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最牽掛的脫貧問題 重慶三位發言代表這樣回答

总书记最牵挂的脱贫问题 重庆三位发言代表这样回答

4月16日下午,習近平在渝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這是2015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的第六場以脫貧為主題的座談會。

這次座談會上發言代表中,既有村支書、鄉鎮黨委書記、縣委書記,也有中央部委的部長和部分省區市的黨委書記等,他們重點圍繞“兩不愁三保障”這個主題向總書記作了彙報。

在座談會上發言的代表中,有三位是來自重慶的基層幹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縣委書記蹇澤西、奉節縣平安鄉黨委書記鄒遠珍、城口縣周溪鄉涼風村黨支部書記伍東。

我們採訪了重慶這3位發言代表,看看他們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上,如何做、效果怎麼樣、下一步如何把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落實在工作中?

//

總書記用當地話勉勵幹部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縣委書記蹇澤西:

如今政策就是好 我要努力往前跑

//

总书记最牵挂的脱贫问题 重庆三位发言代表这样回答

央視記者張曉鵬 攝

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石柱縣委書記蹇澤西第一個發言。“座談會上共有8名代表發言,其中有3名代表來自縣、鄉、村基層黨組織。”蹇澤西說,當天的座談會“信息量大”,筆記足足記了30頁。

17日下午,記者聯繫上蹇澤西的時候,他剛剛參加完了上午的會議,正在趕回石柱的路上,“接下來,將把座談會上的精神傳達下去,並儘快落實五方面的工作。”

“先吃黃連苦,後享蜂蜜甜”

石柱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52歲的蹇澤西擔任石柱縣委書記三年,座談會上主要彙報了石柱縣脫貧攻堅的工作情況。

他向總書記報告,石柱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有三大瓶頸:產業基礎薄弱、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公共服務供給不足。

發言中,蹇澤西還以石柱的黃連、辣椒、中華蜂蜜三樣特產作比喻:石柱就是要吃得了“黃連”苦,解決問題不怕“辣”,這樣群眾生活才能比“蜜”甜。

蹇澤西在彙報中,談到了脫貧攻堅三個方面的重點工作:一是精準扶貧到戶到人,把各方面的政策覆蓋到戶、覆蓋到人,抓好落實;二是注重統籌到區域,除了精準扶貧到戶到人,還要做好面上的工作,著力解決產業基礎薄弱、基礎設施滯後、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三是聚焦深度貧困戶,現在石柱還有15個深度貧困村,要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啃下“硬骨頭”。2018年,石柱縣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903元,較2014年增長1.98倍。

“甩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

習近平總書記這次在重慶考察了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在座談會上多次提到了石柱,這讓蹇澤西感觸很深。

中益鄉華溪村儘管比較偏遠,但生態條件等不錯。如今解決了老百姓“兩不愁”,吃穿沒問題,以前,種水稻是“種三年餘一年”,現在是“種一年夠三年”。

蹇澤西說,總書記強調了脫貧攻堅中的住房安全保障,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因地制宜,既不能降低標準,也不能擅自拔高標準。在基礎設施方面,重要的是把路修通。以前老百姓去“趕場”,遠的走路要一兩個小時,把路修通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就會發生變化,也更有精氣神。產業方面,石柱種植中藥材、發展龍頭企業,還與太極集團簽了藥材收購協議,產業有方向、市場有保障。

總書記在講話中,用石柱當地百姓中流傳的一句話來勉勵各級幹部,“如今政策就是好,我要努力往前跑。”蹇澤西對此很有感觸,“作為基層領導幹部,要帶著老百姓好好幹,甩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

“黨建促脫貧,奮進奔小康”

接下來怎麼幹?蹇澤西說,一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重要論述,學習領會總書記在石柱考察調研和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並結合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做到“四個紮實”的重要指示要求,重點抓貫徹、抓學習、抓落實。二是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紮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確保各項工作真正落實到位。以住房安全保障為例,必須嚴格執行現行的標準,因地制宜、實事求是,不大拆大建,通過農村C、D級危房的改造加固,解決老百姓住房安全問題。三是聚焦深度貧困,精準持續發力。現在,石柱縣還有15個深度貧困村,1169戶、3272名貧困戶,是“艱中之艱、困中之困、難中之難”,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鉅。通過持續發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的突出問題,以提高脫貧質量、鞏固減貧成效、堅決防止返貧為著眼點,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四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黨建促脫貧,奮進奔小康”,讓優秀黨員幹部駐村駐鄉幫扶,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作好組織保障。五是切實轉變各級領導幹部作風,真抓實幹,做到“焦點不散、靶心不變、力量不減”,確保“扶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紮實、脫貧結果真實”。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蔣豔)

