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是什麼?為什麼那麼多人得這種癌?

淡然稀薄


直腸癌是什麼?

直腸癌,齒狀線至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之間的惡性腫瘤。

直腸全長約12-15Cm,是大腸的末段,位置較低,一般情況下可通過肛門指診觸及病變位置。

我國的直腸癌多發生於45歲左右的男性,現在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為什麼那麼多人得這種癌?

一、直腸癌的發病與社會環境、飲食習慣、遺傳等因素相關。

直腸息肉、長時間的腸粘膜炎症刺激、高動物脂肪、高蛋白質攝入、食物纖維攝入不足都是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飲食習慣:

由於現在經濟條件的提高,吃的要比以前好的多,而中國除幾個少數民族外,以漢族居多,肉類多以豬肉為主。而豬肉的脂肪含量要比其它動物高的多。

而且部分地區,食用油還以動物油為主,再加上願意吃動物內臟。

直腸息肉:

無論是什麼原因形成的息肉,在沒有病理檢查的基礎上很難分清息肉的性質。而息肉本身又是一種組織細胞病變,而這種病變通常容易癌變。

直腸息肉的本身,可能大便時有少量新鮮血,只有巨大的息肉才可能對排便造成排便困難。而大多數時間並沒有什麼特殊症狀,所以很難發現。

長時間的腸粘膜炎症刺激:

無論是腸炎、還是經常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或是肛門異物等。都會對腸粘膜造成刺激。長期的、反覆的刺激,增加了直腸癌的患病可能。

心理因素:

心理調節能力差的人患病機率更高,這個沒有所謂的科學依據,但事實存在。

二、直腸癌早期大多數沒有什麼症狀,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輕度腹痛或便血,但經常被誤認為是痔瘡。所以很難及時發現並治療。

建議:

除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外。最好定期進行體檢。

以上為個人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指正。


機靈不太懂


首先,直腸癌和結腸癌是兩種不同的疾病。 直腸癌的惡性腫瘤來自於肛管和直腸,而結腸癌的惡性腫瘤來自盲腸、闌尾、橫結腸、降結腸、升結腸、乙狀結。直腸癌和結腸癌統稱大腸癌!


什麼是直腸癌

直腸癌是指從齒狀線到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之間產生的一種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因為直腸癌的位置比較低,所以最適合做直腸指診和腸鏡檢查,不過它的位置又處於盆腔,導致手術不夠徹底,所以複發率很高。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患上直腸癌

中國每五分鐘就有一人死於大腸癌,這個數據誇張嗎?太誇張了!可是這也是事實。絕大多數患者直腸癌被發現時已經是晚期了,中國人腸癌越來越年輕化了。


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患上直腸癌?

1、現代社會群眾普遍飲食不規律,過度攝入飽和脂肪酸和動物油,導致引發直腸癌,越是牛肉賣的好賣的多的地方直腸癌患者也很多。

2、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武漢地區是直腸癌高發地區,為什麼呢?武漢地區偏愛麻辣酸鹹,煎炸燻烤這些飲食習慣,也經常吃宵夜,腸胃本該在休息的時間,卻負荷工作,重口味刺激胃黏膜,加重負擔,引發直腸癌。

3、廣東潮汕地區同樣是直腸癌高發地,為什麼?醃製食品!

4、長期吃快餐會導致飲食缺乏纖維素,營養不均衡,容易引發直腸癌。

5、吸菸喝酒!這個大家心裡想必有數的吧?只要是個癌症,幾乎它們都參與了,吸菸會對大腸造成一定的慢性刺激,容易引發直腸癌。

預防大腸癌的飲食習慣

一定要減少攝入脂肪類食物,也包括動物油和植物油,多吃一些綠色蔬菜和水果,含澱粉,纖維多的食物,不吃發黴的,醃製的,食鹽量也要控制,同時保持一定的運動!


