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兒網說機票交易不存在大數據殺熟,你信不?

在線旅遊平臺“大數據殺熟”話題在輿論上鬧得沸沸揚揚,奇怪的是,少有平臺站出來解釋清楚。4月16日,去哪兒網副總裁勾志鵬、去哪兒網國際機票產品經理張楊首度公開接受勁旅君採訪,直面敏感話題,並再次強調“不存在大數據殺熟”。

那麼,事實果真如此?

去哪兒網說機票交易不存在大數據殺熟,你信不?

◆勁旅君:我們來看兩個最典型的在線旅遊平臺“大數據殺熟”案例,以去哪兒網為例:

消費者A在同一時間,用兩臺手機(一臺在去哪兒網上註冊了賬號並曾經購買過機票,另一臺沒有註冊過也沒有買過票)分別查詢同一日期、同一出發時間和起始目的地的航班,會出現第一臺手機查詢到的價格比第二臺高一些;

消費者B在短時間內,連續兩次或者多次,用同一臺手機在去哪兒網上用同一個賬號查詢同一日期、同一出發時間和起始目的地的航班時,會出現搜索次數越多,查詢出來的機票價格越貴的情況。

上述兩種情況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張楊:最根本的原因是:機票變價。

雖然聽起來像是公關託辭,但事實的確如此。而且機票價格變動,與手機型號、是否註冊了去哪兒網賬號、新老客戶沒有任何關係。

我需要解釋一下去哪兒網消費者看到的機票價格形成機制。在機票分銷鏈條上,從頭到尾大致包括5個核心環節:航司、GDS、代理商、平臺和消費者。

航司:機票銷售規則和政策的制定者,有絕對話語權。

GDS:全球分銷系統(GlobalDistribution System),各家航空公司都將自己的機票信息對接到GDS上去,再由GDS對接給各平臺銷售。在國際機票市場上有三巨頭(Amadeus、Sabre、Travelport),中國市場是中航信。

代理商:幫助航司分銷機票的代理機構,能夠從GDS或者航司獲取機票信息,並在各平臺售賣。

平臺:攜程、去哪兒網等在線旅遊企業為代表,一方面對接GDS和航司的機票數據,放到平臺銷售;另一方面,容許代理商在平臺上進行機票銷售。

消費者:購買機票的人。

這5個環節在相互鏈接時容易出現機票變價,從而導致所謂的“大數據殺熟”。

我們逐一解讀:

航司——GDS(HOST)——GDS(分發)——去哪兒網——消費者

航司一般會選擇一家GDS作為核心合作伙伴即GDS(HOST),將自家的機票信息全部對接進入後者信息庫;這家GDS會將機票信息再對接給其他GDS或者對接給去哪兒網這樣的平臺,當然,去哪兒網也可以通過GDS(分發)獲得機票信息;去哪兒網拿到機票信息後再展現給消費者,也就是我們每次打開去哪兒網APP搜索機票時,能夠看到的各種機票信息,包括日期、起降時間、起降地址、組合航班等,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信息,機票價格。

看似整個鏈條很通暢,其中卻有很多問題存在,導致案例描述問題出現:

其一,GDS出現機票數據差誤及調整的動態過程,一旦非準確信息被去哪兒網獲取後,就直接動態展現給了消費者。這導致消費者在前一分鐘看到的機票和後一分鐘看到的存在價格差,這個現象很普遍。

其二,去哪兒網上每天機票查詢量很大,機票價格隨著預訂情況被航司動態調整。如果消費者選擇的機票沒有及時支付並得到平臺確認,很容易被另外一位消費者搶先預訂。在這種情況下,去哪兒網會自動為消費者推薦同機其他艙段和艙位的機票,有可能會被推薦還沒有人購買的高價位機票。

其三,去哪兒網向GDS調取數據會產生費用,所以消費者在多次查詢機票價格的過程中,平臺無法做到實時向GDS請求數據,每次請求之間會有個時間差,對於平臺而言是一個緩存時間,在這個時間段內查詢的機票價格並不會變化,一旦信息同步,價格會出現動態調整。

其四,GDS(HOST)和GDS(分發)之間也會出現機票數據對接時的差誤、遺漏、錯誤,並且在動態調整中,這種數據和動態調整過程被層層傳遞,會導致在去哪兒網上顯示給消費者的機票價格,變化幅度較大。

航司——GDS(HOST)——GDS(分發)——代理商——去哪兒網——消費者

市場上有數以萬計的代理商幫助航司分銷機票,大代理商會和航司進行談判,獲得某些機票銷售的代理優惠政策,再將機票層層分銷給小代理商,從而形成複雜的代理商分銷網絡。

所有代理商都會在去哪兒網上銷售機票,價格更是五花八門,同票不同價情況普遍。受機票動態銷售影響,某代理商優惠價格機票銷售完畢,平臺自動推薦另一代理商機票,價格出現變化。消費者在短時間查詢過程中,只關注到機票價格變化,但未注意到機票來源細小的差別。

航司——代理商——去哪兒網——消費者

有些航司,尤其是廉價航空,受限於GDS高昂的流量費用,選擇繞開GDS,直接和大小代理商或者和平臺合作,同上因素影響,儘管消除了GDS帶來的變量影響,但依然會出現同票不同價的情況。

航司——去哪兒網

航司會選擇直連去哪兒網,和代理商、通過GDS銷售的機票同時出現在平臺上,依然導致同票不同價。

這些技術因素,作為平臺只能不斷優化,降低變價率,不能從根本上杜絕。

◆勁旅君:這僅解釋為什麼消費者在查詢機票時出現同票不同價,並沒有解釋一個核心問題,去哪兒網是否主觀上有能力、有動機對於消費者預訂機票進行大數據跟蹤或者干預?

