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急不要催,請允許他慢慢來,請容許他一次次試錯

家長來信:撒謊的孩子怎麼管教呢?我家這個一步三謊,滿嘴就沒個實話,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就是死不改悔。眼瞅著七歲了,原指望長大點能好些,結果情況越來越糟,這可怎麼辦?

第一,撒謊跟生了重病一樣,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得上的,也絕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痊癒的,它需要時間和耐心;

第二,小孩子撒謊跟小孩子考試得了第一名是一回事兒

“皓魄當空寶鏡升”的叫做月亮,“玉梯橫絕月如鉤”難道就不是月亮了麼?既然滿滿圓圓時候、彎彎牙兒時候都無改於月亮是月亮的本質,那麼,考試得了第一名或者滿嘴謊言,當然也無改於他都是我們最愛的、獨一無二的那個孩子的本質

面對撒謊的孩子,家長們有了這麼兩個基本認知,接下來的事兒就相對好辦了,無非是追根究底弄清楚孩子為什麼撒謊,並通過改變這個原因進而改變撒謊這個結果。


不要急不要催,請允許他慢慢來,請容許他一次次試錯

1、孩子為什麼撒謊?

小孩子身體容易生病有三個方面原因:

一是孩子們的身體本就弱,抵抗力差,很容易被外邪入侵;

二是生活環境不好,本來就弱的身體長期被外邪過盛的環境侵蝕,容易生病是必然結果;

三是正常成長過程中身體內環境與外部環境一次又一次抗爭從而實現新平衡的過程,要不老人們怎麼會說“變一次狗大一截”?小孩子生一場病就長大一截,這是生長過程中的自然現象。

同理,小孩子“心理容易生病”(比如滿嘴謊言)也有三個方面原因

一是孩子們的心理本就弱,抵抗力差,很容易被外邪入侵;

二是生活環境不好,本來就弱的心理長期被外邪過盛的環境侵蝕,容易撒謊之類的不良行為是必然結果;

三是正常成長過程中心理內環境與外部不良影響一次又一次抗爭從而實現新平衡的過程,小孩子犯一次錯就得一次教訓,得一次教訓就多明一樁事理,多明一樁事理就多長大一截,這是生命成長過程中的自然現象。

長話精簡說,小孩子說謊的原因不外乎三個:

一是模仿大人;

二是迫於壓力;

三是並不能準確分辨哪些是撒謊、撒謊是怎麼回事、撒謊意味著什麼,他只是在進行生命成長的探索罷了。

追到了孩子為什麼說謊的源頭,我們很容易就能夠找到解決的辦法。

不要急不要催,請允許他慢慢來,請容許他一次次試錯

2、孩子撒謊等不良行為如何矯正、改變?

改變孩子撒謊行為的方法有哪些呢?針對孩子撒謊的三個源頭,與之相對應的,也有三類解決辦法。

第一撒謊源頭及解決:模仿大人。

這個好理解,小孩子接觸最多、依賴最深的人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必然會成為一顆生命力頑強的種子,一點點把根深深扎進孩子心裡。好的種子,發芽長大必然是好樹木、結的必然是好果子;壞的種子,能不能發芽兩說,縱然幸運的發芽了,也必然不能長成好的樹木——有必要強調的一點是,孩子真不是故意拿一模一樣的壞行為來寒傖或噁心父母。相反,在他們水晶一樣剔透美好的心靈中,父母的一切都是好的,父母簡直是上帝般的存在,是高大、偉岸、神聖且永不可褻瀆、背叛、忤逆的。儘管他們還不懂什麼是高大、偉岸、神聖和褻瀆、背叛、忤逆,但他們水晶般的心靈映照中,父母是高天上的太陽、是暗黑時的月亮、是心之嚮往最緊密的追隨。

有人打電話來,父母明明在電視機前神侃瞎聊,一瞅電話上名字立刻切換電視機模式和自己的表現模式,壓低音量嗯嗯啊啊應付幾聲然後來一句“正開會、再說”,果斷掐斷電話後立即又切換回神侃瞎聊狀態,甚至還不忘抱怨或調侃幾句來電者——這種成年人世界的所謂人際交往“技巧”,並不能夠被孩子的世界所理解。

孩子們眼睛所看見的、心靈所映照的是什麼呢?是父母親明顯違背事實的即興表演,他們絕不會以之為恥或謝絕模仿,他們會認為特別好玩兒!是的,“好玩”。基於這種“好玩”及天性的好奇,他們便會興致勃勃地開啟模仿模式。一次又一次,於是乎……撒謊這事兒,就成了孩子的日常行為模式——不是孩子不夠好,只是因為他們還無法理解“撒謊”背後的道德與倫理,只能“被動地”任由養育者日常言行無聲無息入侵和滲透。