靜與明


直腸癌屬於大腸癌的一種類型,是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地區差異非常大,其中居住在北美洲、大洋洲的人群發病率最高,歐洲次之,亞非地區相對較低。在我國南方,特別是東南沿海發病率較北方高,近20多年來,我國大腸癌發病率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以下介紹一下其發病原因以及發病機制:

一、環境因素

由於現在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高脂肪飲食尤為明顯,這也導致了直腸癌發病率的進一步上升,另外食物纖維攝入不足亦是主要原因。其他的包括腸道菌群的紊亂也參與了癌症的發生與發展;

二、遺傳因素

遺傳在癌症的發生中也會起到一定作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家族遺傳性非息肉病結直腸癌均提示遺傳的重要性。另外環境因素引起基因突變亦參與癌症的發生;

三、高危因素

  1. 直腸腺瘤:息肉或病變直徑>=10mm、絨毛狀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絨毛樣結構超過25%、伴有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者均屬於高危腺瘤範疇,可進一步進展為癌;
  2. 炎症性腸病:特別是潰瘍性結腸炎可發生癌變;
  3. 其他:比如大便隱血陽性、一級親屬有直腸癌病史、本人有癌症史、長期吸菸或肥胖者(尤其年齡超過50歲的人群)、有盆腔放療史等等。

小小西瓜——為您的健康保駕護航!


小小西西瓜


直腸癌和結腸癌都是大腸癌的主要類型。大腸是由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組成,其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分並形成糞便有度的排出人體。大腸長約150cm,僅僅只佔腸道的一小部分,但這短短的150cm卻是腸道腫瘤的高發地帶。

直腸癌是非常常見的惡性腫瘤,多發於男性,且男性發病率比女性高出20%-50%,直腸癌5年內的存活率一般為50%-60%。【數據引自《營養與防病》】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患上直腸癌?

直腸癌在很大程度上受食物和營養素的影響,比如高蛋白高脂肪少纖維素的飲食,現在人們吃青菜越來越少,吃肉越來越多,肉類形成的糞便在腸道停留時間較長,代謝產物含有較多的致癌物質,對腸壁的刺激更長、更持久,這也是結腸癌發病的重要因素。另外,直腸癌還跟久坐不動的職業習慣、遺傳、肥胖、缺乏運動、長期便秘等息息相關。

直腸癌早期症狀雖不明顯,但只要細心觀察,也可以發現蛛絲馬跡,比如近期出現持續性的腹部不適、隱痛、腹脹,正常的排便習慣變為腹瀉、便秘交替出現,還比如出現了腹部腫塊或者大便帶膿血或黏液等,就需要警惕是否是直腸癌了,這時候你需要儘早去醫院做篩查。

直腸癌該如何從營養上預防?

1、高纖維飲食

有動物實驗證實,麥麩、纖維素等不可溶纖維可以降低腫瘤的發生。膳食纖維的防癌作用主要是通過它在腸內對致癌物質的稀釋作用以減少機體對致癌物質的暴露,並可以通過發酵作用將纖維變為短鏈脂肪酸。

2、β-胡蘿蔔素——減少直腸癌的危險

這一結論來自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1988年在意大利北部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β-胡蘿蔔素的攝入量高對直腸癌有明顯的保護性作用,俄羅斯的一項研究報道,在類胡蘿蔔素中,β-胡蘿蔔素的保護性最強,β-胡蘿蔔素攝入量高者患直腸癌的危險性僅為攝入量低者的20%。

3、蔬菜——預防直腸癌

已有充分的證據顯示,富含蔬菜的膳食可以預防直腸癌,這部分蔬菜包括:綠葉蔬菜、十字花科蔬菜和胡蘿蔔,其中綠葉蔬菜對減少直腸癌的危險性特別明顯。

蔬菜中含有多種有效成分,既含有胡蘿蔔素、葉酸、抗壞血酸等微量營養元素,又有多種具有抗癌活性的植物化學物如多酚、黃酮、吲哚等。蔬菜中膳食纖維含量也很豐富,其中所含的寡聚果糖可以選擇性地促進腸道有益細菌的生長,如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等。

法瀾秀健康視界,一個專做健康科普的平臺!


法瀾秀健康視界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有地域之分,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是普遍高於北方的,近二十年來我國的發病率上升趨勢十分明顯;正如題目上所說,為什麼那麼多人得這種癌?有哪些因素易引起?

