投資算法,獲得了比我的私人理財顧問高8倍的收益等。

人工智能時代瞬息萬變,個人應該如何應對

就像羅胖演講中說到的:“過去是追趕式的力量,現在是溢出式的力量”,我們就像是被推進了互聯網時代——那些最難被連接、被記錄的人,也被接入了這個時代,我們又被推入了人工智能時代,一個個黑科技:阿爾法狗,智能汽車、最近的CES展覽……

今年年初,央視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首映式在北京舉行,朱軍、沙桐、鄒悅、王世林等央視主持人亮相首映式現場,見證人工智能和藝術創作的奇蹟。活動現場播放了一段已逝配音大師李易的作品,並和《創新中國》中人工智能模擬的聲音進行對比。

現場的這段配音,讓瞭解李易的朱軍直呼“嚇人”,表示基本聽不出差別;沙桐更是驚呼自己的職業生涯將受到威脅……最後,現場幾位央視主持人圍繞“會不會被人工智能搶了播音員的飯碗”一事,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人工智能時代瞬息萬變,個人應該如何應對

關於人工智能對於人類社會的衝擊,也有不少論著。2005年,庫茲韋爾出版了《奇點臨近:2045年,當計算機智能超越人類》,思考這個時代會是什麼樣子。

2016年,《自然》雜誌刊發谷歌的所謂“深度心智”(Deepmind),將會極大地改變或者擴大人的能力。

谷歌“奇點大學報告預言”,“機器人在2035年將取代人類”,這些東西到底會不會真的發生?如果真的發生了,我們應該怎麼應對?

在與強大的人工智能的競爭中,人類必須變成創新型學習者,無論是理工科學的發明,還是人文藝術的創意,否則將會被"沒有人性"的機器無情替代。

人工智能時代瞬息萬變,個人應該如何應對

第三,生存法則:拉力優於推力

伊藤穰一回憶自己還是小男孩的時候,大家都告訴他要專注。專注,專注,專注!

但是,他很擅長高度專注,但並不擅長持續專注。他對一切都很好奇、很興奮,結果就是對周圍的一切都很關注,周邊視覺過度發達。

伊藤穰一認為,傳統的教育是單向、自上而下的知識傳遞模式,是接受別人教授的知識的過程。這種教育鼓勵專注和執行,限制成為“覺察者”的機會,很多教育都集中在對已知問題的解決,而不是意想和探索未知問題。

人工智能時代瞬息萬變,個人應該如何應對

傳統教育的消除“無知”的邏輯在改變,現在人們需要應對的是知識或信息太多的挑戰,需要研究如何應對極端複雜的時代,在這樣的世界裡,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學習?

麻省理工學院做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用傳感器來觀察學生大腦的活動狀態,發現有時非常活躍,有時非常平靜。很遺憾的發現是,在大學裡依然流行的傳統課堂上,學生的腦電波很平靜,即學生基本上不用腦子。

那麼學生什麼時候動腦筋呢?做實驗、做作業、自學、考試、甚至是做夢的時候。現在不少人還有上大學就是上課的狹隘看法,這一發現等於說上學意義不大,或者說,傳統的知識灌輸式的教學的價值在衰減,教育必須重塑教學過程。

人工智能時代瞬息萬變,個人應該如何應對

《零邊界成本社會》闡述了兩個很有意思的詞,未來社會的“共享”和“共生”特性。通過網絡我們可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和資源,通過供應鏈系統可以整合碎片式的資源,滿足人類碎片式的需求。

兩者會導致未來社會形態的革命性變化和發展。假如說我們決定立即行動而不是觀望,問題是我們應該怎麼改變?這實際上是一個更大的問題。

人工智能時代瞬息萬變,個人應該如何應對

伊藤穰一指出,在拉力優於推力上,你必須充分警覺,關注當下,通過探索和好奇,開拓廣泛的人際網絡。你需要將興趣有效組合起來,能夠在機會和危險出現時快速反應。過分關注過去或者未來,會讓你的視野變得侷限,使你無法應對變化、機會和威脅。

在許多方面拉力,就像禪或者武術訓練,需要有奉獻和開放的心態。

世界在不斷變化,我們不能再儲存資源和信息,不能再掌控一切,計劃一切,將信息和指令從權力中心推向邊緣,因為現在邊緣區域才是創新蓬勃發展的地方。資源將被“拉”到需要的地方:世界將從“資源儲存”向“資源流動”轉變。

人工智能時代瞬息萬變,個人應該如何應對

由此伊藤穰一總結了如下策略:

1.我試圖設定一個前進的大致軌跡,同時也試圖擁抱偶然性,允許我的人際網絡提供必要的資源,將任何偶然事件轉變成有價值的事。

2.我很贊同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關於“弱連接力量”的論述:那些正常圈子之外的連接往往能帶來最大的價值。

3.然而,偶然的幸運並非僥倖,而是一些條件的綜合產物。首先必須創建一個人際網絡,並擁有廣泛弱連接的環境;其次是善於覺察;再次是:吸引和鼓勵互動。

4.在我們的生活中,覺察模式和專注–執行模式之間自由切換的能力是擁有偶然幸運的關鍵技能,但關鍵是將那些“幸運”的事轉化為切實的機會。

人工智能時代瞬息萬變,個人應該如何應對

而一個人只有將學習和自己的興趣、個人關係以及可能追求的機會聯繫起來時,才會學得最好。

人們必須培養興趣驅動式、自主式和終身式學習的能力,否則將永遠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處於劣勢。

這和李開復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思考非常相似。在不久的未來,簡單的、重複性的工作將被人工智能取代,現在社會中50%以上的工作會消失。

人工智能時代瞬息萬變,個人應該如何應對

更可貴的是,作者在書中主張了多樣性的價值,認為身處這個極端複雜的時代,多樣性是一種好的管理方式,無論是對僱主還是僱員、管理人員還是工作人員,多樣性都將帶來全面的好處,擁有不同背景的員工的機構在解決問題時更有優勢。

多樣性的重要性不僅僅侷限於商業領域,而是維繫了共同的價值。接納多樣性是一種每個人都需要持續增強的能力,也是一種隨時讓自己增強"拉力",保持理解和學習新事物的絕佳習慣。

人工智能會帶給人們比工業革命更為巨大、猛烈的變化,此時,學習和適應能力最強的人,才有可能及早做好準備,為自己找到全新的定位。

未來已來,你準備好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