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姓家奴”张辽为什么是忠义之人?

张辽,三国名将,与关羽徐晃关系很好。历来山西是兵家必争之地,武将辈出,三国时期,也是将领辈出,刘备有关羽,曹操有徐晃、郭淮,而张辽尤为其中的佼佼者,可见武功谋略俱是上乘。张在为曹操做事情前,经历过四位东家,丁原、何进、董卓和吕布。只是,为什么这样一位“四姓家奴”会如此受到重用呢,甚至于关羽徐晃交好,被人称之为忠义呢?按道理说,他是一个有不良记录的人,不会受到主公欣赏才对,就连人中吕布也因为是“三姓家奴”,被关羽破口大骂,众人鄙弃不齿。按照这样的逻辑,张辽的日子应该比吕布还要难熬。但是张辽比吕布更有担当、魄力也更有本事。他的转化门庭是因为兵败如山,而非叛变,这是与吕布截然不同的一点。重点是,他极为幸运的遇见了曹氏父子。

“四姓家奴”张辽为什么是忠义之人?

个中缘由,听我一一道来。首先,张辽是大将,而非战将。张辽以力战知名,但并一味依靠武力,而是有勇有谋,谋略过人,力挫敌军,战无不胜,书中也是极力表现。张辽在曹操帐下做事,为魏将二十余年,最为称道的就是合淝之战。赤壁之战,曹操元气大伤,所以派遣张辽与乐进、李典以七千人镇守合淝,并且送与一张密函作为告诫也是一个锦囊。建安二十年 ,孙权以十万大军攻击合淝,守军大乱。张辽与众将打开曹操的密函,上面说:“ 如孙权来攻,张辽、李典出战,乐进守城。”乐进和李典都不知道曹操究竟是什么用意,只有张辽一人意会,并且迅速组建一支敢死队,反守为攻,鼓舞士气,稳定后方,大战孙权。书上记载说张辽披着一身铠甲,持戟而战,身先士卒,斩杀数十人,杀二将;所向披靡,无人敢当。张辽勇猛,力战孙权,并且几度救出部下,不畏生死,义气干云。

“四姓家奴”张辽为什么是忠义之人?

十多天后,孙权见攻城不能,所以下令收兵,让主力先行离开,而孙权与少数将领还滞留在合淝城东的逍遥津。张辽的识见智略不仅见于战场 征旅之事,一定程度上也具备了政 治家的大局观。这就是“威震逍遥津”的由来。张辽率兵袭其后方,一举杀其偏将军陈武,凌统、宋谦、徐盛也被击伤,孙权侥幸逃脱。经此一役,张辽因此可止江东小儿夜啼。重要的是,此役一改赤壁战后曹魏的颓势,让魏吴双方达到了战略上的平衡,这是张辽起到的极为重要的作用,让东吴不敢轻举妄动。曹丕后来评价说: “ 合淝之战,张辽、李典以步兵 ,打破孙权十万之兵, 自古而来用兵之事,都未曾有也。”也说 “是古之召虎”。

“四姓家奴”张辽为什么是忠义之人?

张辽之才,可见一斑。再看吕布,空负勇武,号称“飞将”,可到底是被“美人计”拖累此生。张辽在曹操面前视死如归 ,大义凌然。 吕布被曹操抓获时,向曹操低声下气求告 ,被众人所不齿。和吕布截然不同 , 张辽当众侃侃而谈让曹操大败的淮阳之战 ,面对曹操拔剑 ,也全无惧色 , 引颈待杀。 从书中张辽出场的情景和他所涉及的事件看 , 他总在危急困难时刻出场 , 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 他是整个故事的关键线索,往往横空出世,引得众人瞩目。 张辽在《三国演义》中出场戏份极为重要的便在劝降关羽上了,关羽兵败不得不暂时归降曹操,是书中大事,也是众人和读者的焦点。书中如此描绘,刘备与张飞兵败逃离下郑,只有关羽一人镇守下郑。曹操想要招降关羽,但又素知,刘关张三人感情深厚,招降不易,此时,张辽的重要性显示出来了。张辽说:“我和关羽有一面之交,愿意为主公劝说他。”

所以,张辽便在关羽和曹操两人之间斡旋,终于不辱使命, 让关羽归到曹营 , 也保全了关羽的性命。后来关羽有刘备消息, 挂印封金离去。曹操派人相送,张辽也是起到重要作用。张辽和关羽惺惺相惜,他和关羽交情最好,最合适。所以会有书中张辽纵马,两人相视的场景。

到这里我们又有疑问,仅仅一面之交,就有关羽如此交好,又有刘备关羽的舍命相救吗?

张辽在下坏听了关羽的中正之言,心有悔悟,下令退兵,这是因为忠义之心。后归到曹操帐下 , 也是忠心耿耿,身先士卒。 作为曹操手下一流大将 , 他的骁勇善战,智慧谋略都为人称颂。 合淝之战,官渡之战,远征乌桓等等功勋,都是张辽的忠义凭证。

“四姓家奴”张辽为什么是忠义之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张辽到底在三国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原来的“四姓家奴”,也是在乱世,群雄并立的时代背景下不得已的现象,故主被杀,兵败逃逸,张辽另择明主也无可厚非。张辽既然在曹操帐下,屡立战功,不畏生死,忠心耿耿,不忘故交,就是此人闪光点。曹操父子二人没有揪住历史问题不放,反而将重权付之,委以大任,这是他们广阔的心胸成就的。所以说若想要成就一份霸业,就必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怀疑的目光看待事物,那世间也没有了立锥之地;如果给人以信任,那么将收获无数的朋友和一个简单美好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