1.與環境有關:高脂肪飲食及攝入纖維膳食是發病的因素之一,另外腸道菌群紊亂亦是一方面原因,也就是說與飲食有關。

2.與遺傳有關:癌症始終繞不開遺傳,特別是有結直腸癌家族史的患者患癌幾率遠超正常人群。

3.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癌前病變就是其一,也就是說未進展到癌,這一階段很重要,需要定期複查,比如結直腸腺瘤;炎性腸病(IBD)是又一高危因素,其中特別是潰瘍性結腸炎(UC)可發生癌變;有以下幾種特點也屬於重點觀察對象,比如1.長期反覆大便潛血陽性,2.長期吸菸 3.肥胖者 4.年齡大於50歲 5.有盆腔放療史 6.長期慢性腹瀉、粘液血便、闌尾切除史、慢性闌尾炎、慢性膽囊炎等。

那麼結直腸癌的早期表現是什麼呢?

結直腸癌早期表現常表現為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改變,比如排血便或頑固性便秘、大便形狀變細,或表現為糊狀大便等,屬於糞便形狀改變;還可以表現為腹痛,多為右腹鈍痛感,假如併發腸梗阻可引起噁心、嘔吐,腹痛加重;假如在腹部可捫及腫塊,那多提示中晚期了。

這種病治療關鍵在於早發現早診治,唯一的根治方法就是手術了,癌症處於早期的時候進行手術是治癒的關鍵。


e醫路有你


結直腸癌是指大腸粘膜來源的惡性腫瘤,是全球高發的腫瘤,以歐美、澳洲等發達國家為主。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蛋白質為主的飲食譜已逐漸接近西方國家。但隨之而來的是,與蛋白質飲食相關的結直腸腫瘤的患病率也逐漸增加,其已成為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目前,我國結直腸癌每年新增病例37.6萬例,死亡19.1萬例,男性發病率明顯高於女性,城市的發病率遠遠高於農村。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明顯增加,50歲以後發病率更高。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死亡率已分別上升至惡性腫瘤的第3位、第5位。此外,我國結直腸癌具有“三多”的特點:中青年發病多;晚期患者多;低位直腸癌多。我國直腸癌的發病率高於結腸癌,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結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未來可能會超過直腸癌的發病率。而隨著全國普查和篩查項目的開展,結直腸癌的死亡率將會下降。

對於結直腸癌的治療,提倡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直腸癌,肛門指診是最經濟最有效最可靠的檢查方法。通過簡單的手指觸摸,就可以發現或者鑑別直腸癌。這個檢查成本低廉,但是可以普及使用。但是在高科技的信息化的現今社會,肛門指診不能取代腸鏡檢查。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距離肛門12釐米的部位有一個很大的腫瘤,這種情況下,通過肛門指診是很難觸摸到的。因此肛門指診沒有問題,不代表真的沒有問題。因此我經常對適宜年齡的患者推薦腸鏡檢查。一些文獻和所謂的指南上,建議50歲以上的人群進行胃腸鏡篩查,這是完全不對的。因為在我們胃腸外科的病房裡,從20歲左右、30多歲,尤其是45-60歲之間的人群,是結直腸癌的高發年齡,等到50歲做腸鏡那就太晚了。歐美國家,尤其是日本,對於胃腸鏡的檢查相當普遍,而某些經濟落後的區域,國家醫療負擔比較重,不能普及胃腸鏡的篩查,老百姓怕花錢,怕胃腸鏡檢查的痛苦,導致了很多早期病變的延誤。腸鏡可以發現直腸和整個結腸的早期癌前病變,甚至可以把直腸癌扼殺在萌芽狀態。通過腸鏡檢查可以發現很早起的良性息肉、腺瘤或者具有惡性傾向的早期病變,在內鏡下就可以完全切除治癒。我推薦那些有科學頭腦,有經濟條件,講究生活品質的人,儘早進行胃腸鏡檢查,根據一個結腸良性息肉發展到腺瘤,再發展到不典型增生最後惡變的時間週期,每間隔3-5年做一次胃腸鏡足夠了。我自己就是從30歲開始每5年檢查一次胃腸鏡。