//

總書記關心農村危房改造

奉節縣平安鄉黨委書記鄒遠珍:

平安鄉已戶戶住上了安全房

//

总书记最牵挂的脱贫问题 重庆三位发言代表这样回答

央視記者張曉鵬 攝

奉節縣平安鄉黨委書記鄒遠珍針對“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向總書記彙報了平安鄉開展“四訪”帶來的成效。

“四訪”指的是帶領幹部走訪,組織教師家訪,動員醫生巡訪,開展農技隨訪。鄒遠珍說,這“四訪”是平安鄉落實“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舉措。

為了進一步瞭解貧困戶的住房安全問題,總書記還插話提問。

總書記插話詢問貧困戶住房安全

鄒遠珍回憶了自己5年前剛到平安鄉時的感受:“看到鄉親們仍然守著黃土地、過著苦日子,我內心十分焦灼,深感肩上擔子不輕。”

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鄒遠珍組織動員全鄉幹部職工投身脫貧攻堅事業,通過幹部走訪、教師家訪、醫生巡訪、農技隨訪“四訪”,聚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

鄒遠珍說,“四訪”把黨的好政策實實在在地送到了鄉親們手上。以幹部走訪為例,鄒遠珍帶領幹部走訪了全鄉所有的貧困戶,挨家挨戶建戶情檔案、解民怨民難,“有些問題突出難解決,我們甚至走了十個來回,直到把問題解決好。”

“我們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精準施策,改造了1112戶危房,易地扶貧搬遷168戶……”鄒遠珍說到這裡時,“總書記問我關於農村危房改造的補助標準,是不是戶戶住上了安全房。他的話語裡充滿了關切。”

鄒遠珍向總書記彙報了農村危房改造的補助標準,並高興地告訴總書記:“平安鄉已經戶戶住上了安全房!”

“不滿意”的貧困戶埋怨少了

座談會後,鄒遠珍回憶起“四訪”的經歷,感觸頗多。

“部分貧困戶最開始不瞭解脫貧攻堅工作,對我們的幹部走訪不太配合。”鄒遠珍說,走訪過程中,她和同事們都遭遇過不理解,不配合,但是沒有一個人放棄。

2016年,茨竹村的熊禮國被列入因殘、因學建檔立卡貧困戶。鄒遠珍第一次到他家走訪時,熊禮國整個人都沒有什麼精神,對脫貧也沒有信心。

鄒遠珍將解決熊禮國一家人的住房安全問題,放在了幫助熊禮國脫貧的首位。在政府的精準幫扶下,熊禮國一家人住上了嶄新的房屋。住進新家的熊禮國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主動向鄒遠珍提出希望能有活幹。

“‘兩不愁三保障’讓他有了脫貧的信心。”鄒遠珍說,村委會給熊禮國安排了一個適合他的工作,他也很有幹勁。

在鄒遠珍看來,“兩不愁三保障”不僅給貧困戶脫貧增添了信心和動力,也讓貧困戶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

平安鄉林口村的貧困戶馬先玉原本是一個對生活“不滿意”的老婆婆。鄒遠珍在走訪時發現,老人獨自一人住在危房裡,言語中能聽出老人對生活的不滿。

政府幫馬先玉申請了D級危房改造。去年,馬先玉住進了新房。從那以後,老人嘴裡的埋怨少了。

將打造“川東遊擊隊小鎮”4A級景區

4月17日,鄒遠珍坐上回平安鄉的汽車。一路上,她回想著座談會上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鄒遠珍說,平安鄉的貧困發生率已經由2014年的14.35%降至去年底的1.18%。今年,平安鄉全體幹部要努力帶領更多鄉親走上致富路。回到平安鄉後,她會向全鄉幹部和鄉親們宣講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並積極行動起來,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

今年,平安鄉還將用好生態旅遊資源,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用好文化旅遊資源,梳理好平安鄉紅色歷史文化資源,並通過網絡加大宣傳力度,大力發展紅色旅遊……