解決辦法:“反求諸已,正身正心”,創設“不教而教”的家庭教育生態環境。

說起孩子撒謊這事兒,人們理所當然認為是孩子自己的錯;但是,如果誰家孩子總是滿嘴髒話,這時候人們很輕易就能下結論說“那家大人整天髒話連篇,孩子當然見樣學樣!”孩子們說髒話與撒謊,其背後的本質源頭都是一回事兒,都是“家庭教育生態環境”的問題。足夠好的父母,從計劃要生孩子之前的戒菸戒酒開始,會進一步戒除髒話、撒謊、懶惰、拖延等等不良行為,事事"反求諸已",時時“正身正心”,目光長遠、從容創設“不教而教”的美好家庭教育生態環境。

不要急不要催,請允許他慢慢來,請容許他一次次試錯

第二撒謊源頭及解決:迫於壓力。

東方式思維及文化體系中,最讓孩子們備受折磨與掐狹的,就是“容不得有任何錯誤!”不被容許有任何錯誤——這可真是,望而生畏、畏而生壓、壓而生謊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啊,限制和扼殺了孩子們多少試錯的勇氣以及無與倫比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要想知道,打個顛倒。孩子們為什麼會在特殊壓力條件下撒謊呢?是家長和教師們共同逼著讓孩子不得不撒謊啊!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撒謊的孩子有糖吃,不撒謊的孩子有板子挨!親愛的,換作是你,你是願意撒謊得糖吃呢?還是寧死不撒謊等挨板子呢?趨利避害,先天之性也。咱能指望一個稚齡小孩子有“頭可斷血可流寧挨板子不撒謊”的逆人性覺悟與氣概麼?反正我不行,如果非得在這二者之間擇其一的話,“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嘛,當然得離板子遠遠地。小孩子嘛,順口一個小謊就可以避免慘痛懲罰,還順帶著可以跟父母家人討個巧、跟小夥伴們賣個乖,皆大歡喜的事兒,傻子才不幹哩。

上個月遇到過這麼一件事:有個孩子,上初一,成績跟小學門門功課100分相比,簡直慘不忍睹,各學科成績壓個及格線都勉勉強強哪!親朋們因故聚在一起,不大的屋子裡滿當當全是人,這孩子也在場。他爹孃高聲大嗓極盡渲染之能事的曝光這孩子的“不爭氣”。大人們個個兒好心好意捋袖子上場,又是給爹孃支招又是對孩子進行思想再教育,群體性轟炸的結果當然是“皆大歡喜”。那孩子在眾目睽睽死盯之下、在殷殷切切期許之下,像入黨宣誓那樣隆重、神聖又真誠地許下了承諾:“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爭取末次月考成績從年級第九百名上升到前一百名,為考上一中而頭懸樑錐刺骨努力奮鬥!”

家長歡喜得不行,臨別還再三再四跟其他大人們致謝——唉,致哪門子謝啊?從第九百名一步跨入一百名?坐火箭呢?就算孩子在氛圍、形勢及種種因素無形的壓力下確實想“一雪前恥”於是真誠地許了承諾。但是,成績退步這麼明顯必定是有一些大人們不曾看見、孩子也不曾認真對待的原因在。孩子許下諾言之後必然是要回到與之前一樣的“家庭教育生態環境”中繼續他的生活和學業,可是那些原因並不曾得到妥善解決,一模一樣“外邪過盛”的環境,怎麼可能只憑一堂生猛思想政治課就能“幡然醒悟”從而“洗心革面”再而“躍級升遷”??比做夢還不靠譜。其最終結果,無非是群體性壓制著、逼迫著讓孩子將自己真誠的承諾變成一個最大的謊言!

人人都知道高利貸可恨,但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借了一次又一次?一個債務窟窿需要拆許多面牆才能補回來,牆越拆越多、洞越補越大;同樣的,一個謊言需要無數個謊言去圓回來,許多人有過類似經驗且為之焦頭爛額過,也確實真誠地許下諾言再也不撒謊。可問題是,當同樣的環境、同樣的逼迫、同樣的氛圍重現時候,謊言不知不覺又產生了!為什麼?惟“壓力”爾

。對小孩子而言,來自於家長與老師的外部壓力不改變,撒謊的可能性便會永續存在。

解決辦法:“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作臺階,也就登不上最後正確結果的高座。”

“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作臺階,也就登不上最後正確結果的高座。”這話如果是我這樣沒建樹、沒出息的小百姓說的,其參考意義與指導價值都不大。但如果這話是錢學森先生說的呢?最近各大電視臺、各大媒體高頻提到“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錢學森先生;提到1942年起錢先生在8年時間內甚至可以自由出入五角大樓、獲准參與研究美國一切最核心軍事機密工作等等的偉大與輝煌。敢不敢設想——如果沒有錢學森先生,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會怎麼樣?如你如我這樣的普通百姓會怎麼樣?除了被動挨打還能有什麼?!如今的安居樂業、安心安穩以及春花瀲灩、陽光明媚還能如此唾手可得嗎?天才如錢先生,全才如錢先生,依舊在強調“正確的結果從大量錯誤中來”,平凡如我們及我們的孩子,又憑不什麼“永不犯錯?”