勾志鵬:去哪兒網從來沒有做過“大數據殺熟”,只能說從技術手段上可以嘗試實現,但對於我們而言,成本很高不划算,是虧損的買賣。

如果去哪兒網要做到對每一位消費者,哪怕說對特定一部分消費者,進行精準大數據追蹤,到底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和資源,恐怕這是一筆十分巨大的開銷。

還有,去哪兒網“大數據殺熟”的動機是什麼?

很多人說,當然是賺錢,給消費者推薦價格高的機票,可以獲得更高提成。

大家忽略了一點,每張機票去哪兒網能夠獲得的提成比例是完全確定的,尤其是在航司嚴格規範機票銷售政策和返點比例之後,我們一張國內機票平均毛利潤就20元左右,最高不超過30元。

去哪兒網為了多掙每張票的幾塊或者十幾塊錢元,可能需要投入數倍以上,典型的賠本買賣。

熟悉機票銷售的朋友可以知道,對於去哪兒網、攜程等來說,機票銷售的意義在於獲取流量,目前很多平臺機票業務都在虧錢,這從財報中能夠有清晰展現。與其大費周折的通過“大數據殺熟”的小九九賺小錢,不如用好流量賺大錢,畢竟,互聯網企業,流量為王。

說到流量,我還想舉個例子,很少有人知道,去哪個網為了能夠留住一個機票訂單,會主動貼錢。

在國際機票市場上,消費者在去哪兒網完成訂單支付後,我們還要向GDS確認機票價格是否最終確定。但這裡面有兩個不穩定因素:匯率和動態變價,一張機票有可能最終成交的價格與消費者支付的金額不匹配,尤其是在價格高出消費者支付金額的時候。

如果這個時候,我們再把信息反饋給消費者說,您的機票價格漲了,是不是消費者更生出疑問,大概率他會覺得去哪兒網是騙子,這個訂單也黃了。

為了保住這個訂單,去哪兒網國際機票最高補貼金額是60元,一個月我們要貼出去幾十萬,補貼的怕是比“大數據殺熟”賺得多。

◆勁旅君:在傳統電商領域,通過大數據分析,電商能夠精準為消費者推送商品,從而提高消費者復購率或者購率幾率,這個做法是否也在去哪兒網的機票銷售中有所體現,這其實也是消費者對“大數據殺熟”的另一種理解。

勾志鵬:在線旅遊平臺雖然也是電商,但是和傳統電商有本質區別,前者的產品是實實在在的商品,而且被精準推送的商品往往消費相對高頻,比如衣服、零食、化妝品等。在線旅遊平臺的產品其實是“服務”,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更重要的是,旅遊原本就是一個低頻的業務。

一個普通的消費者一年也就購買1-2次機票,去哪兒網這麼興師動眾的“大數據殺熟”,是不是太不計成本了?

也有人說,商旅人士出行頻率高,購買機票次數多,是“大數據殺熟”的肥羊羔。可是換個角度想,這部分高頻人群佔據多大比例,是金字塔尖部分。即便去哪兒網可以從他們身上每張機票賺到更多錢,加在一起能多到什麼程度?

更何況,這些高頻商旅人群算得上是去哪兒網的金主爸爸,每年除了機票之外,酒店、網約車、貴賓廳等關聯消費龐大,這些環節是去哪兒網看重的衍生收益部分,去哪兒網犯不上為一張機票多出來的幾十塊錢得罪他們,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另外,現在消費者都會去不同平臺比價,哪個便宜買哪個。去哪兒網的宗旨是讓消費者在這裡找到最便宜的機票,我們鼓勵大家比價的,如果我們這時候給機票加價,等於將消費者推向其他平臺。

去哪兒網最早做比價搜索起家,前一陣子我們曾經試水在機票方面再次啟動比價搜索系統,但是內測了一段時間後放棄了。因為市場大環境不一樣了,當年機票銷售是代理商天下,比價搜索能夠展現巨大技術優勢,如今航司票代政策收緊,中小票代大批淘汰,剩下一批數量不多的大票代,也就不存在比價搜索的意義。

“大數據殺熟”這個話題如此受關注,我們反思和沒有平臺公開站出來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有關。所以消費者就對去哪兒網提出“有罪推論”,先假設去哪兒網有罪,再讓我們證明自己沒罪,關鍵是我們要用沒做過的事證明自己沒做過,這就尷尬了,所以我們只能通過分析技術原因,告訴大家為什麼機票價格會不一樣。

去哪兒網也希望告訴大家,“大數據殺熟”的板子不要全打在平臺屁股上,與航司、GDS、代理商等都有關係,大家一定要客觀對待,理性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