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我与法无我,佛学学习笔记第22天

人无我与法无我,佛学学习笔记第22天

当一根火柴快要燃尽的时候,我们拿他点燃另一根火柴,请问第二根火柴上的火还是第一根火柴上的火吗?

《俱舍论》与《那先比丘经》就是用这个比喻来解释轮回现象。木柴燃烧的火就是我,火从一根火柴转移到另一根火柴就是轮回。对于第二根火柴上的火你既不能说他是第一根火柴上的火,也不能说他不是。

《俱舍论》是世亲菩萨的名著,世亲菩萨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印度高僧。《俱舍论》翻译成中文后,一度成为佛学入门书籍,非常流行。世亲菩萨在写这部著作的时候,面对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在佛陀涅槃之后,无人可以解答当年悬置的那些问题,如果无果那么谁在轮回,谁在修行,又是谁在涅槃?到了世亲菩萨的年带很多佛教徒,把外道灵魂不灭的理论那过来,当成轮回和修行的主体,也就是把灵魂当成了“我”。

当大成佛教兴起后,无我被分成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无我,法无我是指构成我们身体,意识,行为和核心特质的三科也是无。五蕴就是三科之一,当然也就是无。

小成佛教的无我只讲人无我,大乘佛教无我不但人无我而且法无我。在大成佛教看来,小成佛教只分析道了人无我这一层,不但没说透法无我,还搞错了极微这种既不是无又不是空的概念。于是大乘佛教为了凸显自家理论的彻底性和有优越性,法无我在大成佛教中就特别重要。

法无我涉及到的三科是个庞大的分类体系。三科就是三大类别,科就是分门别类的意思。太具体的这里不展开太复杂。

属于外部的叫六尘,也叫六境,分别是色,声,香,味,触,法。属于自身的叫六门,也叫六根。分别是眼,而,鼻,舌,身,意。人就靠他们认识世界。

六尘与六门相互对应,六根分别感应六尘。出家人说的六根清净,就是说眼镜不乱看,耳朵不乱听,心理不乱想等。六根对应的六尘,眼镜叫看,耳朵叫听等这些叫六识。

《心经》讲“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五眼耳口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处法。”就是说的这些。

佛学里很多繁琐的概念会让人很烦闷,也很难记住,但是这些繁琐的分析目的是为了告诉你人生无处不痛苦,无处不虚幻。佛教徒去修行也就是为了一步步的看清这些虚幻和痛苦。

努力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积跬步以至千里,虽然缓慢但我在前行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