永不犯錯,就意味著生命與心靈的僵化、停滯。

所以,親愛的家長們,請容許孩子們犯錯誤吧,請允許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嘗試並從這無數次的失敗中積累獨屬於自己的人生財富吧!他們從剛剛生下來軟趴趴地小小嬰孩兒,用長達一年的時間才一點點學會抬頭、翻身、爬動,用長達一年的時間才一點點開發、創造並學會使用自己的雙腿——是的,孩子們學會使用雙腿的能力確實是他們開發並創造自己身體的過程。如果沒有步履蹣跚一次次嘗試的經驗、沒有東倒西歪一次次摔倒的經歷,他們的雙腿於他們而言根本就不存在,他們還能有走路的可能嗎?

遺憾的是,隨著孩子們一天天長大,家長們漸漸忘記了自己的“寬容”,忘記了自己曾經那樣欣喜地、溫柔到近乎於慈悲地看著孩子們笨拙的小手一點一點學著握拳、學會握拳,一點一點學著繫鞋帶、學會繫鞋帶。如今,曾經那樣的溫情、柔軟與耐心哪裡去了?成年人世界只問對錯的高效率、只看結果的強節奏,真心不適合需要慢時光的孩子們!

要急,不要催,請允許孩子們慢慢來,請容許他們一次次試錯。請與他們一點一點把一樹花看到發芽、看到開花、看到凋謝,再看到發芽、開花、凋謝;請慢慢地,與時光握手言和,也與孩子們握手言和。

不要急不要催,請允許他慢慢來,請容許他一次次試錯

第三撒謊源頭及解決:不能準確分辨哪些是撒謊、撒謊是怎麼回事、撒謊意味著什麼。

“不能準確分辨哪些是撒謊、撒謊是怎麼回事、撒謊意味著什麼”這一條,普遍存在於低齡孩子,他們生理與心理的發育還沒有抵達能夠準確分辨是與非、對與錯的程度。他們也許是混淆了想象與現實,這個叫“想像謊話”;也許是以現實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願望,這個叫“願望謊話”;也或者是根本就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而“稚言稚語”,這個叫“無知謊話”;也許是把模仿大人的謊話當作一場好玩的遊戲,這個叫“遊戲謊話”;也或者,因為他們所理解的某個事與大人眼中完全不同,但大人卻以暴怒等情緒對他們進行批評、壓制,他們會遵從本能地辯解,這個叫“辯解謊話”——誰把雞蛋打碎了?“哦哦,是鱷魚!”諸如此類,還有方便謊話、友情謊話、吸引注意力謊話、復仇謊話以及欺騙謊話等等。

發生此種情形的時候家長應當怎麼辦呢?

解決辦法:放大該謊言,以遊戲力進行親子情感連接,再通過藝術力正向引帶。

“放大該謊言,以遊戲力進行親子情感連接,再通過藝術力正向引帶”的解決辦法,同樣適宜於以上兩種“模仿大人”及“迫於壓力”而撒謊的矯正教育。

這個辦法得分三步走,需要詳解——需求不緊急、不迫切的家長可以跳過,緊急又迫切的家長最好多讀幾遍,並在實際情景中多模擬、多實戰,直到這三步化進你的血液,長成你思想的一部分!到這個程度的時候,不只孩子的撒謊行為已得到良好矯正,就連其他不良行為也在不知不覺中被矯正,因為“家庭教育生態環境”改變了,因為家長“改變了自己”——“家長在思考改變孩子的問題時,切入點永遠應該是如何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哪怕你認為孩子的毛病就是孩子自己的問題,你也有責任通過改變自己喚起孩子的改變,不這樣思考你就永遠找不到改變孩子的路徑!”


不要急不要催,請允許他慢慢來,請容許他一次次試錯

第一步:放大謊言。

媽媽一進門,發現廚房地上有兩顆碎了的雞蛋,稀糊糊、黏答答的,可怎麼收拾啊?上了一天班非常疲憊的媽媽出離憤怒,尖利又高亢地吼道,“誰把雞蛋打碎了?”