結直腸癌的手術治療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首先,19世紀80年代前,稱為萌芽期。強調腫塊兒的局部切除,因為對結直腸癌的淋巴結轉移認識不夠,所以複發率非常高。而後,進入開放手術整塊切除期。手術越做越大,最典型的如Miles手術,切除範圍大,患者術後生活質量差。20世紀60年代以後,手術逐漸縮小,開展更加規範,對淋巴結轉移的認識也更加清晰,出現了Dixon、Parks、ISR等手術,在達到腫瘤根治性的同時,保留了器官功能,患者術後生活質量明顯改善。最後,20世紀90年代開始嘗試腹腔鏡結直腸手術。經過不斷地探索和臨床實踐,以及多中心臨床研究的開展,腹腔鏡結直腸手術被證實能夠達到開腹手術同樣地腫瘤根治性效果,並得到外科同行的廣泛認可。結直腸癌的手術治療已經進入了微創外科的時代。

早先時期,距離肛門很近的直腸癌,為了延長生命,都需手術要切除肛門,在腹壁上進行人工肛門造口手術。生活質量很差。隨著科學的進步,很多直腸癌不需要急於手術,甚至不再需要手術。這種治療方案稱為新輔助放化療(NeoadjuvantTherapy)。其實這並非一個嶄新的治療思路,早在2003年我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讀博士的時候,放療科的同學就經常和我談論他們的新輔助放化療可以將直腸癌完全治癒。新輔助放化療之後,大約有20%的患者可以完全治癒。臨床完全緩解患者的可以避免外科手術切除肛門,採取非手術治療模式“觀察等待”(Wait & Watch)。如果腫瘤復發,再進行外科手術處理也不遲(有20%的患者完全治癒,終生無需手術)。

近年漸漸演變出最新的“全程新輔助治療”,即“TNT”(Total NeoadjuvantTherapy),也就是將放療、化療全部移到手術前來做,爭取最大化的腫瘤退縮、爭取更多的完全緩解患者,提高療效,改善遠期,保全更多的器官功能,甚至不再手術。來自紐約Sloan-Kettering紀念癌症中心的TNT研究(摘要號3519)就是關於這個主題的,該研究入組患者628例,分為TNT組(n=308)和對照組(n=320),結果表明:雖然總生存(OS)沒有改善,但是TNT組臨床完全緩解率(cCR)明顯提高(92% vs. 79%),最終22%的患者免除了手術,而對照組僅有6%的患者接受非手術治療方式。這種新的治療模式對未來臨床實踐非常有借鑑意義,對於一個低位直腸癌患者,如果做手術,很有可能造成肛門受損,或者即使保留肛門,術後併發症也會引起功能損失,這種情況下,是可以嘗試TNT治療策略的,當然如果TNT治療之後,患者仍然達不到完全緩解,還是需要進行常規手術。


腫瘤學博士藺宏偉


直腸上接乙狀結腸,下端與肛管相連。長約12一375px,是糞便排出前的暫存部位,直腸息肉是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總稱,包括腫瘤性和非腫瘤性的,我們平時把腫瘤性的統稱為直腸癌,而非腫瘤性的稱為直腸息肉。

直腸癌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直腸指診是篩查和診斷直腸癌的重要方法。我國直腸癌發病年齡中位數在45歲左右。青年人發病率有升高的趨勢。直腸癌的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其發病與社會環境、飲食習慣、遺傳因素等有關。直腸息肉也是直腸癌的高危因素。目前基本公認的是動物脂肪和蛋白質攝入過高,食物纖維攝入不足是直腸癌發生的高危因素。直腸癌早期多數無症狀,生長到到一定程度時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血便、膿血便、裡急後重、便秘、腹瀉等,最常見的表現為大便的性狀逐漸變細,晚期則有排便梗阻、消瘦甚至惡病質。但直腸癌晚期時侵犯膀胱、尿道、陰道等周圍臟器時出現尿路刺激症狀、陰道流出糞液、骶部及會陰部疼痛、下肢水腫等。

直腸息肉呈小的結節狀粘膜隆起或為大的帶蒂的腫物,一般為單個,少數為多個,若很多息肉聚集直腸或累及結腸者謂之息肉病。直腸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絨毛乳頭狀腺瘤息肉,腺瘤性息肉、絨毛乳頭狀腺瘤息肉容易出現惡變。直腸息肉可能是家族性、遺傳性、炎性增生性、其他環境及飲食等相關因素共同引起。 大腸息肉臨床症狀常不明顯,即使出現某些消化道症狀,如腹脹、腹瀉、便秘等,也因較輕微和不典型而被人忽視。一般多以便血、大便帶血、黏液血便來就診,常誤診為痔瘡等肛門疾患或“痢疾”而延誤其必要的檢查。

