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說史(6)不像“地圖”的中國古代地圖

看圖說史(6)不像“地圖”的中國古代地圖

潘季馴治理淮河奏章,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這張治淮地圖既是文章也是地圖,詳細闡述了潘季馴“束水衝沙”

看圖說史(6)不像“地圖”的中國古代地圖

潘季馴治淮奏章,現存中國國家博物館。

前幾天山東的中國海關攔下了一批“問題地圖”,這批中國地圖上將臺灣劃出了中國的領土範圍,而且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邊界線也存在嚴重問題,最後的結果當然是被銷燬,地圖的出版方當然也會面臨法律懲罰,可見,地圖和地圖測繪、地圖印刷都有著嚴格的法律要求,不是信手畫兩筆就可以的,很多時候,地圖就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文件。

中國人對地圖的重視不是今天才有的。在古代,一方向另一方投降的時候,必須提供的兩樣重要文件就是戶籍簿冊和地圖,戶籍是人口,地圖是土地,將人口和土地賦予對方,就意味著臣服於勝者,所謂“奉圖納降”就是這個意思。戰國末年的荊軻刺秦王,最重要的道具有兩個,一是叛逃到燕國的秦將樊於期的首級,二是燕國的督亢一帶的地圖,而秦始皇最看重的就是督亢地圖,而那把匕首就藏於地圖中,這才有了“圖窮匕見”這句成語。三國時期還有“張松獻圖”,張魯發兵進攻盤踞益州(今成都)的劉璋,劉璋慌了手腳,屬下張松毛遂自薦前往許昌求曹操發兵解圍。張松帶著西川地圖求見曹操,曹操卻以貌取人,見張松身材矮小,尖額露齒,走路還一瘸一拐的,形象猥瑣,而且為人傲慢,於是拂袖而去,並將張松亂棍趕出。張松歸川途中遇見劉備,受其禮遇厚待,於是將西川地圖獻給了劉備。正是有了張松獻圖,劉備才能順利入川。

中國古代地圖和現代地圖最大的不同就是古代地圖的“圖畫不分”,今天所謂的手繪地圖其實更接近於古人使用的地圖。古代地圖既標明瞭地理方位以及各地之間的二維空間關係,更注重地圖的標識,甚至將一些歷史、民俗信息也記錄圖上,而且用畫的形式對山川河流進行描繪,這就使得中國古代地圖有時候看上去更像是一副山水畫,這是中國古代地圖的最大特點。中國古代地圖美觀又有情趣,但不代表不精確,有些古代地圖也繪有橫向縱向的方格,這就是現代的比例尺概念,當然,近代以來的經緯度更科學更精準。

大約是2017年底,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一件由地產商耗資8000萬元收購的《絲路山水圖》(也稱蒙古山水圖手卷),這個長達30多米的手卷長期收藏在日本,一直被當做是明清青綠山水圖來保管,而其實這是一幅明朝嘉靖年間的地圖,描繪了從中國西北嘉峪關直至伊斯蘭教聖城這一路上的國家、城市、關隘,是一幅難得的國寶。

看圖說史(6)不像“地圖”的中國古代地圖

蒙古山水圖手卷,由世茂集團捐獻給故宮博物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