“哦哦,是鱷魚!”站在媽媽腿邊剛剛還喜笑顏開的小寶小臉上瞬間堆滿恐懼,嘴唇哆嗦著擠出一句。

“鱷魚?哈,你說是鱷魚?!”媽媽的聲音更尖利更高亢,她猛地抬起巴掌,將將扇出去的那一刻,她看到了孩子瑟瑟發抖害怕到極點的可憐小模樣,媽媽的心一下子就軟了。她接著前頭那句話繼續高亢表達,“鱷魚?哈,你說是鱷魚?!就是我剛剛在小區門口看到的那條紅色大鱷魚?”媽媽的聲音繼續高亢著,但那高亢中隱隱藏進去了某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和解與溫柔——孩子是多麼敏感的小動物哪,孩子立馬咬緊了這根魚鉤,一張手抱緊了媽媽的腿,“是的是的,就是那個紅色的,超大的鱷魚!”這時候父親剛巧進門了,湊趣兒來了一句,“怎麼?今天晚餐吃鱷魚嗎?”一家三口哈哈大笑。於是,一場因害怕而起的“辯解謊言”被輕易化解。

第二步,以遊戲力進行親子情感連接。

媽媽一樣兒一樣準備晚餐,爸爸一點一點教孩子怎麼將地板上稀糊糊、黏答答的碎雞蛋收拾乾淨,一家三口各自進行著手裡的事情,可嘴裡的連珠妙語卻並不曾停下。三個人就“那條紅色的、超大的鱷魚”展開了各種奇妙又玄幻的想象。孩子咯咯咯清脆的笑聲伴隨下,地板收拾乾淨了,美味晚餐也好了。往常吃飯總是磨磨蹭蹭的孩子三下五除二吃飽,然後把自個的碗筷收拾乾淨,屁顛顛跑前跑後給爸爸媽媽添飯。之後,樂滋滋跑去抱來他的鱷魚繪本給爸爸媽媽看,小手指一下一下點著書頁糾正說,“沒有紅色的鱷魚!巨大的鱷魚在這裡,它們沒有跑出來打碎雞蛋哦!”說著說著順口就“招供”了:“想做炒蛋,想給媽媽驚喜,結果雞蛋掉地上了,摔碎了。”

第三步,以藝術力進行正向引帶。

孩子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開開心心承認了事實,並表達了“打碎雞蛋”這個事實表象背後深深的愛。媽媽大力地擁抱孩子並表達感謝,而且承諾一定要教會孩子香噴噴的炒蛋手藝。

“但是,”媽媽說,“正式進行炒蛋實戰之前,我們要先畫一畫炒蛋步驟。”於是,一家三口趴在地板上,你一筆我一筆開始畫“炒蛋流程圖”——哪裡是什麼炒蛋流程圖?分明是大家各憑所好、開開心心地集體胡鬧式塗鴉。爸爸把炒蛋鍋畫成了鋼盔,孩子把雞蛋畫成了大鴨梨,媽媽把正在炒蛋的孩子畫成了一說謊鼻子就會變長的匹諾曹,然後……然後孩子當然一眼就愛上了這個長鼻子的“小壞蛋”。

於是,一家人都“見異思遷”拋棄了“炒蛋流程圖”,開始費盡心思尋找讓“小壞蛋”的長鼻子快快變回去的好辦法。

於是,一系列需要勇氣、忠心以及誠實考驗的“英雄故事”新鮮出爐啦。

於是,經歷過許多錯誤和挫折的頑皮小木偶匹諾曹終於成長為活潑可愛、勇於擔當的男孩子啦。

結果,以明確目標(矯正撒謊)為導向的“一場胡亂塗鴉”(藝術方法),順理成章地演進為父母親對孩子良性成長的引正(經過無數艱辛的磨難和考驗,匹諾曹總算了解到了誠實的含義)。

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們不知羞恥是由不肯履行自己的諾言產生出來的,而當孩子養成說謊習慣後他會因為各種各樣奇葩的原因去說謊。”而導致孩子不能履行自己的諾言、養成說謊習慣的內在模仿動機、外在壓力動機,都來自於“家庭教育教育生態環境”,而家庭教育生態環境是好是壞,父母親等養育者則是絕對主導者。

重要話重複說:家長在思考改變孩子的問題時,切入點永遠應該是如何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哪怕你認為孩子的毛病就是孩子自己的問題,你也有責任通過改變自己喚起孩子的改變,不這樣思考你就永遠找不到改變孩子的路徑!

不要急不要催,請允許他慢慢來,請容許他一次次試錯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華夏大語文教學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