直腸息肉和直腸癌的症狀早期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當不明原因出現便血或消化道症狀者,特別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男性,應注意及時和到醫院就診作進一步檢查確診


醫語破天機


直腸癌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是從齒狀線至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之間的癌。

現在這麼多人得直腸癌除了遺傳因素不可控外,主要還是社會環境和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

1.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高動物脂肪和蛋白質及精細糧為主的飲食。

2.不健康食品如煙燻、醃製、油炸食品的流行。

3.生活習慣的改變,當今社會生活壓力大,工作緊張,飲食無規律,喝水少,吸菸,酗酒,活動減少,久坐,熬夜,便秘等。

其實,很多疾病的發生都是與人們自身的生活習慣有關,好的生活習慣能減少很多疾病的發生,晚安,願大家有個好習慣,好身體✌。


愛肺醫生127384925


直腸癌是指從齒狀線至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之間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直腸癌位置低,容易被直腸指診及乙狀結腸鏡診斷。但因其位置深入盆腔,解剖關係複雜,手術不易徹底,術後複發率高。中下段直腸癌與肛管括約肌接近,手術時很難保留肛門及其功能是手術的一個難題,也是手術方法上爭論最多的一種疾病。我國直腸癌發病年齡中位數在45歲左右。青年人發病率有升高的趨勢。

患結直腸癌的風險有多高?對錶可自測。

直腸癌7類高危人群

專家指出,七類人屬於腸癌高危人群,在40歲以後開始接受大腸癌的篩查,每年進行一次大便隱血試驗檢查,每3~5年接受一次纖維腸鏡檢查。

1、老年人

大腸癌的發病率會隨著年齡的遞增而越來越高,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更要警惕。

2、喜不良飲食的人

喜歡吃葷、不喜蔬果的人是腸癌的高危人群。高熱量、高蛋白、低纖維素的飲食,已經明確為不良飲食,極易誘發腸癌的發生。

3、吸菸的人

研究證實吸菸者比非吸菸者死於結腸癌的風險性要高34%,煙齡越長越危險。

4、飲酒的人

研究表明,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每日攝入酒精量多於30克(包含)將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5、有腸癌、腸息肉家族史的人

20%~30%大腸癌患者有家族史,10%~15%大腸癌患者為遺傳性大腸癌。另外,有大腸息肉家族史的,也是腸癌的高危人群。

6、有大腸癌癌前病變者

7、有炎症性腸病的患者

包括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容易發生腸癌。

專家強調:有大腸癌家族遺傳史的人群,推薦儘早前往大的腫瘤中心就診,通過家族史的詳細詢問和一些必要的檢查,包括基因檢測,來判斷是否具有遺傳傾向。

如果有遺傳傾向,則按照特定的遺傳性腫瘤的隨訪方案密切隨訪。如果沒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則按照高危人群的篩查方案進行隨訪。

直腸癌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生活習慣,就有可能有效預防直腸癌的發生,根據醫學實踐總結了日常生活應注意的方面:

①多吃粗纖維的食物,儘量少吃精細食品;

②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避免久坐,不活動,運動應適度、規律;

③不吸菸,儘量少飲酒,菸酒都會刺激直腸黏膜;

④及時治療癌前病變:比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出血性潰瘍性結直腸炎;

⑤查體如果發現有家族性結腸多發性腺瘤病、結腸息肉或家族中有軟組織腫瘤、骨瘤患者,應高度重視直腸癌檢查,以防發生直腸癌。


衛教雲


直腸癌是消化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因直腸位置深入盆腔,往往手術不易徹底,術後複發率比較高。

那麼為什麼那麼多人得直腸癌呢?

一,飲食習慣:直腸癌是一種生活方式病。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肉類、蛋白質、脂肪的大量攝入,含纖維素食物缺乏,造成大腸直腸癌病人明顯增加,甚至日趨年輕化。

二,遺傳因素:研究表明,有5一10%的直腸癌患者有家族腫瘤史,還有家族性息肉病或潰瘍性結腸炎,也是誘發直腸癌的重要原因。

我們應瞭解直腸癌的早期症狀,如果出現肛門下墜、排便次數異常或便血等,一定要引起重視,定期到醫院檢查,做到早預防早治療,才能收到好的治療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