目前,平安鄉黨委、政府正在積極規劃打造“川東遊擊隊小鎮”4A級景區,建設鄉村振興示範鄉。巫開高速也將修建平安鄉連接道,讓旅遊大巴能夠開進平安鄉,讓更多鄉親吃上“旅遊飯”。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劉波)

//

總書記關心交通好不好

城口縣周溪鄉涼風村黨支部書記伍東:

高速公路在建一條公路將硬化

//

总书记最牵挂的脱贫问题 重庆三位发言代表这样回答

央視記者張曉鵬 攝

“總書記問了我兩個問題。”17日,在從主城回城口的車上,伍東告訴記者,“我回去就傳達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把工作做到實處,除了全面排查外,還要確保村裡發展產業的可持續性,這樣村民才有穩定的收入,真正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

兩年多磨鍊,他帶領村民走出脫貧路

在座談會上,伍東第三個發言。他說,在2016年以前,自己一直在湖南開手機店,“一年能有十來萬的收入吧。”

打了十幾年工,每次伍東回到家鄉城口縣周溪鄉涼風村,都有同一個感受,“村裡人‘地種三大坨、上山挖中藥、出門下苦力’,心裡很不是滋味。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很想為家鄉乾點實事。”

2016年,伍東毅然轉讓掉手機店,回到村裡當了黨支部書記。然而,現實給他潑了一盆冷水:涼風村的貧困發生率達40%,山高坡陡,都是‘巴掌田’‘雞窩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坐車到縣城都要3個多小時。“那時候村班子才3個人,除了我以外,另外兩個都快60歲了,要錢沒錢,要人沒人,很無奈。”伍東說。

然而,經過兩年多的磨鍊,今年32歲的伍東帶領著村民走出了一條脫貧的路子,“徹底告別了‘照明靠油、交通靠走、通訊靠吼’,貧困發生率下降到5.2%。”

打開群眾心結,黨支部幹出樣子來

伍東接著向總書記彙報。他回到村裡後,挨家挨戶弄清楚了47戶貧困戶176人的困難。“我們村雖然條件差,但生態好,竹筍、野生藥材資源豐富,只是苦於交通不便,賣不出去,有的甚至爛在家裡。”找到了“窮根”,伍東準備大展“拳腳”,但村民們不買賬。

“要打開群眾的心結,黨支部要幹出樣子。”為此,伍東首先帶頭幹。針對竹筍賣不起價的問題,他到處找買家,將25元每斤的筍乾賣到了32元,筍子賣得好,群眾有信心了,伍東在村裡也有了威信。

“我們找到村裡老黨員、村民代表和農技專家,大家一起商量,確立了竹筍和中藥材兩個產業。確定了產業,我們又帶領群眾流轉承包地、用好閒置地,引進龍頭企業,種植中藥材500畝、竹筍4500畝,年底就能獲得收益。40戶貧困群眾通過土地出租、務工、入股分紅,都有了一筆穩定的收入。”

高速路在建,公路啟動硬化

伍東說,“路和水是我們村脫貧最大障礙,去年爭取到上級支持,我們硬化了村級公路6.7公里,路通了,竹筍也賣得出去了。此外,還新建了80立方米人飲水池,村民不用再‘翻山越嶺挑水吃’;46戶住房安全有問題的貧困戶住進了新房子,還穩步過上了好日子。”

“好日子是幹出來的。”伍東說,今年爭取摘掉貧困村的帽子,“讓村民一起脫貧致富奔小康。”

伍東彙報完,總書記關心地問,你們那邊交通情況如何?

“我告訴總書記,現在我們到主城走包茂高速,四個半小時車程,還有一條主城到城口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設當中。村裡交通也便利起來,16公里通達公路6月份要全面啟動硬化。”

發展好產業,讓村民有持續穩定收入

4月17日,伍東就往回趕了。“我回去就會和駐村工作隊員一起,對全村進行排查,把老百姓的吃、穿、教育、醫療、住房等全面瞭解清楚,為今年脫貧打下基礎。”

伍東告訴記者,“我們還要把產業發展好,讓村民有持續穩定的收入。我們準備以‘黨組織+集體經濟+公司+農戶’的形式來發展產業。黨組織篩選項目,並對項目進行監管;集體經濟組織來發展項目;公司對市場進行把控以及產品的回收;農戶以土地入股、打工等形式來獲得持續穩定的收入,大家一起奔小康。”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羅薛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